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中医经典的思考

2017-01-21 09:25 作者:荷戟彷徨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中医学院早就把《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划入选修范围。对此,有些人感到不解,而更多的人认为理应如此:时代在发展,西医在突飞猛进,中医如果还死抱着过时的所谓经典,显然不是“与时俱进”,而是“自甘堕落”。

认为传统经典对中医极端重要的人也是振振有词。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近2千年来,凡是妙手回的名医,无一不来自对经典的深刻领悟。为什么中医里庸医占多数,其原因就在这些人没有领会经典的精髓,没有很好地把经典的原理应用于实践。历朝历代名医代出,同时也出产了更多的中等或下等水平的医生,这说明经典是可贵的,而领悟和应用经典,同样可贵。这个事实充分证明,中医永远离不开经典。

我赞同后一种看法。平心而论,中医除了经典与历代名医外,还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把经典划入选修,无疑否定了经典的重要性,所以名医的产生也必然被视为偶然现象。既然如此,还要中医干什么?何必选修经典,干脆废除中医,大家都学西医,岂不是省事多多。要开办中医学院,但又把中医赖以生存的经典视为可有可无,实在属于脑子进水的行为。

但如果肯定经典之于中医的至关重要性,那势必要解决这样一个理论问题:为什么所有的学科都与时俱进,而中医却止步于近2千年前?所谓经典,应该是发现了这一学科的所有关键原理。比如物理学,牛顿的经典物理似乎穷尽了主要原理,但不料半路杀出相对论,使得物理学大踏步地前进了。为什么中医经典这么久了还没有遇到程咬金杀出?是尚未杀出?还是根本不会杀出?这个问题怎么来解释?

我们不妨换个思路看看:有没有什么知识或学问并不是与时俱进的,就是说,有没有这样的知识,并不因为历史悠久了而越来越先进和高级的?当然有,特别是文学艺术。唐诗宋词自不必说,没人会否认那是中文诗的最高峰,胡适、郭沫若等名动一时的白话诗,与之相比,说是沙粒之于泰山也不为过;19世纪的音乐绘画恐怕也是西欧艺术不可企及的巅峰;还有比如道家理论,《道德经》问世后,后来的道家人士只有如何实践的份,在理论上已经不可能再越雷池了。

由此看来,并非所有精神产品与知识学问都必须与时俱进的。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些知识能够与时俱进,而有些知识却会早早进入巅峰、后世无法再前进了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以为这取决于知识对象的性质:如果对象的宏观性涵盖了所有的重要特性,其微观的发展也改变不了宏观显示的特性,那么关于这个对象的知识就容易早早穷尽。比如文学,文学的表现对象是人的情感,而历朝历代人的喜怒哀乐基本差不多,现代人的大怒与秦朝人的大怒不会有本质的差异,因此,“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表现牢固的情,至今并未出现“与时俱进”的胜过它的诗句。

但如果对象的宏观性不能涵盖其所有的重要特性,那么随着对对象的微观性深入认识,这个知识必然与时俱进,必然后浪推前浪,必然出现知识更新的现象,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是如此。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不是人体本身,而是人体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如果人体与外界的互动关系几千年没有变化,那么这个知识就可以早早进入巅峰。大怒之下有些人血管爆裂,千年之前的人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孔子受寒会发热咳嗽,中山医院现任院长受寒也会发热咳嗽。从这个意义看,人与外界在健康层面的互动现象早就完全呈现出来,千百年来即便出现新的病毒,但人体与外界的互动形式并没有根本的变化,没有出现过去没有的新的症状,所以在千百前出现的知识就可能没有实质性的发展,——这就是中医经典迄今未被超越的原因。正如军事科学,研究的是敌我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早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孙子兵法便是军事知识的巅峰。尽管后世的武器有了巨大变化,但只是改变了军事行为的方式,没有改变互动关系的本质,所以围魏救赵、攻其必救等,现在依然是有效良策。不战而屈人之兵,迄今也还是军事的最高境界。

中医经典当作如是观。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2283/

关于中医经典的思考的评论 (共 9 条)

  • 雪灵
  • 鲁振中
  • 荷塘月色
  • 雪中傲梅
  • 清澈的蓝
  • 倚石老人
  • 秀
  • 听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