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家乡的石碾子

2016-12-12 10:38 作者:千里日月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家乡的石碾子

在当今市场上一个卖辣椒面子的客商那里,我看到了石碾子,我伫立静观,睹物生情,脑海中昔日家乡农村使用石碾子加工粮食的情景一幕一幕浮现出来。

改革开放以前,在我们这秦岭山区,每个村子里,都有石碾子,少则一台,多则两三台,笔者的家乡,居住着40多户人家,有两台石碾子,一台安放在村子的当中,一台安在百米高的半山坡上居住着四户人家的一个平台上。

石碾子是用质地密实的石头由石匠雕凿而成的,制好后想办法拉运到村子里,选一块地方安起来。碾子由碾盘子、碾磙子、中心柱、碾框架(也叫拨架)等部分组成,安装好后,靠人力或畜力的推拉,使碾磙子绕着中心柱在碾盘子上滚动来加工粮食的,比如稻子、谷子等要成为米,必须用碾子碾才能成。

我们家乡把用碾子加工粮食叫上碾子。上碾子是一门手脚不停的苦差事。这方面我是有着深刻体验的。我家住在农村,小时候,我曾多次推过碾子,加工一斗(40斤)粮食,大概要一大晌子时间,要几个人联手才能很好的完成。在加工的过程中,除了推碾子使其不断转动外,还要不断的进行清扫,拨拉粮食,使之分布均匀,对碾好的粮食要适时地取出来,去皮,过筛,过罗,然后又返回倒在碾子上,这些工序,要反复进行多次,直到粮食碾完,或达到所需要的程度为止。一般上碾子两三个人比较合适,大家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干的又快又好。推碾子常常推得人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家庭养牛的人家,把牛套上来拉碾子,那人就轻省多了。

碾子除过下天,总是有人使用,谁先占着谁先用,后来的排队,第一家用完,第二家接着用,第二家完了,第三家,一次类推,大家都很自觉的遵守,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上碾子而吵嚷打架。腊月是一年当中上碾子最忙的季节,日以继的进行着,晚上看不见,就打着灯笼继续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石碾子这个结构简单,体积笨重的庞然大物,千百年来,在广大农民的心目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人们深深懂得,没有碾子,他们的日子就无法过,所以平时大家都尽力守护者碾子,不许小孩子上到年之上踩踏玩耍,不许把脏东西网碾子上乱扔,有些人甚至把碾子看成镇村之宝,看成老百姓的福星,过年的时候,给其贴上写有大吉大利话语的条幅,甚至给其上香烧表,表示敬意。

如今石碾子已在我们生活中隐去,但它却见证了农村变迁的史实。

我们村里的那个碾子,旁边有一颗大核桃树,树下是一块空闲地,村民们常在这里闲坐聊天,特别是到了天,这里还是个纳凉的好地方。加入农业社后,社员会常在这里召开,大跃进农村办食堂就是在这里开的会,当时队长在会上宣布:公社决定每个生产队,必须办一个食堂,会场立即像炸了锅似的,乱哄哄议论不休,有的说咱农民祖祖辈辈在自己家里吃饭,这一下要办食堂,真是千古奇观,有的说咱农民可要遭罪了。文化大革命初期,社员每天上工前向毛主席请示汇报就在这里举行,有几位老农,看着毛主席像说,毛主席呀,毛主席,你老人家不知道,我们这里社员一直吃不饱肚子,你说咋办哩!但汇报了多次还是没有结果。队里的批判会常在这里召开。在一次批判会上,一位造反派,指着被夺权的干部说,你这走资派,披着马克思的大衣,话音刚落,会场哄得笑了起来,一个人高喊不是大衣,是外衣,那个发言的说,外衣不就是大衣吗?还有一次批判会,一位青年说,你们这些走资派,只抓生产,不抓革命,这会把大家引到斜路上去的,我们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时候有几个社员在下边议论,妈的,要社会主义的草,你们吃屁去,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实行改革开放,土地下放到户时,是社员在这里参加的最后一次会议。听了这次会,大家可高兴啦,都说,好日子就要来了。我们村里的石碾子,虽然悄悄地躺在那里,但它却见证了这一段历史。

现代农村,过去的许多老物件,已经很少见到了,石碾子就是其中一种。它在逝去的那个时代,发挥过重要作用,不管时光如何变迁,那些承载记忆的老物件,对于每一个过来人来说,想起来时总感到还是能让人心头温暖和亲切之感,油然而生。石碾子见证了一个村子的百年历史,见证了山村老百姓的艰辛和坚强。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的粮食加工机具,逐步占领了农村,石碾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但石碾子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一定会被永远的记载在史册上,记在老一辈人们的脑海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3953/

家乡的石碾子的评论 (共 4 条)

  • 淡了红颜
  • 襄阳游子
  • 雪中傲梅
  • 鲁振中
    鲁振中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