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随笔;新疆农垦团场的老窑洞

2017-02-13 15:54 作者:水滴石穿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晚走在团场的街市,看霓虹闪烁职工们随着美妙的音乐跳着欢快的广场舞。如今的人们早已告别 “地窝子,军营房”住上了崭新的楼房,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告别贫困的人们打心眼里感谢我们伟大的党。回想起我们的父辈们---第一代军垦人他们响应党的号召,抛家舍业,屯垦戍边 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了新疆,那些三五九旅的老战士们,自然会想起在新疆生活的艰苦岁月,忘不了自己曾今住过的 “土窑洞”。

提起窑洞人们一下想起了陕北,那种窑洞是利用山上的黄土资源直接挖掘成形的,它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体现了凉的特征。我们的团场当时叫“解放三场”现在叫25团,是博斯腾湖湖滨的团场,芦苇资源相当丰富,而我们这里住的窑洞则是芦苇把子做成。先把芦苇轧成直径10几厘米粗,几十米长的苇巴,然后需要多长切割多长。那是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是当时老军垦的独创。团场当时转业军人很多是从三五九旅住过延安窑洞的老兵,他们把延安窑洞搬了过来,同时把延安精神带到了新疆。他们根据当地特点改造成土窑洞,窑洞地基用砖砌成,房顶用苇把子堆成拱形,用红柳钎子固定,再盖上麦草泥巴摸就,然后涮上石灰即成。由于当时是营房建筑,窑洞是连在一起的7-8家人住一排。那时能住上窑洞的家庭是团场的“高干家庭”,每家住两间窑洞,大概50多平方。

那时的团场建筑都是按照统一的样式,场部、商店、加工厂大同小异大门口上方都有五角星,有厚厚的屋檐,不过结实耐用,用个70、80年没有问题。我和哥哥都在那口土窑洞出生,我们对窑洞有着更深的感情。每天看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我们的小屋,在这个小屋我们开启了生命的旅程。从我记事起,每年过年我家都要打扫窑洞,把窑洞每个角落打扫一遍,家里最值钱的蝴蝶牌缝纫机是妈从山东老家带来的,会被擦得锃亮。我们家还会用石灰水把窑洞内粉刷一新,一片白。把毛主席的画像工工整整贴在墙上,面对主席像送上新年祝福。大年夜,我们这些孩子就会围坐在爸爸身边,听他讲打仗的故事。老爸是个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18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时刻怀念那段难以忘却的历史,什么石门战役呀,金城反击战呀,他都讲得头头是道。他是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我们非常崇拜爸爸这个老革命。除夕夜我们都会一晚上不合眼,等待新年的到来,守岁成为我们最美好记忆

那时由于窑洞的墙壁都是泥巴的,遇到漏就会掉泥巴,饭碗落泥巴是家常便饭。妈妈就会到连队办公室去找一些废旧报纸糊墙。我们窑洞的墙壁花花绿绿,非常好看。我学的第一个字就是看墙上报纸学的。每天晚上睡觉前,我跟哥哥他们一起读,时间长了就学会了。我们住一排窑洞的孩子都是好朋友,晚上捉迷藏,玩打仗,白天爬到窑洞上偷吃邻居晒得干沙枣是小儿科,当然也没有少挨揍。就这样窑洞成了我的老师,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让我们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后来我们家搬出了窑洞,到了其他连队,可每年我都会去我出身的窑洞看看,寻找失落的自己。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 80年代我们家和其他团场职工一样,划了宅居地盖上了有洗澡间的房子,院子里种上了蔬菜,果树,我们的日子是一天更比一天好。2000年我目睹了老窑洞改造的过程,当推土机把老式窑洞推倒的时候,父亲满脸凝重,不时回望着曾今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伙计。”

虽然老窑洞---50-60年代的标志性建筑 ,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也有些团场会留下几个“古董”让后人参观。当时老一代军垦战士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将永远激励着兵团二代、三代。朋友!你是否住过兵团老窑洞,你是否了解老军垦们把荒漠变绿洲的那段历史。如果你是兵团人后代相信你和我有同样的感情,因为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同样的血。楼房替代窑洞的历史车轮将滚滚向前,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在改变,可延安窑洞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新疆的建设者们不忘初心再续辉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啊!兵团老窑洞时时走进我的里。

作者;杨建军博湖县第三小学教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6507/

随笔;新疆农垦团场的老窑洞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