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年味(随笔)

2017-02-27 20:44 作者:梧桐向晚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鲁迅《祝福》里“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激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是描写上世纪二十年代鲁镇的年味。而作为鲁镇年终大典——祝福的场面的铺垫,形成反差的是倍受封建荼毒迫害的祥林嫂在这热烈的氛围中悲惨地死去。现如今,这种现象已不复存在,然而放爆竹是必不可少的,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致于影响到空气质量。听得这毕毕剥剥的鞭炮,不禁使我想起小时候的“年”来。

进入腊月,年的味道渐渐浓郁。例行跟着大人到街上澡堂洗个澡,镇上澡堂只有一家也没有名子,随大人叫“余海洲澡堂”。也不懂里面干净还是卫生,反正一也洗不上几回,总觉得说不出的啥味闷闷的,不想在里多呆。出来拽着大人的褂襟,在街上钻来挤去,人特别多。一条街卖啥都有,卖菜的、卖鞋的、桌子凳子、炮仗春联、小红灯笼......凡是不要票的都能买到。乘年关氛围,缠着大人买把炮仗,买只灯笼,再要个一角八分的,花两分钱买根油条,然后钻到火车站,再花两分钱看几本小画书。那时卖鞭炮的很少,大多卖用麻线扎紧的把炮,一把二十、三十个头,过年几天,每顿吃饭零碎地放几个,以示庆祝。春联是现写现卖,街边放一张长条桌,笔墨纸砚备好,应客人要求立等可取,联子多是应时应景的 ,像“山河添秀色,大地浴春晖”,“月圆花好人长寿,物阜民丰国富强”等,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顺人寿年丰。当然写字先生的毛笔字也能上得了台面的。大人们依然要打几瓶老白干酒背回家来,家里过年要喝,年前节后,亲戚朋友常来,重要的是年初,家家请年酒。

记忆里,请年酒的乡俗相当隆重。年初一刚过就开始了,你家中午请,我家晚上请,明天他家邀,原则上每户必有一人出席。村里几十户人家挨着请,第一轮请不完,第二轮第三轮。人们之间没有贵贱、贫富的概念,人人得到尊重,互相以为重要。在年的味道里,交流感情叙叙旧,总结甜苦得失,话一话桑麻;猜猜酒令划划拳,热络亲情说说过往。多的是真诚,少有市侩,多的是坦率,少有势利。那种温暖、温润、温馨的场景,至今萦于脑际挥之不去。那时的席宴,没有现在的大鱼大肉,丰盛满桌,甚至近乎窘迫,但是,年关期间,“家家扶得醉人归” 也属寻常。还有家家的炒菜都风味特别,匠心独具,几乎每一盘菜,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像做红薯粉丝,全靠人工,秋后山芋收上来,乘芋粉多就陆续收集。取一块长方形铁皮,用粗细相当的钉子,在铁皮上往同方向,钉上密度合理的洞眼,再把铁皮固定在小木框上,这样器具就做好了。然后“擦子”置于盆内,手持洗净的山芋,贴在上面用力擦,囫囵个山芋片刻就成锯末状 ,待所需完成,用水将芋末稀释,拿双层纱布网兜过滤、拧干,反复两三次,静置沉淀,芋渣用来充饥,来天滗去水挖出芋粉晾晒。冬季冰天,几个下粉丝的把式匠,挨个帮各家加工,无需工钱,喝两盅酒吃顿饭而已。也可用芋粉做粉皮。那口感滑糯尤佳、韧性十足、弹牙爽口,真是过瘾。

那时的年菜,现在难以吃到,至少没有先前的那个味了。现在满大街什么都能买到,物质丰富到空前的程度,应有尽有,几乎没有买不到的物品。简化了程序,省略了过程,没有忙碌的年,就像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我眷恋过年时,一家人在一起,蒸馒头、馏圆子、包饺子、剪窗花、贴春联......的年味,即便门外大纷飞,寒风凛冽,那融融的暖意,就像一壶醇厚的陈年老酒,令人回味。最难忘那困窘的岁月,爷爷花很少的钱,为一大家人,预备丰富的年货。冬闲季常去西河沿,捡拾人家拉网上来丢弃的小鱼,来家洗净腌渍晒干,年关时分,兑上青大豆,煮一大黄盆鱼豆冻子,随吃随成。年前爷爷托人买一个猪头,一副大肠,回来光清洗干净就要一两天。那时的冬天特别冷,大雪一下十几天,好多树枝被雪压断,围沟、池塘结冰能走人,老西河(窑河)几乎每年都被冰封住。现在过年仍会念想爷爷那时做的灌肠。其实做法简单,食材省钱普通。一副大肠洗净,猪头骨煮一锅骨头汤,冷凉备用,山芋粉和葱姜蒜盐(也没其他调料),把山芋粉和调料,一股脑加入骨头汤里,搅拌成厚薄适当的糊状,灌进大肠,用麻线系成一段一段,再放入十二张大锅里煮熟,捞出晾凉,切成一片一片,看上去丰满剔透,润泽有光,吃一口滑爽软糯,鲜香可口。我曾尝试做过,与那味相去甚远,不知是工序不对,还是食材年代的讲究?

“二十三,祭灶官”“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小年,在我们这又叫“祭灶” ,有的在二十三过,有的是二十四。这一天晚饭,家家吃面条,有在外地没赶回来的,要为其成一碗放在桌上,寓意为下一年领粮和全家人福寿安康。祭祀灶君司命,焚香作揖,揭下老的灶君画像,贴上新的,两边贴上对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王爷的嘴上,粘一点自家熬制的山芋糖,等到年三十子时分,敬香放炮,一同迎接灶王爷、财神爷归来。过年前后,人们不能 讲粗口,不可说不吉利的话,打招呼也比平日里文明客气。所以村庄里处处荡漾着人们的笑容,弥漫着令人馋涎的香味。三十最讲究的莫过年夜饭。这几道菜必须要有的,豆腐,取谐音“都福”,意在全家人新年都有福气;鱼,不可动筷子,余到明年再吃,象征年年有余;血幌子,毛血旺,家禽牲畜新年旺;圆子,全家团圆。开饭时,先为已故的长辈摆上祭品,烧香敬酒,以寄对先辈的恩情——“慎终追远”。一锅米饭,锅巴不能吃,寓意来年的粮仓。饭毕,每人须剩一点,用来喂牛及其他牲畜(打一千骂一万,年三十晚喂顿饭), 奶奶在草灶上炒瓜子花生,用来招待明天拜年的客人,然后,家人围在一起守岁,谈家常、说世故、包饺子、搓元宵,小孩去外面放炮仗、打灯笼。看着这一团团的红灯笼,不由想起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虽王安石寓意“变法”,但可看出千年前过年的喜庆。

而今,经济飞速发展,过年的习俗与形式也在与时俱进。每年的“春运”就是几亿人的大迁徙 ,无论风霜雪雨,千里万里,也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回家团圆的脚步。虽然有老人抱怨,回来过年,早不起晚不睡,整天摆弄手机。毕竟不是“新年到,闺女要花,小孩要炮,老妈妈吃着桂花糕,老头戴着新毡帽”的年代,毕竟在外面的工作节奏,生活习惯有所改变。在外打工的,有白班夜班,在外做老板的,也劳神费力;赚到钱的,没挣到钱的,顺心的烦心的,回家过年,就是要休息、调整,从而为新的目标去奋斗。所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适应现代年味的心境。现在拜年、探亲、访友,全家出动,不管雨雪霏霏,寒风刺骨,车子一开,三十里五十里,即刻就到,一百里八十里,不在话下。要心静的,你上网转转,挑挑物品;赶热闹的,到商场、去超市兜兜;想玩想看的,去那座名山,到那湖灵水,走走逛逛······现代的年味丰富多彩,使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很多家庭的年夜饭,就订在酒店,其乐融融,人们笑脸相迎,互道祝福。失落、茫然、怀念,是因为富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是因为年岁的增大,让我们容易怀旧?其实无论贫穷与富有,岁月如河更替,只要家人平安团圆,亲情得以释放,快乐得以彰显,吉祥得以凝聚,这就是醇厚的年味!脆生生的爆竹声,惊醒今冬的睡,红红的灯笼,点亮明天的春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9573/

年味(随笔)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