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印象塘坊

2017-02-09 14:21 作者:野刺花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的家在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旧称田家坝,自古以来是巫溪有名的鱼米之乡,尽管五十多年来很少长时间离开故土,但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因为土地承包到户后,耕种水田基本上改变了原来打耕、关冬水的传统耕作习惯;这种耕作习惯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生态体系,主要是水田不储冬水,整体储水量减少,整个塘坊水体循环发生了很大变化,湿度变小,很多水生动植物减少,如苲草【它既是鱼儿的食物之一,也是她们的被难之所】,特别是野生鲫鱼、小草鱼、青虾、黄鳝、泥鳅等,田螺、田蚌等软体动物几乎绝迹;与之相衍生的白鹭、青鹭、点水雀等水禽类数量锐减;水田的名称也各不相同,有的叫顺山田、有的叫桥头田,堰口田,有的叫三角田,五只角,也有叫大四方,小四方的,有的叫葫芦田,靴子田,有的叫褡裢子田,但是都因划块分割到户改变了固有形状韵味,至使很多固有的景致、味道、情趣成了难以忘怀的回忆,且与日俱增。

时节,高低错落随地势,大小形状各异,呈阶梯分布的通坝水田,冰融化,田埂缺口流水潺潺,由于缺口大小不一,流量不同,高低有别,因而发出的流水声显示各种不同的韵律,如管弦合奏;田中波光粼粼,周边山丘农田倒影田中,如绘有声;时有各种野生杂鱼相互追逐,调情、产仔,缺口流水处氧气特别充足,加之经过一冬休眠鱼儿初醒,异常兴奋,缺口流水处时有鱼儿蹦跳上窜;田中时有白鹭、青鹭、点水雀等水禽出没,她们有的在田中专心觅食,有的在田埂上缩头休息,有的抛媚弄眼,传递秋波,一旦有人经过,她们就群飞群落;特别是月明风高的春晚,风轻波柔,天上只有一个月亮,田中月亮成千上万。

春末初,为了插秧做准备,对水田要进行三犁三靶,在整田之前要将田埂背砍上的杂草杂物清除干净,以免遮挡阳光,影响秧苗生长,将杂草踩人泥中作为有机肥,在清除杂草的过程中有一种叫鱼腥草的植物【俗称侧耳根】可以食用,带回洗净,切成小段,加上适量食盐、辣椒粉、葱花蒜泥等,就成了此时节最好的下饭佐料,并且有清热降火的功效;特别在整田时要将田水放浅,便于在靶田时使整田高低一致,便于插秧后管水深浅一致,使秧苗生长整齐,在靶田的过程中人力、畜力、田靶在田中纵横交错,反复拖靶,直到整田高低一致为止,由于田水放浅,田泥基本成为糊状,杂鱼、泥鳅等因为缺氧而上浮,乘浑可水捕鱼,因此凡是使牛的人一般腰挎着竹编笆篓顺手捕鱼,将各类杂鱼带回家中放入木盆,倒入清水,让鱼将吸入体内的泥湖等杂物排除体外,如此反复多次更放清水,直到鱼将体内杂物排净看到水清为止,然后再将鱼的内脏、鱼鳃等清除洗净,或红烧、或煎炸焙烤,又是一道回味无穷的舂季美味。

到了盛夏,秧苗进入旺长期,通坝緑油一遍,时而绿波荡漾,时而緑浪翻滚;每当到了傍晚,就有很多火把在坝中游动,一边捕捉黄鳝,一边聆听着娃鸣,鲜嫩可口黄鳝汤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犹如田埂上大小、深浅不同的脚印,深深的烙在我的记忆之中。

到了秋季,通坝一片金黄,谷浪滚翻,由于当时统一耕种收获,集体生产,管理不够完善,加之低坝地区人多地少,当时没有杂交良种,也很少使用农药,所以农作物产量较低,交完征粮,留足种粮,很多年份都缺口粮,所以每每到了秋收时节就有很多小孩到田中去捡拾散落谷穗,那时没有收割机俱,天气晴朗时打碾场,将稻子合草收回用石磙在地坝碾压取谷,在打捆稻谷时田埂散落有许多谷粒,孩子们用半干半湿的泥土拍打谷粒,将谷粒固入泥土内带回家中,再将固入谷粒泥土装入竹篓,在池塘或浅溪中揉搓清洗,取出谷粒晒干,以此补充口粮的不足。

八月犁田一碗油,九月犁田半碗油,十月犁田光骨头,为了来年的丰收,使稻桩杂草等充分腐烂,因此必须在稻谷刚刚收获时就要将稻田翻耕并且关上冬水,将泥坯淹没在田水之中,但是到了冬季冰冻时节又要将田水放 浅,使泥坯裸露在外,借足自然冰冻的力量,让泥土破碎,减少越冬害虫,便于秧苗生长,每当下雪之时通坝泥坯上的积雪与浅水相间,积雪泥坯分布均匀逶迤,绵延数里,恰似锅中水饺,年味十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哎、、、、、、可惜此情成追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5564/

印象塘坊的评论 (共 8 条)

  • 鲁振中
  • 王艺霖(翠娟)
  • 紫色的云
  • 江南风
  • 襄阳游子
  • 雨袂独舞
  • 芙蓉秋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