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快乐分享智慧光芒

2017-03-04 07:45 作者:橄榄花絮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快乐分享智慧光芒

四川达州:陶然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它能带领我们进入一种自然的心境,仿佛回到人类智慧的源头,沐浴初晨曦的朝晖。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漫漫长,缅怀昔日精神的荣耀,叹息后世人性的苍凉,深信对智慧的热就是哲学的本源,觉醒的求知欲能在自我享受中获得快乐与幸福

一、人本的哲学思考

人们津津乐道地传颂这样的故事,美丽的女子总爱嘲笑哲人的不切实际,大概是由于“爱智慧胜过爱世上的一切”的执着,常常在自我陶醉中对周围的存在熟视无睹,而对求知本身总是怀有天真的向往与热忱。哲学的兴起让神话走向了衰落,使宇宙成为一个有待重新解释的对象,使人类成为一个需要独立思考的难题。如果说智慧是一种人生的觉悟,那么这种觉悟当是幸福生活的源泉,人生成功参照的基准。自足即智慧,而知足则常乐,人生的智慧就在于自觉限制对外物的需要,而过一种简单朴实的闲雅生活,以便不受外在物质的奴役和困扰,而保持精神的自由与通达。

哲学把灵魂视为人生幸福的居所,主张在物质生活方面的节制和淡泊,但并不反对享受现存来之不易的文明。“关爱自己、享受生命”,智慧大多能给人们以快乐,而财富本身并不值得刻意追求太多,当我们驰骋于精神活动的乐园,物质有时也就会成了一种累赘,让我们无法自由地思考和决策。哲学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种以寻求智慧为目的的生存,是一种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在人类荒蛮蒙昧的时期,智慧被视为神的特权,人类获得智慧就是对神的不敬,通常会经受神的惩罚,痛苦也就在人性成长中慢慢产生。伴随人类开始文明的征程,人们在抗争着要做世界的主人,并企图解释和安排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在踌躇满志的同时也常感到力不从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们无法完全认识客观世界,更是难于把握自己发展,但却能保持寻求世界和人生之根的热情。哲学所追问的完美、绝对、终极和永恒,这实际上只可从信仰的角度得到论证,不必在思维中定性地描绘,更无法在实践中定量去完成。尽管个人的智慧十分有限,但热爱智慧并不会因此而徒劳,智慧正是人们超越与协作的努力,惟凭这样的努力局限才得以明朗显现。在实现超越的过程之中,不论最终努力的结果如何,寻找本身就是让精神和肉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有距离空间就是自由所在、收获所存、惟美所依。理论上“我知我无所知”,实践中“我需我无所需”,在这谦逊淡泊的哲人胸怀中,智慧的快乐与痛苦此时已消融为一种和谐与宁静。

二、智慧探索与发现

智慧的获得就是一种学习活动,是人性与兽性角逐与抗争的过程,从书本上、从社会实践中、从科学实验里,通过对外界的影响和对自我的调节,形成了人本需要的思维感知及行为体验。我们不断地处理自己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与自己的关系,逐渐地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并不断思考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观察中思考、实践中创新,经验的积累与知识的获得,便是人类文明孕育的过程。不论是自然科学或者是社会科学,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对事物的丰富认识促进着人们思考并探索世间万物的共同属性,以及人与外界的本原问题等等。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是世界观问题,也是方法论的探索,是人本渴望和生命价值的碰撞。

哲学的根本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表现为“想”与“做”两个方面,也就那“敢想敢干”的生命激情,具体表现在“知”与“行”的能力与活动。我们发现:求知是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欲望,而擅行是指能动地改变客观存在。认识事物既要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角度实现综合把握,将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把思想、计划方案等观念用于实践,以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改造客观存在。当认识经历感性并上升到理性,透过现象而抓住事物本质和规律,让客观真理能够指导实践,通过决心、意志、干劲才铸就成功的人生。知行合一,是我们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道德倡导的圣人标准。人生依赖于信念来支撑,心中有阳光普照和露滋润,眉开颜笑就能活得快乐,干得起劲。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及应用,人的创新能力也就体现在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上。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力量。培养创新思维要善于发现、敢于超越、注重积累、珍惜灵感,并让科学认知充实生活,让真诚体验愉悦精神,最后在接受实践检验中获得新生。哲学当注重人伦与世务,崇尚理想,更注重现实生活的清明,讲究实用,而不羡慕功利的浮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不论是物质或者是精神的财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与科学实验都将深刻地影响人与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

哲学上的“圣人”是理论和行动的统一,既用“入世”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又具“出世”的眼光追求理想目标。所谓“内圣外王”的生命特征,即将“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范”的道德标准用来处理日常人伦世务,这不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征,更是人格趋于完善以求全面发展向往。哲人注重认知,崇尚在实践体验中塑造,强调以身载道生活信念,遵守内在虔诚的人性光芒,主张不断修炼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缅怀延绵不断的乡愁是自由取向的纯情,寻找精神还乡的从容是返朴归真的人文。理性的思考孕育着科学发现的灵光,感性的想像启开了艺术创新的翅膀,当科学艺术改变人类生存面貌时,生态环境的危机正质疑享乐到底是福是祸。

三、生命的价值取向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仅当了解客观世界的本质状况和发展规律,而且当认识自身的属性、需求和能力。价值就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间的特定关系,跨越昨夜的灯火,修筑今天的城堡,期待明朝的光芒,这表现为外物对人的满足要求与积极意义。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是人本认知与行为的展现。选定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才有克服“自我中心”思维意识。人生价值的实现既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又要依靠个人的不懈努力,无悔是淡定从容的生命。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培养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而这种学习和训练的机会和条件需要社会提供,个人当主动争取和积极努力实现自我发展。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在哪里?这是古今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科学进步不断深化着人们对它的认识。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其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其社会属性揭示了人的特殊本质,同时也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双重关系才能得以说明:一方面,个人作为一种“事物”,必须以自己的属性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个人也有自身的需要,社会和他人应当重视并满足个人的需求。这样,人生的价值就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可以说:前者只是一种自然的付出,而后者则表明一种生命的回报。

人的成长和发展总会受到外界刺激,从而引起心理活动上的动荡与不安,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就能适应各种变化,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热爱本职开拓创新,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对于一个从事一定工作的成年人,只有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才能理所当然地受到社会的尊重,才能毫无愧色地从社会索取自己应得的利益。维护权益的抗争也许不在于获得物质回报本身,而是更加注重社会对其劳动价值的公平承认,这不仅是国家法律条文的规定,更是社会道德风尚的标准。人是社会的组成,社会是人们的共同约定,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存在与发展的前提。生命成长受制于环境,必须承认个人能力有限性,当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就得考虑改变自己去良好地适应。

我们渴望自由的生活,我们期待理想的实现,不论社会与道德理想,还是职业与生活向往,都具有客观现实与主观想像的成分。因为有对社会制度和面貌的预见和期望,有对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目标的追求,才让我们的实践充满温馨的欢愉和激情。人生短暂,而智慧无穷,美好事物是生生不息的向往,求真务实从善尚美的创新精神,是人类的生命永恒的魅力与神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0459/

快乐分享智慧光芒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