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宜昌十三帮(4)

2017-02-19 09:39 作者:宜昌石头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宜昌十三帮(4)

四、宜昌十三帮的由来

鸦片买卖和大宗商品由此转口过载,那是宜昌城在解放前空前繁荣的时期,据统计,那个时候宜昌的商业共有73行,2032户(不包括手工业)。绸缎布匹集中在鼓楼街、二架牌坊、通惠路;百货集中在北正街、二架牌坊、二马路、通惠路;杂货海味集中在大南门正街、招商局街(备注:现在的沿江大道大南门到二马路一线)、北门外正街、东门外正街(备注:现在的西陵一路从东门到珍珠路一段);银行钱庄集中在通惠路、二马路,航运轮船集中在滨江路(备注:现在的沿江大道从二马路到一马路之间一段),鸦片生意的“土膏店”集中在大南门正街、魁星楼(备注:现在陶珠路靠长江一侧)、内地会街(备注:现在的大公桥路一带);而那些做皮肉生意的则集中在陶珠路、老三条街(备注:原址在现在的解放路、陶珠路、环城南路与南门后路之间)、新三条街(备注:原址在现在的一马路、隆康路、胜利四路与沿江大道之间)。

因为北洋军阀和民国政府先后在宜昌开征烟土税,公开允许毒品交易,宜昌位于川鄂咽喉、长江水道的过载转口处,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烟土转运到全国十几个省市的中心市场,各路烟土商贩自然而然的就会云集宜昌进行交易,交易金额巨大,自然而然的就会直接刺激宜昌的商业发展和商业消费,形成一个在当时很大的商贸圈。

从1922年禁例一开,川、滇、黔所产的鸦片便大量进入宜昌,这座城市的鸦片贸易就扶摇直上了。而城区人口也从最初的上万人一下子猛增到10万人,最多时居然达到20万。要知道,宜昌1949年解放的时候,人口也就是五六万,上世纪六十年代也不过只有十万,就是因为三线建设、因为葛洲坝动工,宜昌人口剧增,也不过就是二十万左右,可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宜昌就曾经有二十万之众,这种畸形发展难怪要被商人惊呼为宜昌的“黄金时代”。

史料表明,到抗日战争前,宜昌已是一座十万人口的消费城市,同时也是川东鄂西各地山货土产的销售和日用工业品采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中心。宜昌的一些资金雄厚的商号从上海、广州、武汉和重庆大批量的购回各种货物充实市场,而各县镇运到宜昌的山货土产和药材,也就近卖给宜昌的商家,或者干脆以物易物,等价交换,这样的大宗商品的批发销售就直接刺激了宜昌经济的发展。据当年的统计,宜昌的行业中,经营生活资料的占52%,经营土特产的占15%,就直接说明了宜昌商业的活水何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于是,在那个畸形发展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宜昌就有了众多的行业,比如生活必需品方面、日用品方面、消费品方面、服务业方面、山货土产方面、金融、交通等方面,也就有了“十三行”之说:绸缎、匹头、棉纱、榨坊、海味、银楼、杂货、百货、土布、盐业、瓷铁、木耳、荆庄布。只是这个行业分类似乎也并不合理,不过,存在于同一时期、作为宜昌商会前身的宜昌十三帮倒是货真价实的。

据人行宜昌支行1982年编纂的《解放前宜昌金融业纪略》一文中证实,宜昌的确是存在过十三帮的,而在工商联的那篇《宜昌商业历史概况》里面,则说明了宜昌十三帮的来历和演变过程:“旧宜昌的经济发展,由于地理条件,吸引外地客商投入宜昌市场活动,吸引外地各帮来宜投资,参与经济活动,逐渐形成了各帮的势力,各有同乡会,作为同乡交流场所,维护各帮的利益,自然形成了‘十三帮’。”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7684/

宜昌十三帮(4)的评论 (共 11 条)

  • 雪灵
  • 江南风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襄阳游子
  • 雨袂独舞
  • 雪中傲梅
  • 仰望月色
  • 秋白
  • 诸葛杨
  • 鲁振中
    鲁振中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