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廖家桥

2017-01-14 09:44 作者:梦回童年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廖 家 桥(乡村记忆之二)

我们村庄东边的小河上有一座石桥,它叫廖家桥。与鄱阳湖无数湖湾河汊上的众多小桥一样,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桥。它全长仅二十米,中间有一个麻石砌成的菱形桥墩,桥面是两条并排的一尺厚的青石条。

两百年前,我们廖家的祖先从外地迁徙到此地。当时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湖滩。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累土建房,开荒种地,捕鱼捞虾。站稳脚跟不久,先祖们就感觉到了出行的不便,于是集资兴建廖家桥.

据村里的老人讲,祖先们为了建这座桥费了很多心血。单是把石料从几十里外的星子县运回来,他们就花了一个月时间。在没有汽车,又没钱雇用大船的条件下,祖先们用钯钉把两条打鱼用的小木船钉在一起,分批装载沉重的石料。在装卸做桥面用的重达千斤的青石条时,有一个人砸断了腿。当时,那家的儿女都还小,族老们决定那家的重活儿以后大家轮流做,全村每家每年出一斗米供养那家的儿女,直到他们成家立业。

有了这座桥,小河两岸的乡亲们走个亲戚呀,换个谷种呀,牵着公猪到对岸给母猪配个种呀都方便多了。有时水牛跑过了河,小放牛娃可经过小石桥到对岸去寻找,不必再央求大人们划水过河,还免受一顿训斥。

廖家桥不仅方便了两岸的乡亲,还方便了周边十里八乡的百姓。鄱阳湖西岸有个叫姑塘的古镇。它是连接鄱阳湖和长江的重要码头,也是远近闻名的渔港,还是热闹非凡的集市。我们这一带的乡亲买卖什么东西,都得去姑塘镇。如果没有廖家桥,他们得弯老大一个圈,多走五六里路。经常挑米或柴禾去姑塘镇赶集的人喜欢把廖家桥当做歇脚打尖的驿站,坐在石桥边,敞开衣襟,让开阔河滩上凉爽的风轻抚汗津津的胸膛,那才叫舒坦!再吃一点干粮,掬一捧桥下清亮的河水喝下,浑身又来了劲儿。后来,为了给过路人遮风挡,村里几个老人自己动手,用四根粗细不一的枞树在桥边搭了一座凉棚。闲暇时,他们轮流带一壶凉茶到凉棚里闲聊。往来姑塘镇的人路过,老人们会热情地邀请他们歇歇脚,喝一杯免费的凉茶。其实,他们真实的目的是打听姑塘镇最近发生的事情,了解姑塘镇上各种买卖的最新行情。慢慢地,这几位老人也就成了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他们在村里的威信也越来越高。因为了解行情及时,我们村里的瓜果蔬菜家畜家禽总能买个好价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早年,我们村有个顺的媳妇因急着要见快要断气的老娘一面,晚上过河回娘家时,不幸掉到河里淹死了。为此,我们整个村子哀伤了大半年。后来,村里的族老们决定每天晚上挂一盏马灯在桥边的凉棚上。这盏灯一直点到一九四九年解放的时候,总共三十多年。无数曾晚经过廖家桥的人心怀感激

因为廖家桥,我们村子小有名气,村里的人也有了自豪感。在熙熙攘攘的姑塘镇街上,当别人问起是哪个村的,我们村里的人会大声地说:“廖家桥的!”

廖家桥让我们村庄欣欣向荣,人丁兴旺。当别的村庄快三十了还打着光棍的男人大有人在的时候,我们村庄过了二十四岁还没结婚的小伙子很难找到。那些长年见不到“外人”的村庄里的姑娘们都乐意嫁到我们村里来。她们中意的不仅仅是我们村的富裕祥和,还觉得廖家桥可以让她们“开眼界”。解放初期,我们村已是人口在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村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廖家桥的作用日渐淡化,过往的行人越来越少。前不久,我回到家乡,恰巧遇见掠村而过的环鄱阳湖高速公路的通车仪式。站在欢闹的人群背后,我揪心地发现,匍匐在巨龙般高速公路脚下的廖家桥显得那么荒凉,那么落寞,那么凄苦。

曾让我们村庄引以为荣的廖家桥快被荒草野藤淹没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1270/

廖家桥的评论 (共 14 条)

  • 雪灵
  • 秀
  • 鲁振中
  • 清澈的蓝
  • 雪中傲梅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心静如水
  • 读书不求甚解
  • 江南风
  • 紫色的云
  • 醉成记忆
  • 我本豺狼
  • 春暖花开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