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着力体验反思,积极表达对故乡的赤诚

2017-01-08 10:41 作者:贤者无忧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着力体验反思,积极表达对故乡的赤诚

——刘元兵作品浅析

周光林

2016年,金堂作家群中,刘元兵的创作较为引人注目。他写出的作品多、见诸报刊杂志与新媒体的作品亦不少;他擅长散文,但体裁也不单一,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抒情类和纪实类)、书信和杂感。阅读刘元兵作品,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他对待写作认真而勤奋的态度,也能从文章字里行间感悟他对社会生活人生体验的真情咏叹,从而领略他以的笔触创造的艺术世界。笔者今天结合刘元兵创作的题材与主题,简要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仁交流、共勉。

一、题材上,着力体验反思,具有现实性

(一)善于总结反思过去,写出的文章情真意切(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个作家的个性特征和创作风格,可以追溯到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印痕,生活经历无论是作为作家创作素材的来源还是创作动机的构成,抑或是作家情感态度的基础,都对作家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件文学作品的诞生,都需要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和提炼。

刘元兵为人质朴,为文求真。他正是在对自己成长经历、工作过程以及对人生对社会的真切感悟中进行总结反思,慢慢寻找出写作素材的。这一些素材从他数十年的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来,无疑具有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与来源的现实性,所以他对这一些素材进行总结加工,创作的作品“真实地反映客观生活,真实反映主观情感”,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刘元兵公开发表的各类作品,都体现了这一些特征。刘元兵从小生长在农村,他回忆小时候父母劳作的不易,写出了《父亲的鸡公车》一文。全文以鸡公车为线索,时间从“我”小时候延伸至改革开放,很自然地将父亲辛劳的一生凸现出来,思路清晰、叙述流畅;而且不同时间阶段父亲用鸡公车劳作的情形也有所不同,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感。鸡公车在以前农村很常见,“是农村非常重要的运输工具,也是农户赚钱养家的劳动工具,”鸡公车在农村曾经的普遍存在,恰好很真实很自然地勾起广大读者的追忆,“这样的追忆有助于移情的产生和共鸣的出现。”《母亲的豆花》的创作也比较细腻,具有现实感。文章由散步时听到的豆花叫卖声,回想过去母亲种豆、收豆、泡豆、磨豆、煮豆与制作豆花的往事,表现母亲任劳任怨的付出与母亲平凡而伟大的爱。《母亲与布鞋》侧重回忆母亲为“我”与家人做布鞋的往事,“感叹母亲养育我们的艰辛”。阅读这篇文章,我想广大读者都有“一双双布鞋凝聚了母亲多少精力和汗水,熬坏了母亲曾经明亮的眼睛,花白了母亲多少的头发,”“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走过了几十年的人生之路,趟过了多少生活的坎坷”的感慨。展现家庭温暖的作品,还有《母亲的伤痛》《“蓝瘦香菇”的记忆》《父亲的节日》《散步》《母亲的眼泪》《母亲的核桃花生奶》《过年》《中的福尔瓜》《做父亲,累并快乐着》《祝福父亲》《归来的母亲》《行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的爱是一座梁子》。刘元兵毕业后一直在邮电通信部门工作,从基层工作人员一直当上邮政局领导,对邮政行业的情况非常熟悉,这方面的素材也具有现实性和深刻性,由这一些素材加工构思的作品细致而真实,具有扣人心扉的魅力。如《消逝的电报》《一封录取通知书》《我的高考,我的梦》《淮口,梦开始的地方》《身边的邮递员》《“摇把子”电话的情怀》,这些文章都从回忆的角度,分别以电报、通知书、邮电通信工作经历为线索,反映作者一些关于邮政工作的陈年旧事。丰富的文学史已说明,成长经历与生活遭遇对作家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深刻的。“我们无法忽视作家的生活经历对作家情感的影响,作家潜意识地将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不同的角度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刘元兵正是立足于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亲身感受,融入了真切的情感,才能自由地、随意地、无拘无束地以心会心,为情而造文,其作品也才真实、自然而感人。

(二)不断体验风土人情,立意关照社会现实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我们可以借用这句话来比拟作家素材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与创作的关系:作家素材积累、思想素材、情感积累与艺术手法积累深厚,作品的艺术魅力就强,素材积累、思想素材、情感积累与艺术手法积累浮泛,作品的艺术魅力便弱。

作为单位业务骨干和主要领导,刘元兵上班期间,肩头担子重、责任大,工作繁忙,用于文学多方面积累和文学创作的时间、精力相对较少。不过,他退居二线后积极投入创作,而且还借各种机会不断积累素材、思想和情感。他一是借回老家的机会,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写出了一些反应故乡特色的文章:《樱花簇拥的宝塔寨》《山沟沟里的“瓦书房”》《卧龙伏虎九龙村》《风百年太乙宫》《龙井村里神秘的斩龙垭》《资水河上黄金桥》;同时也积极参加县作协、县志办等组织的采风活动,深入金堂各行各业与各乡各镇,真切加深对金堂历史风情、典型人物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与体验。这一些见闻与感悟也经过加工变成了文字,有《会当凌绝顶 上白岩山》《和谐高板 人杰地灵》《流逝的悠悠岁月》《你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追求》《普外科的领头人》《故乡的红豆》《丘区重镇,创业新城》《火烧坡的故事》《故乡行:寻迹花田广兴》《一生奉献铸忠魂——追记优秀乡村教师黄泽元老师》《竹篙有个大明寺》《隆盛有个白马庙》《一桥跨两区,两岸变通途---竹篙镇革命大桥》《依偎在工业园区傍的红观音》《滋润万物的凉水井》《徐家庙----邻里亲善的象征》《至善至勋功寺》等纪实类散文。生活积累是一个长期和无止境的工作,必须时时处处都在留意积聚,细大不捐,多多益善。巴尔扎克认为作家应具有“蜗牛般眼观四方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觉,田鼠般的耳朵,能看到、听到、感到周围的一切。”“写书之前,作家应该分析过各种性格,体验过全部风尚时俗,跑遍整个地球,感受过一切激情。”刘元兵对老家对金堂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等内容的了解与体验,是一种宝贵的创作积累;同时因为他深入社会生活现实,扎根现实,所积累的素材、思想和情感具有现实性和真实性。这样的积累,一方面将增加刘元兵的创作素材,丰富他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同时也会丰富作品内容的现实性和深刻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二、主题上,立足故乡表现内心之爱,具有正能量

(一)集中刻画家乡,具有地域文化色彩

著名作家刘庆邦曾说:“作家创作作品强调深入生活,但是一个人只有你回到生你养你的故乡才有可能实现身与心的双重深入。”从某一些方面来说,作家创作恰似在制造一个故乡。路遥立足于陕北故乡,才创作出陕北文化浓郁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赵树理立足于山西太行山区,其创作的《小二黑结婚》《三里湾》也才成为“山药蛋派”杰作;沈从文结合湘西地方色彩,才写出了《边城》《长河》等优秀作品。因此,纵观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出,优秀的文学都具有故乡意义,没有“故乡”的作家难以写出优秀的作品。可见,作家创作要认真地立足于故乡,回顾故乡所给予的特殊的感觉、特殊的眼光与那种童年时期的人生体验,获得持续创作的永恒的营养。

纵观刘元兵的文学创作,我们发现他的作品几乎都以故乡金堂的生活为写作素材,集中刻画发生在故乡金堂的人与事,具有一定的故乡特色。刘元兵描写金堂的文章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诗歌主要有《我们要回家过年---写给千千万万离乡背井的农民工》《踏着天,我们出发吧!---写给走在离乡背井路上的农民工》《我和故乡有个约定》《我独自走在冰冷的山路上----登山有感》《今年春节,你回家吗》《在路上》《新年的钟声响了》《牵挂是一种幸福》《离家的游子》《山村的脊梁》《深秋的玉皇山》等;散文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纪实散文。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有《我想喝酒我想醉》《毕业了,我的高中》《父爱,是一座大山》《母亲的爱是一条小河》《我敬佩的老大哥--吉平》《回家的路》《别了,我的花园,我的爱》《孤独的守望人》等,纪实散文包括《寻访苏家湾教堂》《追寻三星松枝学校》《让世界充满爱吧》《和谐高板 人杰地灵》《会当凌绝顶 冬上白岩山》等作品。“流连在故乡的山水间,常常要被一种生命的景象所打动,被黄钟大吕般的天地玄黄所征服。”这一些作品围绕刘元兵曾经亲身体验抑或耳濡目染的点点滴滴而展开,通过再现家乡一些真实而平凡的小事物、小人物、小场景与小世界,表现了刘元兵对故土金堂的热忱和依恋,具有一定地域文化色彩。

当然,刘元兵的故乡意识还不够完整还不够深刻,作品还不能“在实现自身灵魂皈依的同时为那些众多灵魂无措的生命盲从者指引归途”。期待刘元兵继续立足金堂进行创作,深入体察家乡久远的过去、火热的当下以及充满希望也充满变数的未来,在对金堂地域风土人情、物产风物、社会面貌、历史掌故等方面的思索与分析上能提出独到的理解,概括出地域色彩浓厚的形象人物、典型故事、情感经验与审美意象,从而写出具有金堂地方文化的作品。

(二)突出表现内心之爱,传递正能量

正如著名作家马识途所说:文学创作要追求真善美,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有着“真善美”的底色,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能够给人们带来积极的正能量,而不是一种消极的作品状态。作家创作应以文字为载体,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表露灵魂的深处”,去传达真善美。这样,文字便成了情感的载体,写作也就会随心所欲,随情而生了。

刘元兵的作品,从审美个性上分析,也具有“真善美”的底色。首先,刘元兵结合多年的生活与工作经历和现实生活来创作,作品本身就有着现实的积淀,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有“真”的底色。其次,刘元兵的作品,语言简单、质朴,大众化色彩浓郁,具有质朴之美。“内容和形式乃是文学的两个基调”,质朴的语言之美和作品的内容之美,构成了刘元兵作品“美”的底色。和“真”“美”相比,刘元兵作品“善”的底色更为明显。刘元兵作品的内容之美,其实和向善的内容有关,或者说是一种情感之美一种向善之美。刘元兵作品中的“善”实际上就是内心之爱:包括对家人的爱恋、对朋友的温情、对家乡历史文化与对在家乡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的苦乐百姓的热爱。正如前面所述,《父亲的鸡公车》《母亲的豆花》《散步》等作品表出作者对家人对朋友的炽热真情,这一些作品很轻易拨动我们心底那根为家人为朋友喜怒哀乐的琴弦。而刘元兵其他作品特别是《会当凌绝顶 冬上白岩山》等纪实类散文,因为刻画家乡金堂历史文化之奇、乡村田园之美、民风乡情之纯、质朴百姓之善,也“润物无声”地唤醒我们心中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刘元兵作品的 “真善美”底色特别是“善”的底色,能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温暖、思想的净化、精神的陶冶,具备催人奋进、引人向上的正能量。

“文学梦必须根植于火热的社会现实,紧扣时代的脉搏,只有这样梦才能更美且有实现的可能”。期待刘元兵在总结反思自身熟悉的题材、充分挖掘人生经历中具有艺术价值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同时,继续深入火热的社会现实,紧扣时代的脉搏,将体验丰富将体验沉淀,并上升到一定的思想与审美高度,创作出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与审美个性的好文章。

“文学是愚人的事业,你只要有一股傻劲儿,就有可能成功”。愿痴迷于文学的刘元兵,保持对故乡内心火热的赤诚,对故乡的发展保持高度的兴趣与敏感,继续立足现实、关注现实,用心拥抱现实生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精神世界的耕耘中,写出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好文章。

(周光林,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教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9992/

着力体验反思,积极表达对故乡的赤诚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