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石牌大捷的背后(3)

2016-12-15 05:16 作者:宜昌石头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石牌大捷的背后(3)

三、从张学良到蒋介石

抗战是国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最终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而结束的。然而那一段历史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编排和转述中逐步走样,尤其是这些年,由于默许抗战神剧的泛滥,也由于国粉们的刻意粉饰,原本早已有各种史料得以证实的历史真相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比如九一八事变本来就是懦弱的张学良下达的不抵抗命令,导致整个东北沦入敌手;到了1933年,日军2万余人分三路进犯热河,10天时间热河省(旧省名,当时的关外东北四省之一)就全境沦陷,3月3日,日军第6师团一部仅128骑就轻轻松松占领了当时的热河省会承德;而持续了两个多月的长城会战的起因也并非是为了保卫长城,而是日军一路追击逃跑的国军(东北军),当时的《时世月报》第二卷第二期在战后曾刊登中日双方战果,称整个长城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共伤亡、失踪6万5千余人,日本方面共伤亡6千余人,这也是中日正规军的第一次正规较量,可双方伤亡比率之巨大令人膛目结舌。

正如毛泽东深刻剖析的那样:“民族投降主义根源于民族悲观主义,即民族失败主义”。面对日本人的咄咄逼人,作为国军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却迟迟不敢和日军作战,他在日记中直白:“国民固有之勇气、之决心,早已丧失,徒凭一时之奋兴,不惟于国无益,而且徒速其亡,故无可恃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蒋介石一直希望通过外交手段来赢得国际上的声援和列强的支持,同时,在全国上下掀起一片抗战热潮之时,却亲自主导了一场与日亲善的努力,这样的奇葩闹剧,在很多地方都看不到相关记录的。

首先是长城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的外交做派居然为之一变,由原来的严正交涉变为全面向日本示好。为表示对日友好亲善,1934年,在汪精卫的指示下,中日双方先后就华北与伪满洲国通车、通邮事宜达成协议,恢复了关内外的通车、通邮;而蒋介石与陈布雷合撰的《敌乎?友乎?——日关系的检讨》一文中,蒋介石更是劝告日本:从世界大势和中日两国之过去、现在及将来着眼,中日相辅相依,只可携手,不应敌对;双方关系之恶化或战争之爆发,结果惟有中日两败俱伤,而苏联等第三国则乘机渔利。同时呼吁两国共同改正错误,打开僵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到了1935年1月22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就“中日亲善”、“经济提携”等问题发表演说,提出著名的“广田三原则”,对此,国民政府方面由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汪精卫出面,对广田的讲话予以了高度评价和回应。到了1月29、30日,蒋介石居然打破惯例,主动约见日本驻华公使有吉明和陆军武官铃木美通,商谈改善两国关系问题。在这之前,汪精卫也与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弥吉郎举行了会谈,商讨如何打开中国僵局的办法,于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南京政府一直坚持的对日不直接交涉的外交政策在此打上了句号。

这还没完,蒋介石在1月30日晚宴请国民党要员,汪精卫在席间出示了一份关于对日外交方针的提案,“内容大致在不丧权之原则下,谋中日之亲善,以打开目前之难关”。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邵元冲等人虽然对此提出了强烈疑问,但蒋介石2月1日在答《中央日报》记者问时,也再次呼吁:“中国过去反日之情感,与日本对华优越之态度,皆应共同改正,方为敦友睦邻之道。”

这还没完,在蒋介石的授意下,2月6日召开的国民党中政会第443次会议提议:根据蒋介石会晤日本人的谈话,今后应切实劝告停止抵制日货及反日团体的活动,而第二天举行的国民党中常会不仅通过了该提案,还决定由中央分批召集各级党部指示办理停止检查日货及各种抗日组织活动的办法。于是,由国民政府主导的中日亲善到1935年5、6月达到了髙潮,其标志是:中日使馆由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汪精卫与蒋介石联名发布禁止排日运动的命令;发布《邦交敦睦令》更是明目张胆的宣称:“睦邻尤为要着,中央已屡加申儆,凡我国民对于友邦,务敦睦谊,不得有排斥及挑拨恶感之言论行为,尤不得以此目的组织任何团体,以妨国交。兹特重申禁令,仰各切实遵守。如有违背,定予严惩。”

对此,本来全国到处都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抗战歌声,响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愤怒吼声和发起捐款捐物支持抗战的活动被迫戛然而止,中国民间自然一片哗然、各大舆论均表示不可理喻,近百名教授甚至联合发表《反对中日亲善通电》的声明,痛斥蒋介石、汪精卫合唱的“中日亲善”论。而蒋介石突然向日本表示友好的动机其实就是他在日记中所设想的“对倭谅解,使其对俄”的动机。

只可惜日本人不会如他所愿,人家从一开始就从各种渠道知晓了蒋介石的真实意图,不过就是随口打哈哈,蒋介石的媚眼算做给瞎子看了。到了6月9日至27日,华北事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先后把《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强加于国民政府,迫使国民党的地方党部和中央军退出河北与察哈尔,也就给了蒋介石一个响亮的耳光。可悲的是,蒋介石并未牢记教训,在之后的1937年又错误的分析了局势,主动挑起淞沪会战,结果导致了第一次国军大溃退,也导致了南京的沦陷。

这才是历史真实。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4601/

石牌大捷的背后(3)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