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走进岑参

2017-01-08 22:59 作者:白说废话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当我见到岑参的雕像时大吃一惊,原来诗人就是这里的乡巴佬。他不仅隐身在岑河一个偏僻的农庄里,而且藏在深深的左厢房曲栏后面。如果不是主人特意指点,我与诗人很可能失之交臂,迷失在猴年多的凉里。岑参这人很有意思,连他的名字也是大学问。公元2000年的时候,一些专家学者把光明日报当手术台,在显微镜下解剖这个参字,似乎还是不能确定当读can音还是读shen音。岑参的出生地也有疑问,南阳和江陵两地相争,都要借其名声发展经济,一些权威词典和稀泥,采用原籍南阳,江陵人几个字含糊带过。如果能够用举手解决,我倒赞成江陵一说,并非因为闻一多的考证,事实上他的考证也没能一锤定音,我希望岑参是我的老乡,仅此而已。

岑参塑像高大健朗,为北庭风锤炼出的古铜肤色,蓄积着随时可以爆发的力量。

然而,岑参起初也是没有力量的。尽管他遍览经史,才情满腹,但他耗费十年光阴,往返于东西两都,却未能象王维那样得到王公贵族的举荐。王维以诗作为敲门砖,十五岁就砸开了官场大门,成为帝国高层的宠儿。岑参最后还是通过应试的方式,才考中举人。入朝数年,也无多大建树。仕途上没有起色,处在迷惘中,正好遇上高仙芝招聘幕僚,于是写下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的诗句,携笔从戎,走上金戈铁马的人生之路。

时至今日,岑参仍在向我们诉说着新的传奇,在新疆出土的一张账目上他又出现了: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据史料查寻,当时封常清幕府唯有一人姓岑,只能是岑参。从这墨迹青青的原始记录里,我们看到年轻的岑参英气外放,驰骋在大漠边关,往来于天山、轮台、雪海、交河等地。他携带随从常常飞马而来,在驿站稍作休整,备足粮草,又跨马匆匆而去。一千多年前这位诗人戎马倥偬、转战大漠的英武形象,跃然浮现在眼前。错字百出的这条账目,衬托出青年将领的儒雅豪放,印证了诗和远方的传说。

文人从戎是当时的习尚,强盛的朝代需要时代的歌手。唐王朝与突厥死磕百多年,经营西域以牵制突厥成为既定方略。从李世民到武则天,都十分重视西部边疆的开发和巩固。当时西部边疆设有两大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统领四镇,管辖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及葱岭以西诸部,主要防备吐蕃的侵犯与袭扰。北庭都护府镇抚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远至两河流域的西突厥十四姓诸部及各蕃国,并防备东突厥西侵入寇,也从西部牵制东突厥,与唐朝北部的军事力量互为犄角,对东突厥形成钳形包围。

战事频繁和外事增多,给国内的愤青们创造了不少建功立业的机会;旖旎的边塞风光和陌生的塞外生活,也吸引了不少文人的目光。著名诗人高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崔颢等人都有从军的经历。说实话,那时的中华民族并没有到最危险的时分,反而是国势最强盛的时代。唐帝国征战四方既是向世界展现力量,更是为了抢占更大的民族生存空间。这些诗人们在戎马倥偬之余,借诗言志,抒发了一个民族强大的自信。他们多以诗歌描写遍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被人称之为边塞诗人。如火的热情,旷世的孤独,深沉的思索,奇异的风光是他们诗中的共同特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前军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看,一个国家的首脑就轻易地被捕获了。

将军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看,不用什么破釜沉舟,只有穿云裂石的霸气。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看,勘破生死的豪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看,铁骨柔肠的军人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看,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度思考。

......

在边塞诗人群里,岑参很另类,他的诗作以边塞风物描绘最为著名。他两度出塞,留下几十首雄奇瑰丽的边塞诗。在他的眼中,任何国家和势力都不能称之为大唐的真正对手,突厥也不是。因此,他从不正面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甚至连士卒的生死也不关注。那些牺牲、那些胜利仿佛都是理所当然的,不值得用文字表达。只有雄奇严峻的大自然,才能衬托英雄的大无畏气概。因此,在他的笔下,把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融为一体,体现出别具一种的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展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个来自富饶内地的青年,突然置身于环境迥异的苦寒边塞,没有消沉,反而激发出昂扬的精神。那份惊讶、那份新奇、那份震撼全都转化成源源不绝的灵感,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出来,造就出一个别具一格的边塞诗人。

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使封常清的判官。送他的前任武判官归京,写下此诗。全诗充满了奇情妙思。诗人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雄健,有大笔挥洒,也有细节勾勒,有真实的写照,也有奇妙的想象。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诗中极力描写走马川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以此来衬托出征将士的英勇无畏。全诗三句一转韵,气势豪放,节奏急促有力,行文如流水,像进行曲一样激越豪壮。诗人的比喻夸张而传神,对细节刻画得入微而生动,如果不曾有过亲身经历与感受,无法写得如此真切而感人。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也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岑参,才能有此开朗的胸襟和与众不同的艺术境界。

诗人是脱俗的,不会为柴米油盐所费心,也不会为亲情妻儿所羁绊,一心只求功名。第一次出塞时,岑参即写下《初过陇山途》一诗: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让人以为他是没有七情六欲的铁血军人,他的诗作里也确实没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里人的那种幽怨。铮铮铁骨里面,全是由大漠、长河、落日、北庭等构成的诗歌映像。然而,这是假象,他在《春梦》一诗里仍然流露出思念亲人和朋友的真情。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这么一个人人都会做的梦,经过诗人的艺术处理,成为动人的形象,深刻和真挚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所蕴藏的感情,使人感到亲切和喜

但诗人仍然把西域当故土,西疆的苦寒成为他的养料,培育壮大了他的诗情。两度出塞,岑参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处境,仕途依然艰难。安史之乱时,岑参东归勤王,在好友杜甫的帮助下,谋得一个右补阙的小官。不久得罪上司,小官也做不成了,穷困潦倒,仅仅五十多岁就与世长辞。然而,他的人生中段却是无比辉煌,他度过中国历史最灿烂的盛唐时期。他与大唐将士们一道,用刀和诗开拓的西域,成为一片热土。追求土地和商机的中原移民,紧跟唐军的步伐,把中华文明的火种一直播种到里海那边。

可惜,怛罗斯之战败给了阿拉伯帝国,对唐帝国来说,这只是一场无足轻重的战争,不会影响大局,岑参没放在眼里,在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中也没有半个字的反映。一次小败,会拉开一场大胜的序幕。那时的国家、那时的军队、那时的诗人都有这种信心。然而,恰好此时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再无余力经营西域,致使中国的影响力内缩。783年(建中四年)唐德宗遣使向吐蕃请求援兵平叛,割让径、灵等四州以及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作为交换条件。中国自此失去了西域,这片大唐故土被全盘阿拉伯化。直到千年之后,左宗棠才收复了部分汉唐故土,改名为新疆。

我在这个还没有开放的岑参纪念馆浮想联翩,罗斯福总统说过,世界已为中国的衰弱付出了代价。假如中国一直都是强大无比,根本就不会发生世界大战,而只有欧洲大战。作为强势朝代的代言人,岑参地下有知,会不会陪我长叹?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90122/

走进岑参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