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执着人生

2017-01-12 17:13 作者:喜闻乐见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优秀科技人员,他黝黑的皮肤,简单的白色的上衣,卷起的裤脚上沾满着泥泞,脸上总是挂着憨憨的笑容,一副和蔼可亲的农民大伯的样子。你最常见到他的地方就是田间地头,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基地成片试验田,或看看长势,摸摸稻穗,数数穗粒,或跨过水渠,蹲下身子翻看土壤,或挽起裤腿走下田间,一行行地观察稻株,仔细记录。这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所见到他的最标准的"形象",他就是水稻育种专家庞伯良研究员。不熟悉他的人第一次见到他,绝对不会把他与科研工作者联系在一起,然而就是庞老师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身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就是那面高扬的红旗,那棵挺拔的大树,那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蜡烛。

庞伯良老师1946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韶山市,先后就读于清溪完小、韶山学校、湘潭县二中、湖南农业大学。1979年起至今一直在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从事水稻辐射育种工作,曾任育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激光生物学报”编委。在水稻辐射育种、航天育种及其应用研究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育成了湘早糯1号、湘早籼20号、湘早籼21号、湘辐994、培两优721、株两优124和C两优266等水稻新品种(组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次,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7次。在“核农学报”、“激光生物学报”、“湖南农业科学”等杂志上共发表科研论文80多篇,其中11篇被各级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于1995年评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中共湖南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可又有谁能知道这些荣誉的背后承载着多少这位老人对育种事业的执着付出,包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庞老师却为此坚持了三十多年,风风雨的几十年,把自己的黄金岁月都献给了科研事业。

从刚参加工作的那时起,庞老师的生活就没有了节假日,像一只不知停歇的陀螺忘我地工作,常年奔波于湖南和广西南宁两地,住在广西农学院农场由牛棚改造成的小屋中。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而庞老师却为了加快育种进程,曾在那里独自度过了多少个节。

田间地头是水稻育种的“天然工作室”,风吹日晒,雨淋水浸便成了家常便饭,常年累月在水田中工作的庞老师患上了内风湿疾病,有时候犯起病来疼得在地上直打滚,工作艰苦再加上病魔折磨原本硬朗的身子变得骨瘦如柴,单位的领导和家人劝他休息一段时间,医生也一次次的开出假条要求他必须停下工作好好休养,而庞老师却一刻也放不下他试验田里的那些“宝贝”们,忍着病痛坚持工作。

2000年的七月,又是一年双抢农忙时期,庞老师几乎每天都早出晚归的在田间忙碌。从老家接来的老母亲病重在他家休养,他每天也只能抽着空暇才能陪伴母亲一会。某天,庞老师向平日一样,早早的起来,只得看看还在熟睡中虚弱的母亲就匆匆朝试验田赶去,顶着烈日也不知道忙了多久,刚准备直起腰休息一会,突然看妻子慌乱的朝他边喊边跑来,“母亲快不行了,快回去看看啊,快”。而一切已经晚了,还没等着儿子赶来陪她最后一程,甚至连一句叮嘱的话都还没来得及交代,母亲已经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事隔这么多年,这件事始终都是庞老师心中的一个沉重的遗憾,但他从未多说什么,也从没有抱怨,而我们对这位老人又更多了一分敬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而今他年过六旬,却依旧不知疲惫地带领弟子和年轻科技人员一头扎在水稻育种事业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人才。把自己大半生积累丰富的水稻育种经验传授给弟子。

2007年退休后庞老师显得更为忙碌了,一方面仍在本单位积极从事科研工作,进行国家科技部、湖南省和长沙市的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并积极参加院老科协及院、芙蓉区与省诗词协会的活动,还经常为“核农学报”、“激光生物学报”审阅稿件,生活内容更为丰富、充实了。退休后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1项(第一名),参与育成水稻新品种1个(第七名),发表科研论文12篇。

同时努力学习诗词写作,在“擎农艺社”、“南湖星火”、“芙蓉诗词”及“湖南老年诗词”等刊物上共发表诗词10首。

像庞老师这样的科研人员,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耀眼的光环,然而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为人民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而奋斗的真挚情怀。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科技人员一种精神、一种方向、一种动力。

他那平凡的身影背后散发出一位农业科研人所特有的气质和魅力,让人折服、感动…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0982/

执着人生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