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半堵墙----走近丁玲故居

2017-02-28 15:17 作者:张冠李戴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云垂四野,风穿莽林,一个似乎有些沉重的日子。十来张大小车辆,五十余人浩荡队伍。翻山越岭,外加下车后的一段徙步跋涉,目的只是为了去看一堵墙。不,是半堵墙。你就知道,这堵墙,一定有着非同寻常的故事

一条数百米的山坡小道,衰草没踝,余泥沾鞋。前日下过,这条被路边疯长的野芭茅掩映的小路,即便已历两个似是而非的朗日,仍然不得干爽。队伍拉得很长,首尾不顾。拐过一个很大的弯,前面出现一个开阔的大屋场,无规则地散布着三两栋现代风格的民宅,好像也看不出有何端倪。正疑惑间,前面的人群已在一栋房子的侧面发出惊叹的动静,接着便看见有单反相机的镁光闪烁不定。后面的人们赶紧加快脚步凑进去。终于,传说中的那堵墙,就如此轻易而没有任何玄关地展露在我们的面前。

没有文物保护的标识,没有专职人员的守护,这堵墙,象一个参透世事的高僧,静坐在这个叫做黑胡子冲的阴冷潮湿的角落,任世人揣测,不语自威。准确地说,这已不能说是墙了,只是一截残垣断壁,长不过七八米,说有半堵,其实不到一个成年人身高,对照过去大户人家房屋规模,只约四分之一的高度。旧时的青砖,老式勾缝的广灰,青苔满布的墙基下,还留着一块红砂岩质的门斗石。但凡是了些年纪的文友,俱对这块门斗石品评论足,甚至在大家的绘声绘色里,似还能听得到当年这户人家每天进出门时,推开装嵌在这道门斗上那扇木门的“咯儿”一声。这些都是典型的前清大户人家的建筑标志,与人们印象里那个时代的土屋草棚形成鲜明反差。沧桑而有心计的岁月象一位国画大师,仅用这廖廖几笔时光的痕迹轮廓,便足以让前来的人们的脑子里,飞一般的想象或意图复原这里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是的,只有半堵墙,历史还没有残忍到毁尸灭迹的地步,好歹还留下了这点仅存的证物,让我们不至于茫然无向。正是在这半堵墙外延和上升的空间里,便是被毛泽东誉为“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之称的近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丁玲女士的“血疤”故居,那支能抵“三千毛瑟精兵”的“纤笔”,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书写一生的传奇。

丁玲本姓蒋,其家族史本身就具有相当的传奇色彩。在当地民间传说里,丁玲所属的蒋家是闯王李自成的后代。说当年,闯王兵败九宫山后,率残兵败将,被清兵一路追杀至湖南安福县西北方向一村庄,即今临澧县佘市镇高峰村的蒋家坪,眼见追兵将至,仓惶之中,令将李过以藏宝图为襁褓,将小儿子寄托给当地一户没有儿子的蒋姓人家,自此蒋家暴富,至清道光年间已是富甲全国的三个半财主之一,上京城有专用官道和专用驿馆,财富显赫发见一斑。闯王托孤之后,便就地遣散兵勇,化为民丁,自已也从此隐姓埋名,立地成佛,归隐在不过二十里地外的夹山寺。一直到今天,临澧及周边邻县很多山水地名的来历故事,都与李自成有关。

估且不去考证丁玲是否为闯王后人,但她的骨子里确有闯王当年的反叛与霸气。只不过在丁玲出生前后,蒋家已开始走下坡路了。但不管如何,丁玲都算是大户人家的小姐。而丁玲母亲余曼贞当年也是一个不世出的奇女子,她结婚生了小丁玲后,还冒天下之大不韪,决然到常德女子师范速成学校读书,还和另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地位的奇女子----同班同学向警予结拜为姐妹,成为心腹之交,后来两人又一起考入新创办的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可以说,丁玲能有后来云涌风起的一生和著作等身的作品,与其母亲影响是密切相关的。你可以想象得到,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一个女人居然能带着年幼的女儿,义无反顾地到到处求学,那份果敢,那份勇气,以及当时给社会造成的轰动,都应该是原子弹氢弹级别的。丁玲应该庆幸有这样伟大的母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但此时,这半堵墙才是主角,是这群以文化人相称的我们今天膜拜的对象,尽管它如此瘦弱地蜷缩在旁边那栋带着不锈钢门窗二层小楼的山墙外。铅华洗尽,它的瘦还是掩不住曾经坚强的风骨,它的弱也藏不住过去的光鲜和显赫。它是文学的维纳斯,它的残缺,正是它的美。这堵墙只是当年蒋家大屋场二百多间房屋中最普通的一堵边墙,你可以想象它当年所连接部分的辉煌,那种雕龙画凤的雍荣华贵,那种廊柱石狮的威严震慑,你甚至还可以感受那时尚还学步的小丁玲吃力地翻过那一道道又高又宽门槛时呼出的气息。是否,丁玲的母亲,是受够了当时这深宅大院里的道道关卡,厌倦了无数堵高墙所形成的闭仄萎蘼,在无数次抗争之后,终于带着不谙世事的丁玲,化为两只自由快乐的小,飞向了广阔的世界,飞向了想花开的彼岸。

半堵墙,代表的是一个历史的符号。在文化大革命那个全民丧失理性的时代,被以反革命之名打倒的丁玲身陷囹圄,后流放北大荒,连生命都差点无以保全,哪里还有心力顾及和保护她这座贴着封建标签的出生老宅。于是,在一阵阵破四旧的怒吼中,那些精致的挑檐飞角,那些庄重的高墙画栋,还有一代巾帼文豪幼年的梦境,都如五千年里那些来来去去的事和人一样灰飞烟灭,只留下这半堵墙,站立成一个让人臆想的符号,如断臂维纳斯,任前来膜拜的人们天高云阔,信马由缰。一九八二年,刚刚平反的丁玲,拖着已然七十八岁的身骨,终于回到了阔别数十年的家乡。然而连日的大雨,汽车无法行进,将她隔阻在离黑胡子冲不过两里地的向阳水库大堤上。这位历史老人只得面对咫尺之遥的老家深情呼唤:“黑胡子冲,你的女儿回来看你来了!”,声声呼唤,至今仍在这片山水里回荡。其实,我更相信当时的政府人员是巧借了上天之手,有意造成了丁玲无法回家的剧情。因为他们怕已是耄耋之年的丁玲,从感情和心理上都无法接受当年盛极一时的老家只剩下半堵残墙。我还相信,当时的丁玲,以她的睿智聪颖和政治阅历,已猜知自己“血疤”之家的命运。因为她若下决心回家,乡亲们抬也会把她抬回去的。四年之后,丁玲在北京溘然长逝,这半堵残垣,终于没能等到它最为骄傲的子女,任由霜侵心,蚁虫蚀骨,一天天矮下去,一年年瘦下去。相见不如怀念,悲怆也罢,惋惜也好,历史已无可更改。于是,半堵墙,就变成了一块碑,一块无字的丰碑。当年与它相关联的蒋家大院,与它相关联的人,与它相关联的故事,都如空里天际划过的流星,跌落在潮起潮落的历史长河里,是非曲直,任人评说。

半堵墙,承载了太多的丰润和厚重。那些墙内曾经风云一时的人们,早已化为冢内枯骨。那些墙内曾经纸醉金迷的生活,也早变成了岁月幻影。只有这半堵墙,以一种风雨不朽宠辱不惊的姿态,伴随着它曾极尽呵护过的丁玲,以及丁玲作品里那些如沙菲女士、张裕民、程仁等数不胜数的文学艺术形象,在时间的打磨里愈来愈珍贵,越来越永恒。其实,很多看上去没有生命和温度的东西,实际越具有永恒的延续,你走了,它还在。人与自然风物相比,终究是渺小的,也是短暂的。比如这半堵墙,尽管已见证了几个朝代更替,经历了近两百年沧桑风雨,甚至惨遭浩劫十去其九,可就在它仅存的这点身段里,却依然保留了骨子里的高贵,内心里的坚强,让你不得不仰慕它的高度,不得不叹服它的伟大。所以,很多人就会寻找另外一种永恒的方式,比如丁玲,就用她曼妙的文字作品、聪颖的才情智慧和绚烂的人生传奇,获得了生命之外另外一种永远的延续。

人生许有瑕疵,经典无须完美,半堵残墙足以长袖善舞,惊艳百年。有些东西,要求得越多,失去的也会越多。就像眼前的这半堵墙,如果你想让它回复当年盛世时的风韵韶华,其实你已折断了自己思想的翅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9669/

半堵墙----走近丁玲故居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