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杨露禅故里一一姚塞乡闫门寨村

2017-02-10 10:33 作者:明山才子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说起杨露禅,全球闻名。都知道是杨氏太极拳创始人。但是说到他故里,知之者甚少。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闫门寨村的前世今生。

一、地理位置

闫门寨村位于邯郸市正东20公里处,西临姚塞乡李寨村相望,北与南沿村镇连寨村,西张寨村接壤,东与小西卜乡北韩寨、西韩寨村为邻,南与姚塞乡周寨村连接。耕地1249亩,人口1500人。全部属于华北平原一部分,西部为沙土地,北东南为浇泥地。

二、村来历及沿革

闫门寨村是如何形成的?据广平府志和永年县志记载,宋元时期有几户姓闫的人家在此立庄,故名闫门寨。明清两代属于直隶省广平府雁门寨村。改革开放后属于姚寨乡阎门寨村。2014年随姚寨乡划归邯郸县,2016年随姚寨乡划归丛台区,现由邯郸高新技术开发区代管。该村有一个大队,有四个生产队。现在为一个党支部和村委会,下辖四个村民小组。

三、村经济情况(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自宋元以来,该村一直农业为主,种五谷,种棉麻,男耕女织,兼有手工业和小商贩。解放后,斗地主,分田地,成立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后,分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村民积极性大大提高。

目前,该村为远近闻各的蔬菜村,四季蔬菜如西红柿,黄瓜,韭菜,豆角,茄子,白菜,洋白菜,大蒜,芹菜、青菜等等各种蔬菜应有尽有。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该村人勤劳,能干,木匠,铁匠,银匠等各种匠人俱有,运输业发达,汽车,三码多,卖棉花,倒苹果,收购蒜,下山西,河南,山东等地。

四、文化特色

该村尚文重武,名人辈出。如清代杨老育,杨露禅,同时代人。杨老育练梅花拳,刀枪剑皆会,三下江南无敌手,民间传说打拜黑旋风,截黄杠等等。杨露禅生于闫门寨,年轻时练长拳,洪拳,后拜河南阵家沟陈长兴为师,刻苦学习,"三下陈家沟,十载学艺精“。后携其子杨班侯,杨建侯等到广府古城,北京等地教拳,北京设擂台,多次击败各地武林高手。遂使太极名扬京师。使太极拳由民间走向都市,走向王公贵族,走向八旗子弟。当时各种人物拜杨氏父子为师。太极拳风行全国。"谁料豫北太极拳,却赖冀南杨氏传"。杨露禅已被评为河北古代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在邯郸除了赵武灵王,第二位对人类贡献大的当属杨露禅。他的丰功伟绩光耀全球。文人有王立艺(已故),熟读四书五经,楷行草书挺好。武术高手还有老支书梅花拳师王庆章(已故),闻名遐迩。太极高手如云,比如陈军平,王桂现等,文化名人有王贵人,王桂才等等。

五、各个姓氏家族

该村有王、杨、陈、申、李、赵、胡七姓。后来姓闫的迁走,现在该村无姓闫的。根据我走访调查杨永志等老人,姓杨的应为原住户,可惜杨氏家谱巳失传。杨姓坟先在村东南,后迁到村西,现在村西有明崇祯二年立的碑,字迹清楚。立祖者为杨一清,应为杨露禅祖先。后杨露禅坟迁到村后。村王姓最多。此为明初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先迁来的为大王,后来他兄弟来村寻找,后在村落户,为二王。现在王姓人口最多。其他姓有的从山西洪洞迁来,有的从附近村迁来。

目前该村为太极拳名村,村后有露禅武馆,有太极拳协会,杨氏,武氏,陈氏孙氏等练习者皆有,还有的练洪拳,长拳,梅花拳等。

六、古迹庙宇;

该村村后有佛祖殿,村中有观音庙,村东头有三官庙,村西有土地庙,杨仙庙。这些神灵保佑着该村风调顺,物阜民丰。不过,现在群众都相信共产党的政策好,自从王修振,王修川,王金时,王银中,王和朝支部五人及村委几人上台好,村面貌大为改善,几年来,街巷村外道路硬化,上便压器,打深水井,盖新办公室,通天然气,修下水道,建示范方等等,为群众办了很多实事,交口称赞。

村历史文物遗迹,村中有明代古槐,明代杨一清碑,王修川家古楼,杨露禅老宅等等。

故事之一—杨露禅及杨老育的传说

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先祖为—杨一清。

在我们阎门寨村出了个全球太极大师---杨露禅。他创的杨氏太极拳传遍全球。据说在练太极的人群中70%都在练杨氏太极拳。武、孙、陈等加起来30%。可以说杨氏太极风靡全球。他被定为河北十大历史名人之一。邯郸市有两个贡献大的历史名人—赵武灵王和杨露禅。如此一位农民如何走出我们村的,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杨露禅的本家67岁杨永志老汉。家族传承关系:杨永志祖父杨凤贵(和杨露禅之子杨建侯同辈)---杨永志之父杨建章(和杨露禅之孙杨澄甫同辈)--杨永志(和杨露禅曾孙杨振基同辈)。杨永志之子杨玉发和我哥王桂县为杨振基大师正宗传人。杨建侯还有一支其子杨少侯—杨振声—杨永等。

听老杨介绍,杨氏家谱已失传。杨氏祖先坟墓以前多在我村村南,后来在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有杨一清列祖搬到村西。现在这块碑还在坟上。后来其中一支已杨露禅为祖迁到村后,文化大革命期间,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等坟地在运动中被铲平,我和父亲杨建章偷偷地堆个小堆,留下每个坟的记号。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太极拳,杨氏弟子集资建了杨露禅墓地,各个坟准确无误。该墓地被定为永年县重点保护单位。每次太极联谊会迎接各地祭拜者。前年秋天,广府管委会对杨露禅墓地进行整体搬迁,都迁到莲花口村北永年洼芦苇荡中。这样经过调查了解认为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先祖为—杨一清。杨露禅众所周知原因不在一一详说。单说一事。据说杨露禅之子杨班侯在北京比武时,清代皇帝也在观看。杨班侯靠在一石碑,一和尚铁头功直拱进来,石碑分为两半。此时杨班侯一到房檐上。皇帝大加赞赏,脱口而出:敏捷似斑候也。斑候谢主隆恩。后改名班候。

重点谈杨老育,和杨露禅为一家,同时代人。武功甚高,练得“梅花拳”绝技。流星锤使得出神入化,单无虚发。有两个传说,一是截黄粮。当时在村东北附近,与官军保镖打了一,未分输赢,回了村。结果,官军保镖第二天找来,要其人一起当保镖。杨老育以老母年迈为由不去伺候当官的。二是下江南,找其舅父,有一日上贼船上被罗璇风包围,手拿宝刀与罗璇风战斗。打了几十回合,眼看要输。想起师傅教的回马刀绝技,反败为胜,刀劈罗璇风。

并把其余罪寇全把斩杀。晚年,在地干活时,有时把锄头轮的浑圆。有人问在干啥,说是罗璇风阴魂不散,在打罗璇风。死后埋入杨家坟墓。武功没有传给后代,可惜了。只有一个拐杖传了下来,前几年也找不到了。到是附近村—周寨村练梅花拳的很多,也不知其缘由。

故事之二露禅父子闯北京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又名福同,字露禅,“禅”亦作“蝉”,别号禄缠。清末直隶广平府阎门寨村人。幼时家贫,约10岁到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著名武师陈长兴每晚至陈德瑚家前厅教授族中弟子,杨露禅殷勤伺候,窥习拳艺,功力大进。一次,陈家师兄弟多人与之较量,皆败于他的手下。长兴喜其敏慧,正式收其为徒,尽传己术。三下陈家沟,十载学艺精。长期勤学苦练,终于把陈家的太极拳精华学到手。在老家阎门寨办武馆,培养了一批入门弟子。武禹襄是清末秀才,自幼热武功,还和杨露禅为老亲。他看到杨露禅的太极拳架式很适合文人練功,就常请杨露禅到他家切磋,因他是文人,又是富家子弟,穿着打拌都是长袍短褂,他就根据杨露禅所说所示,后又下河南拜陈清平为师,也创制了一套武式太极拳,並在理论上加以注釋,这就有了武式太极拳的"老三本。由于理论高超,外人很难接受,所以他的武式太极拳只是在他的亲亲和一些文人中传授。而杨露禅是农家子弟,穿着短小精練,所以拳势舒张大方,姿态优美,气势塝簿,学者众多。

为了传播太极武术,经武禹襄推荐,杨露禅根据自已所学拳术,到北京去开武馆。那时北京武林髙手云集,武馆也数不胜数,新开设的武馆都要先会客,即拜访先到的武馆,杨露禅新来乍到,不懂规距,就冐然开门收徒,惹脑了一些武馆的掌门,他们几家联合起来到杨露禅武馆发难。说是要给杨露禅比武,一试髙低。

杨露禅一看,见来头不对,就给对方说:咱们比武可以,但必须经过官方批准和监察,还得广贴布告,告知所有人们,胜者在京开设武錧,败者滾出京城,双方都很认同,随酌定日期,邀请官府作裁判,又广贴布告定於某日在菜市囗比武,打死人也不赏命。

北京顺天府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又聘请在京的王爷贝勒前去观赏。京城内什么人物都有,比武那天真是人山人海。时辰己到,双方各派人员登场比武,杨露禅上场对河南籍武林掌门,对方用大刀,来势凶猛,杨露禅只用一根白腊杆子三下五去二就把他打爬在地上动弹不得;山西籍一武夫挺枪直刺杨露禅咽喉,杨露禅见势,头往右侧一扭,顺势用白蜡杆子靠住对方长枪往前一顺,对方失去了平衡,趔趔趄趄一下向前跑了20多步,枪头插在地上有半尺多深,才止住了他的步伐,双手离枪抱拳不战,杨露禅也抱拳大声说道:承让。

对方一连又上来两位名将,杨露禅都是不费多大的力气就把他们制服了。最后又上来一个标型大汉,满脸的落腮胡,光着上身,一身横肉向外抱着疙瘩,活像戏台上的鲁智深,大步跨入场内,双手抱拳,要与杨露禅比武。场外杨露禅阵营走出一位貌不出众的瘦小青年,走到大汉面前,抱手说道:前辈,家父已力战五雄,我想让家父稍息一下,咱俩比试如何?那大汉见他面黄肌瘦,弱不经风,有些轻视,漫不经心地对他说:小儿还是到一边玩耍去吧,不要在这里一脚把你踩死!那黄病小儿抱拳说:你不要以貌取人,不防咱俩比试两招。大汉说:听你口气不小,你说怎么比吧?黄病小儿说:要不咱就先文比吧。大汉说:文比是怎么比法?黄病小儿说:文比就是一替三拳打,谁被打疼了就算输。大汉自觉自已的气功好,就让黄病小儿先打自已三拳。他身贴在一块石碑面上,用足气功,让黄病小儿出手。黄病小儿也运了一下气,上前打了大汉三拳,但见大汉毫无动静,自己倒觉得拳似打在石头上,觉得如果让大汉用拳打我,恳定很重,想到这里,心里已有安排,他伩步来到石碑前,将身体贴在碑上,二目微闭,任凭大汉来打。那大汉手捋胳膊,绕场转了一圈,运足内劲,举拳就要往黄病小儿心窝冲去,场外观众都为黄病小儿聂了一把汉,台上官员及其他王爷贝勒也为黄病小儿提心吊胆。说时迟,那时快,大汉的拳头代着风声,呼之冲上小儿心窝,就在那一瞬间,他身子向上一提,坐在了碑头上,大汉的拳头擦着小儿的衣服打在了石碑上,硕大的一块石碑被打的裂了一道纹,大汉的胳膊疼的受不了了,手指也搭拉下来不听使喚。黄病小儿跳在大汉面前捉住他那受疼的手问道:可疼否?还比吗?原来这黄病小儿就是杨露禅的儿子杨班候。

大汉被问的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左手托着右手奔向场外,领着自己门生悻悻离去。其他武馆掌门再无有敢于之比赛的,比武到此宣告结束:杨露禅的太极拳胜!自此太极拳在北京得以众人认可。

光绪年间,边境小国进来一匹烈马,生人不敢近前,此马一见生人就前蹄立蹬,嘶嘶乱叫,大有吃人之势,众文武大臣无计可施,顺天府府尹举荐杨班侯来制服此马。皇上传旨,让杨板候前来训马。

杨班侯来到御马坊,走近烈马身边,烈马一见生人四蹄乱跳,而后前蹄立蹬,跳了良久,班侯看准机会,一个鹞子翻身骑在马背上,烈马再次前蹄立蹬,班候双手抓住马鬆,用了一个千斤圧,烈马腰间受伤,前腿落地,混身发抖,班候两腿一夹抓住马耳,走出御马坊,来到練马场,手拍马屁股,烈马在練马场上奔骋,一直跑到烈马再无挣扎之力,才慢慢的停了下来,马身上的汗如水洗一般。板侯跳下马身,用手指挥让马自已前行,那烈马吓的混身哆嗦,乖乖的听从指挥,回到御马坊。当时光绪皇帝也亲临现场,见状大加赞杨,並赐黄马褂一件以作嘉奨。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大学士当即为杨氏父子题写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圧群英。

端王看到杨式太极拳的精明拳术后,把杨氏父子请到端王府,为各位王子贝勒传授太极拳,至此杨氏太极拳在京城得以发杨广大。杨氏后人杨班侯、杨健侯、杨澄甫及其弟子又对杨式太极拳进行了进一步的深造,刀枪器械杨氏太极拳论逐渐完善。有杨氏老架108式和85式等。“谁料豫北太极拳,却赖冀南杨氏传。”解放后,杨式太极拳24式为囯标太极拳,集武术和健身为一体在全国推广,并已传遍全球。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5734/

杨露禅故里一一姚塞乡闫门寨村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