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鲁迅与秋瑾

2017-02-10 08:23 作者:小小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鲁迅与秋瑾

梁孟伟

每回绍兴,我喜欢在两座门前沉思和流连。

一在鲁迅故居,一在和畅堂前。

鲁迅家与秋瑾家很近,也就五百来米的距离;

两人先后留学东瀛,曾有两个月的同学时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秋瑾大鲁迅六岁,鲁迅尊称秋瑾为秋瑾姑娘。

两人虽然出身封建官宦家庭,但都变身那个社会的逆子叛臣,一个在黎明前以血作霞染红了东方的天空,一个在黑暗中以笔作钟唤醒着沉睡的民众。

现在,鲁迅矗立成一道民族脊梁,秋瑾蝶化为一个巾帼英雄,双双走进中华民族的圣殿,享受着历史的祭奠和后人的怀念

回望已经百年的鲁迅秋瑾,两人虽系同乡同志,但一个仿佛喷薄的火山,一个恰似板结的冰原;一个仿佛沸腾的大海,一个恰似无底的深潭。但都不妨碍他俩成为中华民族思想的明灯,精神的峰峦。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因抗议日本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而蹈海自杀。第二天,中国留日学生公推秋瑾为召集人,在留学生会馆召开陈天华追悼会。作为自费留学的秋瑾,主张集体回国以示抗议;而官派留学的鲁迅、许寿裳等人,却极力反对。双方争执之际,秋瑾推开众人,刷的一声拔出腰间佩刀,指着几个反对者,宣布他们“死刑”。并警告回国后如有人“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国难当头理应同仇敌忾,面对异议愤然拔刀断喝,这样的做法符合秋瑾的性格。有一次周氏兄弟喝醉酒在房间里狂言,革命,是男人的事,让女人走开。正好被走过房门前的秋瑾听见。性烈如火的秋瑾一脚踹开房门,拔出随身匕首直插桌上,柳眉倒竖一声怒喝:再听见这种混账话,你们就知道匕首插在什么地方了。秋瑾的踹门插刀疾言厉色,把周氏兄弟的酒都吓醒一半。

秋瑾启程回国前,向友人王时泽寄书明志:“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男子之死于谋光复者……不乏其人,而女子则无闻焉,亦吾女界之羞也。愿与诸君交勉之。”当秋瑾登船回国,与同志们惜别之际,不知其中有没有鲁迅?即使鲁迅在送行者的行列,秋瑾的目光在他身上也不会过多的停留。只是她来不及知道,这个为她鄙弃的青年,将会走上一条比她更远的路,并将她的形象永生在自己的文章里面。

秋瑾从回国到被捕,也就一年半时间。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锡麟失败的消息,但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愁煞人”以对。7月15日凌晨,秋瑾以32岁的芳华,从容引颈于屠刀之下,一腔热血喷溅在洁白的衣衫,染红褐色的石板。秋瑾主动赴死一如当年的谭嗣同,谭嗣同说“……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秋瑾也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果然,秋瑾血洒轩亭口的第四年,终于换来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华民国的成立。

秋瑾是煤,炉中煤;秋瑾是火,霹雳火。她要烧掉万恶社会的一切没落腐朽,她要唤醒亿万国民的麻木灵魂。在那个年代,她那惊世骇俗的思想,离经叛道的做法,有如从地心奔涌而出的岩浆,火红滚烫,沸腾澎湃。她和她的同志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毅然决然,义无反顾;不计成败,不计荣辱;从容就义,慷慨赴死。即使只有一颗头颅,也要撞开黑暗的大门;即使只有一腔热血,也有温暖冰冷的人间。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新生,中华民国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迅留学日本时,和徐锡麟、秋瑾等同乡一样,曾参加过光复会。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邓恩铭失败,结果被邓恩铭的亲兵剖腹挖心。消息传到日本东京,鲁迅义愤填膺、慷慨陈辞。但不久接到另一个刺杀任务的鲁迅,从起初的一口答应到后来母亲需要奉养的推托,可以看出他心底里对这种暗杀行为的反感。所以鲁秋虽系同乡,却非同类。最后,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也截然不同。一个成了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一个则成为以笔作枪唤醒国民的文化旗手。

虽然被判“死刑”,虽遭横眉冷对,但在鲁迅心目中,秋瑾不但德才过人,且端庄、豪爽、温和、诚厚,憎分明。他曾经生动地描绘过秋瑾:“秋瑾姑娘很能干,有意见就当面提出,语气很坚决,不转弯抹角,所以不少人怕她。但是她爱唱歌,好合群,性格爽朗,而且善豪饮,讲话精辟,又热心公益,所以很多人喜欢和她接近。虽然秋瑾姑娘生得很秀气,但人品很高尚、正派,所以很多人不敢在她面前讲浮话。”(绍兴人把调侃、戏谑的俏皮话等统称“浮话”) 秋瑾是才能出众的演说家,鲁迅就记述过当时秋瑾在东京各处讲演以及受到热烈欢迎的情况,并对此发表过很多感慨。鲁迅不仅参加秋瑾讲演的集会,而且是一名忠实的听众和拥戴者。

其实周秋两家早有往来,可从鲁迅三弟那里得到印证。1964年,周建人一进秋瑾故居就走进秋高(秋瑾亲侄)的卧室,坐在床沿上非常随和地谈起往事,打听故人和后人的近况。周建人说:“小时候,我常到你们秋家来,至今我还记得团姆娘食盒里的大福果(即橄榄)、蜜枣和开口笑呢!”(秋瑾的大嫂张顺,团姑是她的小名)。

鲁迅和大家一样,对秋瑾既怕又爱更是钦敬,对于秋瑾之死更是悲痛不已。秋瑾去世两年后,鲁迅也从日本归来,在绍兴一所学校做教员,曾多次去秋瑾坟前凭吊,怀念这位特别的同窗。1911年,革命党人王金发就任绍兴军政分府都督,鲁迅立即邀范爱农等谒见王金发,揭露章介眉在1907年参与以先斩后奏的办法,杀害秋瑾,强烈呼吁“现在要为秋女侠报仇才好”。后来王金发把逮捕章介眉,演成了一出“捉放曹”,十分气愤的鲁迅曾撰文进行尖锐的批评。秋瑾去世12年后,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小说《药》,主人公是为革命牺牲的瑜,夏秋相对,瑜瑾辉映,夏瑜正是秋瑾。他对自己作品中的夏瑜怀有深深的敬意,并且坚信革命者的鲜血不会白流。他说,是“不恤用了曲笔”,在革命者的坟上“添了一个花环”。而其用意则在“删削那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从而使读者看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希望。在小说结尾,荒草离离的坟上,放着一个花环,表明人们对她的怀念,也表明鲁迅对秋瑾的真情。

是的,鲁迅一直没有忘记秋瑾,对秋瑾之死有着复杂的情感,小说里的革命者纯洁热烈,试图用生命唤醒民众。但夏瑜的沸腾热血,却被一大群痴钝的人引颈觊觎着;头颅落地血还未冷,就被一些愚弱者当成了医治痨病的稀奇药引。这样的革命,只能是悲剧结局,而他们的血也就算白白流掉。鲁迅对秋瑾之死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不值。他反对一切无谓的牺牲,对追捧者尤其警惕。1927年,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时,首先申明自己不是“战士”,“我只好咬着牙关,背了‘战士’招牌走进房里去,想到敝同乡秋瑾姑娘,就是被这种劈劈拍拍的拍手拍死的。我莫非也非‘阵亡’不可么?”在鲁迅看来,行事高调的秋瑾是被同志们捧杀的,“叫喊几声的人独要硬负片面的责任,如孩子脱衣以入虎穴,岂非大愚么?”鲁迅看到了秋瑾殉国背后的荒诞与苍凉,指引人们质疑一切崇高的狂热。

也许,在鲁迅的理念中,艰难地活着,显然比慷慨赴死,能做更多有意义的实事。但他可能不会想到,秋瑾的死已经远远超出其死亡的本身。砍下秋瑾头颅的屠刀,同时也砍痛了古老民族的神经;一腔热血染红了冰冷的路面,同时也染红了国人漠然的脸庞;吹洒在秋瑾身上的秋风秋雨,也鞭打着国人麻木的灵魂。秋瑾之死,引起了当时的公愤民怨;秋风秋雨,吹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所以秋瑾的血没有白流,即使它曾作为人血馒头,作为治病的药引。

鲁迅是谨慎的,遇事总要停两步想一想;鲁迅是敏感的,遭遇过太多的屈辱与挫折。秋瑾提倡奋不顾身一往无前,鲁迅赞成讲究策略打堑壕战。如果说辛亥革命是场气势磅礴的大合唱,秋瑾就是其中一名领唱者,甚至是最高音部分的担纲者。鲁迅不是率兵冲锋的主将,更不是振臂一呼的领袖,他只是一个文化战士,一名思想者。鲁迅在世时,便有人讥嘲他贪生怕死,颓废世故。但这不是鲁迅的胆怯,而是政治的清醒,是斗争的智慧。

所以说,秋瑾是革命的行动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者。即使对包办的配偶,两人也态度迥异,一个舍弃,一个隐忍。秋瑾是在已有一子一女,并且丈夫捐得户部主事后毅然离婚。鲁迅却走进了婚姻的死胡同,不但自己痛苦也给朱安带来一生痛苦。秋瑾回国后办女报,教女生,宣传妇女解放,鼓动妇女革命。鲁迅对妇女寄予更多的是同情,但遗憾的是没有给出一个解救的方法。

两人的不同还表现在他们的诗歌。“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感情是那样的激越奔放,语言是那样的雄健明快,气势是那样的磅礴澎湃。“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真是字字掷地有声,句句铿锵有力。“万里还甘赴,孑身更莫论。头颅愿大好,志愿贵纵横。权失当思复,时危敢顾身。”诗歌表现了她对祖国民族的热爱,对满清统治者媚外辱国的刻骨仇恨,对献身革命的无畏意志。还有她那首《满江红》:“……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意气风发的万丈豪情,火山喷薄的痛快淋漓,就是辛弃疾或文天祥的爱国诗词,与秋诗相比也不过尔尔。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的《自题小像》《战哉歌》也抒写了爱国热情,但与秋瑾的爱国诗歌比较,无论语言铿锵气势或是情感激荡奔放,秋瑾的诗都在鲁迅之上。秋瑾的诗歌显得激烈刚勇,更具革命性更具鼓动性,更具强烈的革命激情和反抗精神。

秋瑾的人格,为鲁迅一生钦敬;秋瑾的牺牲,为鲁迅一生痛惜;秋瑾的事业,为鲁迅一生追求。鲁迅一直怀念着秋瑾,就是病逝前最后写下两首诗:《秋有感》与《亥年残秋偶作》,都选择了特定的时节“秋”,其中的结尾也是相似的:有“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的感叹;有“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的苦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5708/

鲁迅与秋瑾的评论 (共 10 条)

  • 王艺霖(翠娟)
  • 紫色的云
  • 江南风
  • 襄阳游子
  • 鲁振中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雪中傲梅
  • 秋白
  • 榆木疙瘩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