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过年

2017-01-09 23:35 作者:江北乔木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过年的习俗不知从何时兴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最靠谱的当属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的祭神祭祖活动,与现在的过年还有相似之处。后来,过年改为过节,成为国人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既隆重又热烈。

不觉又快要过年了,每年这个时候就开始忙年了,实际大多从腊八这天就开始忙了,就开始有了准备过年的味道。儿时清晰地记得,腊八这天,家家户户的浮炱一大早就开始冒烟了,并随之传出“呼啦、呼啦”拉风箱的声音,都在忙着熬腊八粥,因各家生活条件不同,熬的腊八粥也不太一样。不过,大多是用各种米、干果、豆、花生熬成的,昭示着五谷丰登了,拿出丰足的粮食、干果、花生类祭祖、祭神,保佑着来年大丰收,所以,腊八这天早饭要抢早,抢先,这样才显出诚意。

老家腊八这天还有个习惯,要泡腊八蒜,腊八这天把蒜瓣放到缸或大瓶子里,加上醋,漫过蒜的位置,封好口即可。几天下来,大蒜的颜色就会慢慢变绿,这种自生出的绿色很好看,吃起来也很好吃,有醋酸和微辣的味道。大过年吃饺子时,就着吃上几瓣腊八蒜,更有情趣和食欲。我觉得好奇,今年每当腊八前后就比较着泡腊八蒜的时间,说来也怪,只有过腊八时才能泡出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来,因而每年临近腊八,我就叮咛妻子别忘了泡腊八蒜,今年我故意不说,而妻子在腊八的前一天晚上就剥好了蒜,只等腊八这天泡上了,我便顿觉这年越来越近了。

从腊八开始,老家大大小小的店铺就陆续着进年货了,村中央一溜街上大小店铺五、六家,都在抢先把年货备齐,常常考虑着还缺什么,就怕缺七少八的,让别人抢了生意去,这样就得不停地忙活。有进烟酒糖茶的,有进鸡鸭鱼肉的,有上鞭炮香纸的,有上年糕、干果的,还有上春联、年画的……各忙各的,忙并快乐着。看着店铺里都上了那么多的年货,各家各户也盘算着忙开了,溜达着到这个店铺看看,到那个店铺瞧瞧,问问价格,买这买那,回家一考虑,还有几样东西没买,就互相调坎着:“买不齐,真是买不齐啊!”又跑到店铺去了,这样一来,平日里相对平静的大街就开始活跃起来,好不热闹,这就叫“忙年”。

准备好了年货,家家户户还要大扫除,在我老家叫“扫屋”,要赶在腊月二十三日(小年)前,清清洁洁迎大年。儿时觉得这种“扫屋”很有趣,大人孩子都在忙,怕灰尘弄脏了自己,男人们戴上了帽子,女人们则围上了头巾,戴上了套袖,包扎得严严实实。再把笤帚绑到杆子上,这样,把房子的樑、檩及边边角角都能扫得着。准备就绪了,大人孩子齐动手,把房子里的箱柜桌椅腾腾搬到庭院里,对房屋灰尘进行彻底扫除,待彻底清扫干净了,再把地上均匀地洒上水,就把橱箱桌椅的搬回来,或者把仅有的几件家具再变换一下位置,顿觉焕然一新。

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天,也就是辞灶,有的地方还叫“小年”,就像过年这场“大戏”的“彩排”。儿时经常听祖母念叨着:“过了腊八过辞灶,过了辞灶年来到。”意思是说,离大年不远了,儿时光听祖母念叨,并不知道“辞灶”是什么意思,就连哪两个字也不知道,一直困惑了我许多年,稍大一点才听懂祖母的意思:“辞灶,就是灶王爷告辞。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要祭灶王爷,因灶王爷是家里的守护神,一家人的功过得失都在他的监控之中,辞灶这天,他要上天报告这一家人一年的功过得失。”听了祖母有趣的解释,再默默地观察邻里的祭神就更有意思了,天刚一擦黑,各家就忙着在院子里放上大盘子,摆满供品,开始供祭、烧纸、烧香、放鞭炮……只听鞭炮声一阵接一阵,连绵不断,随着欢快的鞭炮声,有人就把“请”来的灶王爷的纸像焚化,有人就在烧香、烧纸时念叨几句,请灶王爷保佑一家老少平安,这就叫“送灶王爷上天”。等到除夕这天再把灶王爷接回来,他要赏罚这一家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过了腊月二十三日,各家各户就更忙了,特别是大年三十这天,屋里贴福帖,请财神,挂年画、“寿”字,街门前挂上红灯笼,门上贴好红红的春联,昭示着红红火火过大年,全家人高高兴兴放鞭炮,包饺子,团团圆圆,好不热闹,这才真像是过年。过去,上了年纪的祖母便会按照传统规矩,一一叮嘱:今天是大年三十,灯的油要添满,水缸里的水要盛满,明天的垃圾不能扫出屋;还要把鸡鸭鱼肉、年糕、各种青菜都准备充足,至少准备到正月十五前,还要在除夕这天把该切的菜、肉都准备好,正月初一不能动刀。还说,这一天注定一年的运气,一定要小心,不能打碎家里的任何东西,不能大声说话,特别要多说好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仿佛新年的顺与不顺,全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意境之中了,显得是那么神秘,还真有点像大年里死驴不好也好的意味,不过一辈一辈都是这样传下来的,大年夜的感觉似乎都一样,我们也无可奈何,都是鸡啄米似的点头称是,都这么拿捏着。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通宵灯火不断,鞭炮声几乎不间断。一家人欢欢乐乐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也叫“年夜饭”、祭祖、守岁。这顿年夜饭显得尤为重要,除非远在外地或工作脱不开身的,老人在家望眼欲穿也没办法,一般能争取回家的都争取回家吃顿团圆饭。在我家,每年父母都要为我们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团团圆圆,品着美酒佳肴,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回忆一年来国事、家事、天下事,谈着各个家庭的收获,谋划着新年的打算,盘算着在新的一年如何开个好头,互相表示着对新年的祝福,对老人,祝福身体健康,对年轻人则祝福事业成功,对小孩则祝愿他们健康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也过得文明时尚了,富有新意,有滋有味,年的氛围营造得愈浓厚,年的滋味就酝酿得愈醇美,年就过得越有意思,甜甜的,暖暖的,热热闹闹的,充满了浓厚乡情、亲情的味道。“家”的感觉真好,“年”的滋味真浓,这是全家人营造的气氛,让人产生出无限美好的遐想,在这样的氛围下,有的整夜不睡,有的玩到新春佳节的钟声敲响……除夕夜总是神神秘秘朦朦胧胧欢欢乐乐,正是这样的感觉和状态,才充盈着过年的味道。“年夜饭”总是让人憧憬,守夜里那种新旧交替、夜昼轮回的感觉,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到了正月初一这天,男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穿好了新买的衣服,先给同屋居住的父母拜年,再按照辈分及亲近程度,到自己五服之内的其他长辈家中一一拜年,现在时尚同辈的也要同拜,在重复着“过年好”的祝愿中过了年。

正月初二这天,在农村属于最闲散的时候,有的就组织着跑高跷、舞狮子,到比较富裕、开明的人士家里,敲锣鼓、舞狮子,组织者说些恭喜祝贺一类的话,主人则照例送上数百元、数十元的钱,有的则递上一条烟,他们就舞着、跳着到别人家里去了。

正月里还要听大戏。这时,天气渐渐地暖起来了,时值大正月,唱大戏更吉祥,也都有闲心,村子里就组织搭起了戏台子,吸引着周边的老百姓来听戏,有个沾亲带故的人家,访亲会友又成了看戏的缘由,有的新媳妇的娘家人到村上来看戏,觉得脸上有光。这样,本村的、外村的、男女老少、大闺女、小媳妇,花花绿绿,说说笑笑,戏没开始,人先陶醉了。当时农村大多演的是京戏,我记得有“刘备招亲”、“王老虎抢亲”、“铡美案”什么的。现代京剧有《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我当时是跟着大人们去看戏,别人是听戏听门道,我是看戏看热闹,我也常跟着哼哼着“磨剪子嘞戗菜刀。”至今还记得过年听戏的情趣。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标志着正月过了一半,是春节过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也是正月里的最后一个节日。这一天,观灯、猜灯谜、舞狮子、放礼花、吃元宵,非常热闹。过去,在农村没有这么热闹,母亲到了元宵节就蒸花灯,用面做成圆状,中间做一个大孔,不用发酵就蒸出来,放上棉线,加上豆油,点起来就是花灯,有时候,再用红纸制作出小红灯笼,把花灯放进去,到了晚上点上,制作的的多了,提着到大街上,摇摇晃晃,红红火火,也特别好看。现在农村的元宵节就是吃元宵、观烟火,乡邻们三三两两的一起,观看着各家燃放烟火,有说有笑,在欢笑的气氛中度过了元宵节。

过年,是从老祖宗那里一辈一辈传下来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也是祭祖、访亲、拜年的最佳时机,并是最好方式。既然是传统节日,又是祭祖、相互拜年的最好时机,就要把年过好,把亲情间浓浓的氛围营造好,让这个传统节日绽放出美丽的民族之花。

乔显德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0382/

过年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