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难忘的家乡饮食

2017-01-02 14:11 作者:千里日月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难忘的家乡饮食

上篇

我的家乡在东秦岭深山中,是陕西商洛市商州区的北乡大荆、腰市、李庙一带,在这里,从旧社会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漫长的岁月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几种饭食,大家都喜欢吃,它们是豆芡、糊汤杂面、菜菜水饭。我的一生中,前半生家在农村时,就常吃这几种饭。

豆芡,老百姓叫豆面汤。过去,我们家乡的习惯是,每天吃两顿饭,一顿甜饭,一顿调和饭,甜饭多在上午吃,而且以豆芡饭为主。

做豆芡颇费些时间,也很讲究,每天早上,农妇起床后梳洗完毕,就开始做饭。把水倒入锅中,水中下一些包谷(玉米)糁子、黄豆,架大火烧煎,然后将豆面下入锅中,搅匀,用大火再烧煎,开锅搅一阵子,搅时要将饭扬起倒下,扬起倒下,反复多次,然后再烧。从此时开始,就要掌握火候。火不能太大,太大了容易将饭烧糊,也不能太小,太小了,又会熬不出饭味来。掌握好火候,全凭个人经验。老把式都是从长期做豆芡饭中摸索出来的,一些年轻媳妇,由于缺乏经验,常常将饭烧糊,受到公婆的训斥,时日一长,她们也就都学会了。做豆芡饭,要中火烧一阵,搅一阵,直到饭香溢出喷鼻而来为止,一般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

豆芡饭吃起来香喷喷略带甜味,十分爽口,大人小孩都吃,它看似很稀,实际是稀中带稠,因为汤下边有包谷糁子和黄豆,你可以边喝汤,边捞糁子和黄豆吃,绝不会有只喝汤而喝得心慌的感觉,一边喝着汤,一边嚼着包谷糁和黄豆,另有一番滋味。笔者小时候,就很爱吃家乡这样的饭,后来参加了工作,但心里总还惦记着家乡的豆芡饭,偶尔回到家中,也要专做一顿豆芡饭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我们家乡还有一个和豆芡有关的习俗。节大年初一这一天上午家家吃饺子,下午几乎都吃豆芡饭。因为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习惯,每天要吃一顿调和饭和一顿甜饭,如果早上吃调和饭,下午自然就成了甜饭。大年初一吃豆芡,可见豆芡在我们家乡是人们非常中意的饭了。商州北乡豆芡,在其他地方都没有看到过,堪称一绝。

农业合作化以后,广大农民忙于上工,在家的时间少,因而吃豆芡饭的人也就寥寥无几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农村推行了责任制,农民的劳动剩余时间又多了,所以,而今在这一带吃豆芡饭的农户又慢慢的多了起来。

糊汤杂面,在稀糊汤锅中,下上杂面条,再烩上一些菜,就成了糊汤杂面饭。杂面有两种,一种是,麦子面和黄豆面混合搅匀而成,在混合的比例上,由家庭做饭的人自己掌握,一般是麦子面多一些,黄豆面少一些,做成的饭,吃起来口味更好一些。还有一种杂面,是在玉米和黄豆、小豆、蔓斗等豆类,混在一起,磨成面,这种面擀成的面条群众叫棒棒杂面,因为它吃起来,柔性差,没有筋度,有一种面条发硬的感觉。这种面是家庭缺粮,尤其是缺细粮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糊汤杂面老百姓经常吃,尤其到了天,最爱吃,因为人们感到,吃糊汤面,热量大,浑身暖和。

菜菜水饭。我们家乡,由于耕地少,粮食短缺,每年到秋季收获季节,老百姓对能吃的东西,一点也舍不得丢弃,比如豆角蔓上的小豆斗角,菜地里的菜叶子,小萝卜,小蔓菁等,都收集起来,晾干收藏,到了来年春季,拿出来和粮食参合在一起做饭吃。这种饭是用晾干的豆角、菜叶子,干萝卜,干蔓菁,再煮上玉米大糁子,黄豆等一起放在锅中煮熟并有饭香溢出即成。别看是菜叶和粗粮制成,但吃起来,很有滋味,这种饭不常吃,偶尔吃一次,家人都很喜欢。因为晾晒的干菜数量不大,所以,吃的次数比较少。但每年春上总是要吃几顿的,它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菜菜水饭已经没有人吃了,但广大农民回忆起过去糠菜半年粮的艰难岁月时,觉得能吃上菜菜水饭,还是不错的。

上面这三种饭,是我们家乡这个小地方特有的,它是我深深感到,老百姓为了讨生活,想尽办法把所产的东西,能吃的都充分的利用起来,这种勤俭节约,不畏艰难困苦,扎扎实实过日子的精神,真叫人佩服称赞。

下篇

我的家乡在漫长岁月里,在众多的馍食当中,有三种馍,其他地方基本没有,这三种馍是:豆渣馍、二面馍和煮角锅贴馍。

豆渣馍,说起豆渣馍得先说豆渣。当年我的家乡,长期形成一种习惯,就是每年过春节前,腊月下旬,大多数农户,都要自己做豆腐,以备过年时家人食用,有的一户做一座,有的几户人家联合做一座,豆腐做成后剩下的豆渣,农家舍不得丢弃,或用来喂猪,或用来蒸豆渣馍。家乡的豆渣馍,就是用豆渣和玉米面、黏小米、豆类(黄豆、小豆)混合在一起,用水拌成很稠的糊状,倒在蒸馍用的笼屉上,拍成二寸左右的饼形,放在倒水的大锅里,架大火烧蒸,直到蒸熟为止,一般需两三个小时。蒸熟后,不要立马端出来,要在锅里焪一段时间,让豆渣馍中的各种物料完全熟透,这样吃起来才更有滋味。所以,蒸豆渣馍,放在晚上进行更为适宜。豆渣馍吃起来黏而甜香,我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年年蒸着吃,我很爱吃。有人会问,过年里吃豆渣馍,有些不和时宜。其实农民这样做,是和我们家乡的实际情况分不开的。我的家乡地处山区,耕地大都在山坡上,农业生产,杂粮多,细粮少,过年时完全吃麦子面馍,农民没有那么多的麦子,办不到,要想多吃些馍,就得采取粗粮细作的办法,才能满足。过年时吃豆渣馍,就是出于这种情况而形成的。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吃细粮已占主导地位,所以而今吃豆渣馍的人,基本上没有了,偶尔在街道上,农村集市上,可以看到有卖豆渣馍的,也有人买着吃,笔者就买过几次,那只是为了尝新变变口味罢了。我是过来人,当我而今吃豆渣馍的时候,情不自禁的想起当年家乡粮食短缺,吃不饱肚子的艰难困苦的情景,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就会更加热爱和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面馍,二面馍是先用白包谷面制成酵面,然后把麦子面掺进去在发酵,然后蒸成馍,就是二面馍,两者各占多少比例,没有明确的说法,一般是麦子面多一些,白包谷面少一些。农户还用它来制作豆包,办法是把小豆煮熟弄成豆馅,然后包在二面中,群众称之为豆馅馍,这种馍更好吃,它具有麦面,玉米面和小豆的综合的味道,它吃起来柔瓤筋道,酥脆香甜,十分可口,大家都爱吃。过去在我们家乡,在迎接一年中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的时候,为甚麽不蒸纯麦子面馍,而要蒸档次稍低一点的二面馍呢,原因是,山区麦子少,当然麦子面也就少,为了让家人多吃一些馍,把年过得高兴一点,满意一点,只好那样做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细想起来,在那口粮短缺,吃不饱肚子的年代,老百姓这样做也合情合理。我家在那个时候,年年这样做,大家都很满意。吃二面馍的年代,已经远去了,而今无论城市农村,麦面馍多的是,无论到哪里都可以吃到,所以二面馍也就无踪迹了。但人们要是说起过去过年,对二面馍还是有些怀念的。

煮角锅贴馍,也叫鳖贪水,其做法是和些包谷面,包上酸菜,捏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桃核形馍,煮在即将成熟的糊汤饭锅中,或将和好的包谷面拍成手掌大小的,一公分厚的园片片,贴着锅放入糊汤饭中,前者叫煮角馍,后者叫锅贴馍。这种馍不常吃,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才做着吃,比如这一天,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要干特别重的活,为了使他能吃饱,有体力,干起活来有劲,才给他做着吃,或是这一天念书的学生娃要考试啦,给娃也煮个馍吃,表示对娃的关心和爱护。如今已经没有人吃这种馍了。

上述三种馍食,是我的家乡人民长期过艰苦日子的产物,它折射着当年老百姓在温饱线下苦苦挣扎的情景,也折射着广大农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岁月匆匆,世事沧桑,吃不饱饭的苦日子,终于熬过去了,而今山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连年增加,生活越来越好,当年吃豆渣馍,二面馍,煮角锅贴馍的情况一去不复反了。然而我想,如果人们想用粗粮改善生活,换换口味,不妨照样做一些吃一下,也许会别有一番风味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8544/

难忘的家乡饮食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