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担柴小记

2017-01-14 18:16 作者:高山流水云游僧  | 1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担柴小记

(薛福宝同学口述,特级和尚记录)

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昔日上山担柴时的经历。

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我们这一带住在浅山脚下的农村人,做饭全靠烧柴,而浅山被我们平日里割草积肥开荒种地早已搞得光秃秃的,要想打柴就得到几十里以外的深山老林里去挑。

担柴可是个力气活,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干得了的,年老体弱的空身跑一趟也也累得骨头散了架,得身强力壮才行。

担柴多在严与初。那时秋叶已落春芽未萌,柴木水分少;蛇虫蛰伏,危险少 ;天寒地冻,农活少,生产队里好请假。(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时候我十八九岁,星期天或者假期从学校回到山村,为减轻家里的负担,便欣然加入了这季节性的挑柴大军。

清晨,天刚蒙蒙亮我就起了身,吃过母亲早已为我做好的饭菜,揣上两个玉米面窝头,扛着桑木扁担带着皮绳斧头,和几个同伴说笑着就向深山进发。

山路蜿蜒崎岖凹凸不平,三十多里路就耗去了三个多小时的工夫。好不容易才到了打柴的地方,我们得先从山顶下到沟底,再到原始老林里砍伐干枯的树枝。我们一般不砍伐活的树木,这倒不是我们当时环保意识有多么高,而是因为干枯的树枝没有什么水分,能够多挑回去一些。砍柴并不像诗人说的那样浪漫和诗意,可费劲了。坡地上长满油莎草,湿滑湿滑的,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倒,轻则摔痛屁股,重则扎破衣裳弄伤皮肤。我们就这样小心翼翼地在这湿滑的林地里寻寻觅觅,直到太阳偏西人影东移,才能够砍拾够要挑的柴。

这时候我们还不能够休息,得赶紧把这些柴分成大体相等的两捆,分别用藤条束紧,然后找准每一捆的重心所在把扁担扎进去,再用皮绳把柴捆与扁担紧紧固定在一起。我们把这道工序叫做关担。这可是个技术活,找不准柴捆的重心,柴担就不能平衡,挑起来就费劲;扁担与柴捆固定不紧,不能成为一体,松松垮垮的,那在山路上更是寸步难行。

整理好柴担之后我们便挑着向山顶挺进。坡陡路滑,步步惊魂,一不小心就可能滚到坡底,我们只好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山上挪。我们得一手把着扁担,一手轻轻地前后摆动保持平衡。沉重的担子压在肩上,呼呼地喘着粗气,额头上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流,每往上挪一步都像登天一样难。小路又陡又窄,不容你停步歇肩,只能一步一步往上挺,这时我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死向前”。我咬着牙,喘着气,默念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不停地往上挪着挪着,感觉着过了好长好长时间才终于爬上山顶。放下担子,我像死尸一般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任山风吹拂汗湿的头发和衣服,甭提有多舒服。

上到了山顶就等于闯过了鬼门关,后面的路虽然还很长,但比起刚才那段来说简直就是康庄大道了。缓过了劲,我们爬起来挑着担子往回走。这时候我们不再担心脚下的路,虽然仍是一手把着扁担,但另一只手臂却可以自如地摆动,脚步也轻快了许多。扁担两头的柴捆随着我们的步点一上一下地颤悠着,同伴中有人竟唱起了《扁担谣》“桑木扁担两头软,挑着担子上了山;桑木扁担两头挺,挑着担子快如风;桑木扁担两头翘,宁挑担子不坐轿……”歌声中白云朵朵头上过,年轻朋友在一起,真的比什么都快乐

《扁担谣》虽然唱出来庄稼人的豪气,但百十斤重的担子却是实实在在压在肩膀上的,何况是几十里的山路,不可能一口气挑到家。于是,我们在走了一段之后便会停下来歇歇肩,补充补充能量。大家拿出棒子面窝头,艰难地啃起来。窝头冻得成了邦邦硬的冰疙瘩,喉咙又干得直冒火,好不容易用牙齿磨下的一点窝头屑又很难咽下去,没办法,为了有足够的气力走完回家的路,只能一点一点地啃,一点一点地咽。要是歇肩的地方有水泉,那就不管手干净不干净捧起来喝个够,只可惜这样的山泉一路上只有一两处。

同伴们都是挑柴的行家里手,我一个在校的中学生,身单力薄的,没法和他们比,头一次上山就狼狈不堪。我砍柴慢,关担技术不过关,走不几步担子两头的柴捆就歪斜了,得重新捆扎。担子重,肩膀疼,腰酸腿软走不动,害得大家走走等等。我看着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催他们赶紧走,不要等我。同伴们在我再三催促下走了,我就这样三步一歇五步一停地往家挪。到了距离村子还有六七里的吊坡水库坝头时,我的柴捆不幸又松了,扁担跟着一翻我便瘫倒地上。我像刚刚被人从水库捞出来似的,浑身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牢牢贴在身上,骨头也酸疼酸疼的散了一地,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天早黑了,四周黑漆漆伸手不见五指,山峪里的冷风嗖嗖地刮着,风声里似乎还有什么动物的窸窸窣窣声,令人毛骨悚然。但我就这么躺着,即使来的是一只三天没有得到食物的狼,我也不会跑的。但半个时辰过去了,狼终竟没有出现,我似乎又有了一点力气,于是便挣扎起来整理好柴担,一瘸一拐地上路。

就这么走啊走啊,忽然空里传来了父母焦急的呼唤声……

后来,我成了这条山路上的常客。

再后来,我们这一带成了豫西地区出了名的苹果之乡。每年冬季果树修剪下来的果树枝条,在果园旁边堆得像座山,一年到头做饭根本用不完,再也没有人们上山挑柴了。再后来,为了环保,我们用上了沼气和液化气,用上了电磁炉,挑柴的扁担上落满了厚厚的尘土……

早已退休的扁担默默地靠在墙角,往来的燕子停在它旁边呢喃,似乎在说:如今富裕了,但那股艰苦奋斗的精气神可不能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1365/

担柴小记的评论 (共 1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