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宜昌十三帮(7)

2017-02-24 16:52 作者:宜昌石头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宜昌十三帮(7)

七、韩慎之(下)

不过,韩慎之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最大的手笔还是他的一个提议,几乎不仅改变了宜昌过载转运码头的命运,也几乎改变了宜昌的商业格局。

1922年(民国11年)秋天,韩慎之专程赴河南郑州拜见当时的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恳请开禁鸦片,公开征税”,据史料记载,韩慎之的理由是“既活跃宜昌商场,也广开军饷来源”。吴佩孚虽然垂涎这笔财源,但又不敢公然打破禁例。老奸巨猾的韩慎之就献策说:“沿清末旧例,不设征税机关,由商会成立济宜公司代收烟税,正税上交北洋政府,地方收取附加捐。”吴佩孚便欣然同意,准予照办。

于是,这一家商办、官助、还有军队支持的济宜公司就浮现在宜昌城,由韩慎之充任经理,驻宜的各级政府机关大力支持,云集宜昌的北洋军队鼎力相助,为了防备当时四川呼啸江湖的各路土匪、盗贼和“棒老二”的抢劫,甚至出现了武装押运的现象。如此禁例一开,川、滇、黔所产的鸦片就大量进入宜昌,宜昌的鸦片贸易骤兴,各路商贩闻风而至,以至于当时的城区人口也猛增至20万之多。这种畸形发展就是商人所称的宜昌的黄金时代。

历史资料记载,从1923年(民国12年)开始,“驻宜各军,乃组陆军联合督察处、禁烟查缉处,司查缉护之责”,再加上湖北当局与宜昌商会设立的济宜办事处,负责征收特税(时称土税为特税,烟土为特货,烟土商为特商),“专济宜昌驻军饷糈”,“自是杀人越货之风泯,烟土遂由军阀包运”。侯叔轩在他的那篇《清末民初宜昌面面观》中回忆:“(特税)每月按收入发薪以外,还给地方教育补贴,加上各项开支和上缴部分以外,每月达1000万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史料表明,当年宜昌负责收缴税款的“土税号”由三家一下子增至十八家,年收土税(鸦片税银)一二千万元。“除土税号兼售土膏外,有烟馆100多家,纳捐的烟灯有3000多盏,加上暗灯达8000多盏。”“如南诚信烟馆,楼上楼下均设烟塌,可供数十人同时吸食,每天中午以后,榻无虚席”,“最盛时一天零售烟膏2万多元”。同时酒楼、旅栈、戏院、茶馆、妓院、金店常常客满。“金店交易,有时一天达数百两黄金”。随着鸦片贸易再度泛滥,宜昌商业市场又出现了虚假繁荣的景象。

不过从鸦片贸易中受益最大的无疑还是时任宜昌商会会长的韩慎之。他经营的那家慎康海味商号,原有资金不过二三千元,后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和济宜公司的大笔公款之便,不几年,资产就扩大到三万元左右,活动资金更在五万元以上,数年间积资颇丰,跃然成为宜昌的又一富商,满城人称韩二爷。要知道,仇富的思想和现象不单单是现在才有,那个时候,一暴富的韩慎之也成了当时新闻、商业等各界抨击的主要对象。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后来风云突变,北洋军阀在北伐军的打击下接连败退,宜昌也在1926年被北伐军占领,韩慎之作为当时宜昌头号土豪劣绅理所当然的会受到新政府的清算,所以在行贿和走关系失败以后,不得不狼狈逃亡万县(备注:现在的万州市),翌年就死在那里了。有趣的是,民国政府并没有禁止鸦片贸易,不过就是把收税改为政府的两湖特税处,并把地点由宜昌转到武汉,宜昌的商业繁荣也就昙花一现、迅速萎缩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8976/

宜昌十三帮(7)的评论 (共 10 条)

  • 鲁振中
  • 淡了红颜
  • 芙蓉秋水
  • 雪灵
  • 绝响
  • 雪中傲梅
  • 心静如水
  • 大嘴乌鸦
  • 夏侯月凉
  • 雨袂独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