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与西医是南辕北辙的两种医学之一

2017-02-28 08:56 作者:荷戟彷徨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近几年看了一些中医书,发现中医与西医无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还是在方法论指导下的技术手段上,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两种医学。从上世纪初以来,由于西风东渐,取缔中医的呼声迄今不衰,更有和事佬试图搞中西医结合,其中有人提出走西医的“科学”理论与中医的疗效相结合的道路。结果,中医非但未被取缔,好像还有中兴的趋势,居然到北美开花结果去了,而中西医结合的路子怎样走也走不下去。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要认清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清楚两者的差异表现在哪里,差异是不是本质性的。我的结论是:中医是取缔不了的,因为中医的认识论远远高于西医;中医与西医的差异是本质性的,所以根本无法结合。中医与西医是南辕北辙的两种医学。两者的差异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第一,普遍联系观vs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论

中医的基础理论有三:阴阳五行论;藏象理论;经络理论。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哲学总纲,它认为必须从矛盾的普遍联系角度来审视对象:任何系统都是动态平衡的,而阴阳者,就是抓住系统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要素;五行者,是指各要素之间存在互助与互制的关系,互助互制,才能平衡。你能找出不存在阴阳要素之动态平衡的系统吗?你能指出局部之间不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系统吗?

中医理论是把人体作为一种最高级的自组织系统来处理,医理堪与治国理论在级别上比肩,属于最高级的人与物的关系层面,所以范仲淹才会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话。在中医看来,任何一门其他的学科,都不能与医理相提并论,因为医理的对象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级组织——人体,其他学科对象的复杂性、能动性、局部互动性,与人体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因此,中医对待人体的方式,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方式,而为其他学科所不可企及、无法模仿的。

西医没有明确的哲学理论,西医只是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原理应用于人体的产物而已。所以西医的眼睛只盯着引起疾病的原因——细菌和病毒(下面简称细菌,指一切微生物外邪),西医的功夫全放在仔细侦查体内细菌上,因此深入人体的各种侦查仪器层出不穷;与此同时,西医又把精力放在研制能杀死细菌的单味药物上,全然轻视自然物品的治病能力。各种新药于是层出不穷,专利不断。西医的理念是:人体生病,全是细菌入侵所致,保健就是杀灭细菌,岂有他哉!

西医三大支柱:能强力干预人体、便于寻找细菌的设备仪器,能杀灭细菌的药物,能防患于未然的疫苗——这是现代科学在西医领域的本质含义。中医在这三方面一无所有,所以不科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由此攻击中医愚昧、落后、与科学毫不沾边,是自然而然的。攻击中医的杰出文化人不在少数,孙中山,梁启超,胡适,鲁迅,陈独秀,梁漱溟等辈都恶狠狠攻击过,他们可以在其他方面吵得不可开交,但在攻击中医上却罕见地口径一致,好像领了什么人的津贴似的。如今攻击中医者似乎以方舟子为代表,好像也摆出非取缔不可的架势,也好像领了谁的津贴似的。但我有点不懂:为什么非要取缔中医呢?中医落后,应该不碍你什么事吧?你生病不看中医不就成了吗?丑陋的中医站在一旁,不是反而能衬托出西医的俊美吗?没有绿叶,红花也就不怎么红了呀。美人总是喜欢与丑人为伴的,美人与美人比肩,大家都很不爽,是不是?

但仔细想想,要取缔中医也不奇怪。因为现在看中医的,多半是西医束手无策的病,西医能治的,基本轮不到中医;西医主张开膛剖肚,有些患者不愿意,于是去找不主张开膛剖肚的中医。想不到西医束手无策的病,居然给中医治好了;想不到不愿开膛剖肚的人,也终于无需开膛剖肚而能安然无恙吃饭做了。西医眨巴眨巴眼睛,咽下恨恨的口水,最后甩出一句话:本来就没病,是我们当初搞错,让中医钻了空子,可恶。

再仔细想想,西药一天到晚的不是有副作用,就是有抗药性。病人服药,病尚未治好,副作用已经成为新的病,令人哭笑不得。而西医的许多病又是需要终身吃药的,不免叫人百思不得其解:吃药究竟是为了治病?还是为了致病?

再说抗药性,好不容易研制出对付什么细菌的新药,风光了2年左右,细菌突然变异,就像毛泽东领导的红军,突然不知去向,新药无效了。不得不再去研制对付变异细菌的新药,等到研制好了,但用不了多久,细菌再次变异,如此不断反复,于是西药就成了跟在敌人屁股后面疲于奔命的追兵,很像是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细菌不可能傻到让博古和李德来领导,所以药物追来追去不见细菌的踪影,是大概率。比如对付疟疾,过去有金鸡纳霜,后来金鸡纳霜失效,研制出青蒿素,现在青蒿素又失效了,迄今尚未研制出新的特效药(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得诺奖的时候,青蒿素已经失效)。反观中医,首先根本不存在副作用。什么叫副作用?是指在治病合理剂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作用。不能把过量服用、不当用药而产生的不良作用算作副作用。比如大青龙汤这副药,规定对症用药只能服一次,但你无视规定,第二次吃药引起脱阳丧命,难道是药和医的责任?高楼耸立在那里,本来不干你的事,你非要爬上去跳下来,难道是高楼的责任?再比如,你的酒量是半斤,你喝1斤酒醉了,就说这个酒有不良作用,是不是挺搞笑?其二,《伤寒论》上的药方,1千8百年前有效,现在依然有效,从来没有抗药性一说。这样仔细一想,西医要取缔中医,实在是情有可原的。各位难道忘了庞涓一心欲置孙膑于死地的千古遗训了吗!

这里谈谈中医界的陆渊雷现象。陆渊雷是民国时期的名医,在政府要取缔中医的时候,他挺身而出,认为不应该取缔,理由是中医疗效好于西医。他是名医,有资格说这个话。但是,不知道他脑子糊涂,还是为了妥协,居然提出“中医科学化”的口号。他认为,中医的疗效是好的,但中医理论不好,不科学;西医是科学的,理论是好的,但疗效不如中医,所以想把西医的理论与中医的疗效结合起来,皆大欢喜。这就是中医科学化。

有点脑子和阅历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任何实践做法都是有一定的理论来指导的,理论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不可分割,是互为因果的: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丰富和修正理论,这是常识。因此,正确的理论可以产生正确的或不很正确的实践;但不正确的理论不会产生正确的实践(理论本身无所谓正确不正确,之所以说某理论正确,完全因为这个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有效,反之亦然)。所以,中医科学化的提法在认识论上就不合逻辑。

中医历代名医,都奉张仲景为医圣,都是《伤寒论》的好学生和实践者,也都认为《伤寒论》是《内经》理论用于治疗实践的产物。但近代由于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逐渐分为两派:医经派和经方派。两派虽然都把《伤寒论》奉为圭臬,但医经派认为,《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是中医的两部一脉相承的经典。《内经》偏重理论,《伤寒论》着眼于医疗实践,其渊源一也。经方派则认为《伤寒论》在理论上不属于《内经》,是独立于《内经》的。于是经方派就出现了否定《内经》理论的倾向。这个观点其实是日本汉方医学的观点,汉方医学大力推崇《伤寒论》,但抛弃阴阳五行论。

《内经》产生于西汉,《伤寒论》产生于东汉末年。中医界在受到日本汉方影响之前,没人认为《伤寒论》是独立于《内经》的另一套理论。内经理论是中医的唯一理论,问世以来,从未出现过与之相抗衡的另一套理论,这是因为《内经》是中国哲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代表着中国哲学与医疗实践的最高成就,不是哪个理论学派炮制出来的。也不是哪朝哪代、哪个权威机构硬性规定的。如果《伤寒论》是独立于内经的另一套理论,那么《伤寒论》的理论是什么呢?可笑的是,有些现代经方派居然大言不惭,说要来建立《伤寒论》的理论。1千8百年来,中国的历代名医都没看出《伤寒论》是另辟蹊径的中医学,即便作为“新理论”祖师爷的张仲景,也没说过任何自己的著作不同于内经的话,而古代以《内经》和《伤寒论》作为必读书的所有医家,居然愚蠢之极,在近2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都没有发现这个惊天大秘密,倒让日本人给发现了!这符合常理吗?一个不好的中医理论居然空空洞洞地坐了2千年的医界第一把交椅,一个医者奉为圭臬的方证经典,虽然另辟蹊径,但居然连张仲景都不知道自己走的是哪条蹊径,还有待于2千年后的人去指出来!我只能说,纵然你医道高明,效如桴鼓,但脑子有时候还是会进水的,一旦进得水来,照样是一塌糊涂。

《伤寒论》的理论显然是《内经》的理论。如果说,《伤寒论》是另起炉灶的,作为新理论创建者的张仲景绝不会不置一词。而且也绝不会在新理论中使用《内经》的三阳三阴名词。经方派说,六经与《内经》的经络没有关系,六经只是借用经络术语来表明病位与病性的六个名称,六个名称完全可以用ABCD来表示,与经络没有关系。如果真是这样,仲景的少阳病提纲为什么与胆经的病候相似?仲景在《伤寒论》说的“刺足阳明”,显然是指足阳明经的足三里,而他同时所说的阳明病,如果张仲景嘴里的“刺足阳明”指的是足阳明经,而在说阳明病的时候,“阳明”与阳明经毫无关系,指的是不同的概念,那只能说明张仲景使用术语的能力太差劲了,完全在乱用概念,误导读者。《伤寒论》以思路严密、行文简练明确著称,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吗?

既然《伤寒论》与《内经》在理论上一脉相承,那为什么会出现用《伤寒论》来否定《内经》的现象呢?我觉得,是因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方法是可以独立于理论的。就是说,你在学习一种实践操作法的时候,不一定能理解产生这个方法的基础理论。自行车高手,一定要懂得自行车制造原理吗?孙子兵法产生于道家思想,但百战百胜的军事家,不一定能看懂《道德经》的。不学阴阳五行,不妨碍你成为经方高手,这是对的,但不等于《内经》理论与《伤寒论》无关。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9611/

中医与西医是南辕北辙的两种医学之一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