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车水记忆

2016-12-26 09:03 作者:乡村树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从前,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农田灌溉靠人工车水。车水,是旧时农村一道独特的日风景。

大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农村没有电,更没有现代化的农机具。夏收结束麦田翻耕后准备插秧,农田灌溉靠车水。水车木制,由木架、车轴、榔头、木槽、斗板、龙骨等组成,一般三五户合用一台水车。将水车架在田头的河边上,水车的木槽一头伸向河里,斗板的大小必须与木槽吻合,不能有缝隙。斗板有数块,龙骨连着斗板,轴上脚蹬称榔头,水车上最多能站三四人。车水时,人踩木榔头,轴上木齿轮带动龙骨,龙骨拉动斗板一圈一圈地转动,活像一条蠕动的大蜈蚣,斗板吃水进槽,清清的河水就这样汩汩地流进水田,滋润着干涸的田地。于是,黄鳝、泥鳅、田螺等纷纷从泥里钻出,群蛙也开始聚集农田觅食,燕群在水田上空穿梭盘旋,它们不时掠过水面,抢食田间昆虫。人们开始忙碌,起早贪黑地在水田撒肥摊田,争分夺秒地将秧苗插进田里,夏种时的田野里一派繁忙景象,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若遇上干旱,可真累坏了农人,必须昼轮班车水,24小时内不间断,否则这边灌满那边干,季节不等人,误了插秧会影响秋熟产量,因此车水人丝毫不敢懈怠。如果老天帮忙多,农人则满心欢喜,因可省却车水,减轻劳累,腾出劳力抢种。一个村上二三户三五户搭档合用一台水车,一到水稻栽植季节,田野里处处都要车水,尤其在盛夏季节,烈日当空,暑气蒸腾,稻田的水干得快,要保持稻田足够的水分,必须不间断地车水,“咕噜——咕噜——”的车水声,仿佛田园交响乐,它时急时缓,总是一种声调,这声调听起来是那么纯朴,又是那么绵绵动听,它轻轻地拨动着农人的心弦。为避烈日曝晒,农人便利用夜间车水,但避了烈日避不了蚊子,于是人们白天割点青草晒个半天,晚上在水车边将草堆点燃,靠烟熏驱蚊,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是人有办法。

夜间车水,水车上挂着桅灯照明,豆大的灯光照亮车水人疲惫的脸庞,他们挥汗如雨,穿着短裤赤着膊,实在热不过时,跳进河里洗把冷裕,休息片刻接着干。他们渴了喝碗冷开水,饿了吃碗冷泡饭,不知疲倦地车水到天明。少雨闷热的夏夜,到处都在车水,水车的咕噜声响飘荡在广袤的田野里,那星星点点的桅灯光亮,宛若天上星星落人间。这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沿袭解放前的农田灌溉法。

车水一直要持续到夏末,然后继续根据稻田的干湿情况车水,直到晚秋稻谷成熟开镰前,农人才停止车水拆除水车,对劳苦功高的水车进行维修保养,以备来年再用。

秋天,当面前呈现出一望无际翻滚着的金色稻浪时,农人如释重负,笑逐颜开。一夏一秋车水所流的汗水,终于孕育出着丰硕果实,农人畅怀笑了,笑得那么坦然,但坦然中难免流露出积分苦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车水的岁月年复一年,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农村灌溉用上了机船,比车水先进了一步,水车退役了。约到60年代,农村通了电,村村建起了电灌站,记忆里的车水,终被尘封进了历史。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6958/

车水记忆的评论 (共 8 条)

  • 雨袂独舞
  • 襄阳游子
  • 鲁振中
  • 雪中傲梅
  • 浪子狐
  • 绝响
  • 醉雨轩
  • 榆木疙瘩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