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话“百度、国学与宗教的两重性”

2017-02-13 11:15 作者:陈宣章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闲话“百度、国学与宗教的两重性”

陈宣章

2月10日,北新泾街道图书馆搞有奖猜谜,一百多个谜语,半天就奖品全部领完。规定:一人只能猜一个谜。我与太太各得一等奖(没有作弊)。两条谜语:1.日中乌,月中兔。打一句唐诗。谜底:“万古云霄一羽毛。”这是杜甫《咏怀古迹•其五》中的诗句:“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2.刘备哭,刘邦笑。打一字。谜底:翠。因为翠由“羽、卒”组成。关羽卒,刘备哭;项羽卒,刘邦笑。

街道图书馆的楼上是东方苑电脑房。绝大多数人把谜语红纸条拿到楼上去(有的人甚至拿一大把红纸条),查电脑,再分发别人去领奖;甚至有人当场用手机查谜底。许多人说:“百度真好!”这只是百度的一个方面。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两重性。现在,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在百度找(作业)答案(网上有一个“作业帮”),不用动脑筋了;甚至有的网站可以帮助作诗词、写对联、做文章,甚至搞假论文。几乎大多数元宵猜谜会,都是从网上抄谜语,猜谜也就剩领奖品了。当然,自己制谜语(尤其是高质量的谜语)很难。另一方面,有奖猜谜是上级的任务,配发资金,具体组织者不会去阻止作弊(收手机,不让离开,不让交头接耳等等),反正奖品总是要发出去的。有奖猜谜活动只是热闹热闹而已。

另外,百度上有些答案也有错。例如:说解放前东北重工业发达是溥仪的功劳;百度许多内容也受社会影响;有些自然科学的答案也有错误;许多网站附有色情、封建、暴力等等负面内容;许多条条只是广告……所以,查百度也要好好进行分析。

从百度联想到国学的两重性。2016年8月30日,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简称:中国国学中心)竣工。这是国家级、标志性、开放性的新型公益文化设施。许多人不理解,难道又要搞孔孟之道了?其实,这涉及“国学”的概念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国学】①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②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然而,国学的概念界定还有种种争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国史学会理事,原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顾问朱维铮认为:“1900年之前,中国没有‘国学’一说,只有跟西学相对的中学,跟新学相对的旧学。‘国学’和‘国粹’的概念都来自日本。据我所知,‘国学’概念最早是1902年引进的。最早被中国人所用是在1903年,梁启超、章太炎给黄遵宪写信,约他一起来办《国学报》。黄遵宪指出中国没有‘国学’,原因之一是中日情况不一样。中国人开始讲‘国粹’也是在1903年,出现在章太炎在上海西牢里写的《癸卯狱中自记》,意为自己担负了弘扬汉族文化精粹的使命。有一个叫宋恕的学者,看到‘国粹’这个概念就批判,他说,既然有粹就有糟,就有糠,那么国糠是什么?既然讲国粹,为什么不讲国糠?这在当时有巨大的影响,后来章太炎就不讲了。中国只有一个‘国故’。1910年章太炎出版《国故论衡》。‘五四’以后,重新回顾传统文化就叫‘国故’。”所以,许多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学东渐”成为汹涌澎湃的思想文化潮流时,中国现代文化开始形成,才有了国学问题的正式提出。

其实,“国学”这个概念古已有之。《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都有“国学”概念。庐山下有个白鹿洞书院,是当时“四大书院”之一,据说是南宋朱熹所建。但在朱熹之前,它叫“白鹿洞国学”,即白鹿洞学校。在“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西学”与“中国之学”,产生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

何谓国学?社会上尚未有统一认识:1.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国学;2.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是有两点可确定:1.国学的“国”指中国,“学”指文化学术。所以,国学指“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2.国学以先秦诸子百家经典为根基,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广义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狭义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学术,也即“旧学”、“中学”,其代表是先秦诸子。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中国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现“国学热”,根本原因之一是必须强劲应对越来越咄咄逼人了的“文化全球化”思潮。一些学者研究考证,所谓“全球化”有四种基本阐释:1.全球化是通过资本、信息和市场而形成另一种形态的帝国体制;文化全球化则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帝国主义。2.全球化只是一个“神话”,经济全球化不是什么新玩意,十九世纪末就出现过;而所谓民族国家弱化和消亡论则完全是耸人听闻。按照马克思主义,只有在阶级消灭后,国家才会退出历史舞台(请参阅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3.全球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促使世界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信息共享,是人类进步的历史进程。4.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并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世界秩序。

新型的文化帝国主义,牵涉到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互相对抗。现代世界文化中,西方现代文化占有绝对强势地位,而最近一个世纪则是一直作为超级大国存在的美国文化;而世界上其他的所有文化形态,都处于相对弱势状态。这就是学术界所谓“文化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那么,通过对本土文化的倡扬抵抗文化帝国主义,就成为诸多弱势文化的必然选择。于是,“国学热”这种文化现象显示出极端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一种倾向常常掩盖另一种倾向。在倡扬国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观念,我们必须保持足够警惕。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一些专家学者矫枉过正地表现出一种过分张扬国学价值的倾向。国学大师章太炎门下弟子姚奠中认为:“西方文化关注点主要在物质利益上。追求利益,自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这必然会产生相互竞争,出现不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点主要在伦理道德方面,重在培养君子人格。”其实,无论中西文化,认真辨析起来,都既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也有必须加以批判否定的方面。在“国学热”极度蔓延的背景下,充斥于学术界的却更多地是如同姚奠中这样一种感性色彩突出的非理性姿态,其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大力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也即国学的同时,对于作为强势文化存在的西方文化极尽“妖魔化”之能事。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产生了所谓“新儒家”(诸如冯友兰、杜维明、余英时、熊十力、陈寅恪等)的学者。因此,在强调国学重要性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许多值得肯定发扬的优长之处,但也确实存在着很多必须加以否定的负面因素:1.帝国专制制度对奴性的培育,以致独立人格无法确立。2.儒家教义对终极信仰的制止。3.流氓传统对核心价值的瓦解。4.形象思维对科学理性的拒斥。

其次,应确立一种在真正平等意义上的多元文化主义观念:在强调世界主流强势文化的同时,不应歧视边缘地区各少数群体的文化。各少数群体在强调一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以群体斗争形式向所谓共同文化、民族文化、主流文化发起挑战,争取平等权利和尊严。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差异政治又被叫做认同政治或身份政治。所要求的平等不是同化主义的“等同”,而是文化差异之间的平等,但也必须防止过于强调本民族文化重要性的错误倾向。

目前,国学概念有两种:1.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进一步窄化为“六艺之学”,亦即“六经”(《乐经》失传,剩下“五经”)。我们知道,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秋经》,之前还有《乐经》,后来亡佚了,剩下五经),并不等同于儒学。2.新国学,包括古代、现代、当代的中国学术总称。新国学倡导中华文化整体观念,说胡适很行,同样不否认鲁迅伟大,各种文化的差异、对立不要看得那么重,每个部分都不可缺少。现在多数学术都是压制别人的,先把别人压低再把自己抬高,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弊病之一。新国学强调: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整体,谁也缺少不了谁。新国学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既可喜欢陶渊明、李白,也可喜欢鲁迅、沈从文,承认各个学科的价值,有助于吸收丰富知识,又能充分发挥多方面文化潜力。倡扬新国学,其中就包括倡扬西方马列主义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国学属性:国学≠儒学。近年来,谈国学者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但许多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学,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众所周知: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儒学是古代服务于帝王统治的教化学说,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立场而为老百姓服务的学说。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只是儒学,实际上是将它完全看作是古代专制主义文化,不仅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否定了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既不符合历史本来面目,更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所在。

国学派别:章太炎从三个角度论述:经学派别、哲学派别、文学派别。这些派别绝非儒学一家能涵盖的。章太炎坚持“六经皆史”说,反对对六经“推崇过甚”。章太炎对中国古代(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哲学史的论述言简意赅,揭示了国学哲学的丰富内容。

国学分类法:1.“四库全书”式,分经、史、子、集四大类。2.按内容分类,义理之学(哲学)、考据之学(史学)、辞章之学(文学),后来又加了经世之学(社会科学)和科技之学(自然科学)。

国学研究发展、机构建立情况:早在上世纪初,章太炎创办了“国学讲习所”。后来出现著名的北大国学门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央大学也有国学研究机构。解放后,社会科学院曾有相应研究机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大学相继建立国学研究机构和国学社。其后又批准了北京国学院。最近又兴建了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

新国学的建立发展带来巨大思索,同时也引起很大争议。我认为:1.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2.不能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3.研究教育新国学,必须抛弃传统国学上多样化所存在的糟粕,防止封建主义遗毒的回潮。4.国学这个概念本身有些含糊不清。学术是世界范围内的,不应该分出国界来;应该打破传统国学自我垄断和封闭,汲取西方马列主义精髓,代表新国学走向世界,属于全新的中国学术概念。鲁迅、柏杨都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比喻为 “黑屋子”和“酱缸文化”。除对中国传统文化定性外,还对这种文化极难改变进行了很好描述。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可见,中国传统积习太深。这种文化有巨大惯性,越是到社会变革时期,越是容易掀起传统文化热。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对社会巨大变革的一种焦虑症状与过敏反应。国学进校园、进课堂,正是这种焦虑与过敏的反应结果。5.新国学不存在新儒学,新道学。新国学网及其内容,只属于新国学范畴内的新论说,并不能代表新国学。6.防止有的人打着国学教育的幌子“敛财”“成名”。7.国学研究教育更不能搞长袍马褂、跪拜祭祀。8.目前国家提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该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个部分。但是,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真理。回归到最初最基础的面貌去认识国学,应该清醒:并不是要复古。百度上有许多国学教育的照片:学生手捧笏板,头戴秀才帽,身穿长袍马褂,集体跪拜祭祀。这是国学教育的错误倾向。

有人说:国学就是《岳阳楼记》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学就是鲁迅《自题小像》讲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国学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的今天,在权钱和欲望涌动的今天,高扬公益国学的旗帜,绝不仅仅是一种象征。

因国学涉及中国的儒道释(佛)三大文化体系,不得不讨论宗教。

儒道释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主客体认识的知识结晶。儒道释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先后宗教化,由儒道释各自的学说、哲理演变成宗教理论,从而形成历史上的儒道释三教。成语“三教九流”中,三教即儒道释。儒教最高称圣,佛教最高称佛,道教最高称仙。圣、佛、仙皆由人成。成者,非天生,而是修学的成果。

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居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释教由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教由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创立,是中国本土宗教。

儒教的核心是“伦”,即伦常:封建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教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道教的核心是“命”,即生命: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道教认为:人要活得有价值,就要修炼好的人生(健康快乐长寿)。《道德经》最核心的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译文:认识明辨自己的长处,时刻守护自己的不足,甘愿低调平凡如水沟。)佛教的核心是“性”,即修养。佛家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性叫“内观内照”,指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佛家修行方法三步:“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

儒教讲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入世作为实践儒家理想的唯一手段,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道教主张隐世与避世,目的是为了更成功的入世;其根本精神是无为而无不为。佛教主张出世,其实质并不是要走出这个世界,而是要摆脱尘世以及自身情欲的困扰;其目的要达到人生的永恒

无论是儒教的畏天命,修身以俟;还是道教的不信天命,勇猛精进;还是释教的根尘幻化,业不可逃,都对生命的认知与参悟提供可贵帮助。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其实,道、释学说所起的作用绝不亚于儒,只因统治者的力挺,儒教才得以占领意识形态的中心,但若无道、释填补儒留下的精神空间,儒必定独木难支。经长期演变,儒道释已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三教一体。三教合一指儒道释三教融合。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有一个过程,并有儒家立场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场的三教融合三类;而学者多统而论之。三教讲论,虽肇始于南梁武帝时,然直至隋唐,儒道释三教的“一致”、“合流”并不能掩饰彼此之间的排斥和斗争;直到元明朝,并渐由论难而趋于融汇调和。

有人说:“把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儒道释三家,其用心极其险恶。道释都是出家人,一个提倡清静无为,一个主张逆来顺受。儒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内圣外王’的真儒,而是被鞑靼人征服改造过的犬儒、腐儒和汉奸儒。过去的满清和现在的一部分文化人大力提倡这三家,其目的在于培养全体汉人当奴才。”此言另当别论。但在中国古代,儒道释确实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儒道释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其最大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它和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相适应。这是儒释道能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所以,中国人往往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绝望时是佛家。但是,中国人无论如何都能找到一个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所在。

最有意思的是苏轼:早岁是儒家,中期儒道兼有,晚年却是儒道释相融。晚年用世似儒家,超脱似道家,虚空似释家。似儒家而非忧,似老庄而非玄,似佛祖而非空。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除了儒道释,还有伊斯兰教。近几天,一个甘肃临幼儿园小女孩背诵古兰经的画面震惊网民,幼儿园里竟然学习古兰经!标题“甘肃可爱的背经小女孩”。尽管官方赶紧声明:“禁止宗教活动进入校园”,却警示一个残酷现实:中国西北日益严重的伊斯兰化!事实上,随着国际恐怖主义不断蔓延以及西部人口结构变化,新疆、甘肃、宁夏等地的宗教影响力正在显示越来越难以控制的局面;中国部分地区的宗教正走向极端化,甚至出现阿拉伯化的倾向。

宗教本质上是人对超越于自然界与人自身的神的敬拜和遵从。宗教相信世界存在超越物质世界万物的神明,它与人一样具有意识、情感等生命特质,能与人的生命相通。宗教对其信徒来说,绝非是一堆教训和理论这么简单,不应简单将其理解仅仅存在于人脑中的意识。

从民族发展角度来看,不是世界所有民族都有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也不都是让宗教信仰成为主流社会意识。例如:中华文明就被认为是缺乏宗教基因的文明,宗教一直不占主流意识。实际上,中国的帝王术中,宗教是手段不是目的。自法律观点言宗教:文明国家多经过立法确认信仰之自由,合法之宗教不受压迫、排斥,亦有少数国家以特定之宗教为国教,又国家所认可之宗教团体得称宗教,未得认可者通常称为邪教。

宗教也有两重性。宗教的优点:有让宗教信仰者行动的能力,如果一个宗教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无疑能使宗教信仰者做出有利于社会的行为,它可使人断恶修善,惩恶扬善。宗教的缺点:如果一个宗教宣扬不利于社会和平稳定发展的思想,那么宗教信仰者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宗教排他性:任何一个宗教的教徒或多或少都具有排他性,例如:佛教徒认为道教最高神祉不过是未出轮回的天道众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冲突不断;以及出现诸多不符合逻辑和夸张的说法,因果也是灵活多变的,也不可能控制人的情感与思维。

另外,宗教对信徒的说教与宗教上层的政治目的是两回事。基督教要信徒“爱人如己”,“转离恶行”,而上层的斗争是血腥的。1054年,基督教分化为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国称东正教)。天主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权力集中于教宗身上;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1096年-1291年,天主教以维护基督教为名,展开了8次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

佛教也如此。佛陀逝世100年后,佛教内部因对戒律、教义看法不同,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后继续分裂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枝末部派;最终形成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两大主流。据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为考验门徒禅解深浅,准备付以衣法(即传位),命各人作偈呈验。当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弘忍的大弟子)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惠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较通行的记载,邓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认为惠能的悟境高于神秀,即于间召惠能并密传衣钵。因惠能身份卑贱(不识字的樵夫),其他有心争夺继承人之位的弟子肯定不服,必将加害,所以弘忍即送惠能往九江渡口,命他连夜南归,并叮嘱他暂作隐晦,待时行化,非必要时不能显露六祖身份。几大弟子知道传位无望,非常恼怒,暗地派人打听惠能行踪,伺机抢夺衣钵。弘忍死后,神秀名义上继承掌门之位,形成禅宗的“北宗”。惠能遭人追杀,被迫隐姓埋名15年。和释迦牟尼一样,惠能有教无类,神秀所派杀手在听他直截了当的一说之下,茅塞顿开,明心见性,当即扔了刀子成了佛。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六祖惠能是唐代著名佛教改革者,实际创始人,被西方称作“东方耶稣”;是他实现了印度佛教中国化,玄学佛教生活化,贵族佛教平民化(都市佛教山林化),义理佛教实用化;是他对传统佛教进行重大改革,高扬“顿悟成佛”的大旗,恰似风行草偃,不但使禅宗其他流派尽归其宗,而且他所创立的禅法,几乎成了汉传佛教的代名词。所谓中国佛教,其特质在禅。

毛泽东很欣赏惠能,经常把《六祖坛经》带在身边。毛泽东说,惠能的四句偈语指出,世间本无任何事物,故无尘埃可沾;佛性本来是清净的,怎么会染上尘埃?这与佛教大乘空宗“一切皆空、万法皆空”的宗旨最契合,胜神秀一筹。1958年8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唐朝佛教《六祖坛经》记载,惠能和尚,河北人,不识字,很有学问,在广东传经,主张一切皆空。这是彻底的唯心论,但他突出了主观能动性。”站在哲学史高度对佛教典籍进行评价,是毛泽东读这类宗教著述的特点。毛泽东在对中共中央1963年12月30日转发中央外事小组、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报告的指示稿的批语中写道:“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现代佛学》不是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文章水平也很低。其他刊物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正是基于此,毛泽东对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给予肯定,认为他的佛学文章“已如凤毛麟角”,因为作者注意把佛教思想放到哲学史上来研究。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说,研究哲学不出入佛道,不对。有佛道,不管它怎么行?他还认为“柳子厚(即柳宗元)出入佛老,唯物主义”。毛泽东对佛教和六祖惠能的评论给我们的启示:对任何思想和思潮,都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一切外国的东西传到中国后,都应当经过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另外,不应该把佛教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们中国汉语的大量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忽然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可是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例如: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玄奘,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有他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许多人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奘。

梁启超曾统计日本《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汉语佛教词汇,占据汉语词汇大部分,还大量包括了高端的行而上的词汇,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因此,没有博大精深,灿烂缤纷的佛教词汇充实,就没有中国汉语文化的成熟。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百度、国学、宗教……乃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都应站在哲学高度对之进行评价,都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之进行分析,而不应搞所谓的“**热”。学校是学习知识、道德教育的场所,进行学术研究可以,但应该禁止任何宗教活动。2017.2.12.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6424/

闲话“百度、国学与宗教的两重性”的评论 (共 11 条)

  • 鲁振中
  • 淡了红颜
  • 紫色的云
  • 秀
  • 雪灵
  • 醉雨轩
  • 文庄
  • 芙蓉秋水
  • 雪中傲梅
  • 榆木疙瘩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