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船,弥漫的硝烟

2016-12-10 17:25 作者:神龙 哑丁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战船,弥漫的硝烟

—— 提一张图片

文/鄢云峰

沸沸扬扬,经久不衰的南海问题,让我这个从不关心政治和军事的人也专注起祖国领土南海的国际事态来。备受全球关注和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就是航母、舰队。偶见这张照片看到了古战船,其实,它就是航母的前世前身。

提到战船,首先,我想到了三国;想到三国,就先到了赤壁之战;想到赤壁,就想到了诸葛、公瑾和曹孟德三杰,以及有关他们的历史故事。风起云涌、硝烟弥漫、其间故事、荡气回肠。

“天下三分”,就是他们三人写就的一段历史。而且是我国古代史中军机最神妙、硝烟最浓烈、声名最浩荡的一页。(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如果说孙子兵法是正教,那么,此三人的活学活用可谓极致。相互间,三十六计,可谓无不用其极。草船借箭、火烧战船、赤壁之战等等都是发生在他们三人之间的典型战事。退守蜀汉、江东父老、雄踞北方,三足鼎立。

因为三者间的天堑就是黄河、长江、汉水,相互间的掠夺、越界,攻、守,全部涉水,因此,战船就成了重要的军事武器和交通工具。

据史料记载,船,自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就成了人们水运的交通工具,并且广泛用于民间,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和生产力,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跨界越疆,对于早期人类的一切信息的传播、交流、生存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有人类,就有纷争;有纷争,就有战事;只要有江河湖海,就会有水战、海战;有海战,就应运而生了战船。于是,战船就成为一种军事中必不可少的战争武器。

而战船,早在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三冀船”用于战争之中;汉朝就发明并应用了攻守兼备的炮射“楼船”;隋朝发明了“五牙战船”;到了唐朝大势扩大疆域,讨伐海江,创造了“海鵠船”;而到了宋朝更加发达。什么“蒙衝”、“鬥艦”、“走轲”、“车船”、“槳船”、“巨艦”,性能不同,不同用途;到了明清时期,主要是以“福船”、“广船”为主,内陆主要是航运,沿海,则用于战事。。。。。。现代发展成为军舰、潜艇、航母,其战斗力和先进程度就不用细说了。

除了枪炮,战船,就成了硝烟战争的第二代名词了。

纵观历史,仅我国的“海战”、“海事”无计其数,许多战事传奇而经典,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华民族及祖国的安宁,自强不息、励精图治、顽强抗争,保家卫国。

我们勿用海战来定义发生在水上的事件,因为历史以来大部分的水面厮杀是在江河而非大海上进行的。公元前十一世纪的黄河孟津渡口,意气风发的周武王率领大军渡过黄河,浩浩荡荡杀奔商纣王的老巢。为了保证顺利渡河,他的首席智囊姜子牙提前来到了河边,赶制了四十七艘大型船只。后发动了史上第一次大型水战“武王伐纣”之“黄河孟津渡口”战役。从此也诞生了“苍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水军指挥官。

那个时代,船只的分类已很详细,横渡江河的船只名为天黄、飞江,逆流而上的船只叫浮海、绝江。但这些船只主要作用是运输而非作战,还不能称为真正的战船。长江以南,水网密布,春秋时期,楚、吴、越三国是这一带的强国,中国最早的水军也就产生在这里。

楚国曾以舟师伐吴,后吴国的公子光吴王阖闾,率水军逆流而上反攻楚国,双方在今天的安徽当涂附近接战,楚军利用上游之利乘高攻击,吴军大败,连旗舰“余皇”也成了楚国的战利品。公子光暗忖,另出奇谋,挑选了三名勇士,化装成楚军,潜到“余皇”袭,夺回“余皇”,当然三位勇士也壮烈牺牲了。

吴国最强盛时期,水网密布的内陆江河已不再满足这个国家的雄心,于是吴王夫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海军。公元前四八八年,也就是越王勾践卧薪藏胆、靠吃屎偷生的时候,夫差向中原的礼仪之邦鲁国下了最后通牒,要求进献“百牢之礼”,一牢就是牛、羊、猪各一头。而当时诸侯给周天子的贡礼一般也不过十二牢。夫差开口就要百牢,确实有点盛气凌人。为了让家乡躲过这场灾祸,孔老夫子特地派了最能言善辩的徒弟子贡到吴国走了一遭。一番唇枪舌剑,好歹打消了夫差的念头

后鲁哀公联合邾、郑两个小国进攻齐国,夫差也尽出精锐相助,并派大夫徐承率领一支舟师“自海入齐”,准备在山东半岛登陆,从侧后攻击齐国首都临淄。如果夫差的计划成功,这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两栖作战,但徐承被击败了,原路撤回。至于他是海败、还是陆退,已无评说。

楚、吴、越三个水上强国的较量里,上游的楚国一直占优势,顺流而下的楚国水军势如破竹,称雄一时。但随着“余皇”事件中的主角公子光在吴国掌权,以孙子、伍子胥为首的大批高人迅速汇集到吴国,楚国从此再难讨得便宜。伍子胥更是着手建立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特混舰队。伍子胥的特混舰队由一批名字古怪的舰只组成,包括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舡、桥舡等等,这些舰只都被赋予了不同的任务。伍子胥从车战里悟出了水战兵法。

靠着伍子胥建立的这支特混舰队,吴国水军称雄长江,基本抵消了楚国位居上游的优势。尽管后来楚军请来鲁班开发了一种全新水战武器:钩拒。但那个时代的水战场面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点可笑,由于主要的杀伤手段是接舷战和弓弩射。

继吴国之后兴起的越国,也建立了强大的水军。越国人民大多以泛舟捕鱼为业,建立水军有天然优势。勾践在木客山伐木造舰,数年之间,竟拥有“楼船卒二千八百人,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再后,吴王夫差被勾践的恭顺迷惑,出动全军北上黄池,企图威服晋国,称霸中原。不料勾践却趁机分兵两路攻入了吴国腹地,姑苏城破。勾践第一件事就是“徙其大舟”,将吴国的水军收为己用。等到夫差匆忙率军返回时,他已经没有可以与越国抗衡的水军了。勾践大获全胜。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崛起为新的水上强国,但与强大的楚国正面交锋,也难讨便宜。于是大将司马错提议伐蜀,灭蜀之后再利用顺流之势,浮江伐楚。秦惠王以后,秦国多次从蜀中出兵伐楚。攻占了楚国的商於之地,设为黔中郡。秦军连年进攻给楚国造成了巨大损失,但这一段的长江地形险峻,而楚国又在镇锁峡江的巫郡驻有重兵,因此秦军只能破楚却无法灭楚。直到公元前二二七年,秦国的蜀守张若第四次浮江伐楚,才在正面战场名将白起的全力配合下,突破了巫郡,却无法给楚国以歼灭性打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战国时代的水军虽然已经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军种,但仍然不是战争的决定性力量,无法决断胜负。

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因界域长江、汉水、淮河流域,水上大小战役不计其数,对整个战争来讲,水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草船借箭”、“火烧战船”、“旱鸭子孟德无力南犯”等等,都成为佳传。

唐时有“江村海战”,倭前将军上毛野稚子等率军二万七千人进攻新罗,夺取沙鼻歧、奴江二城,使新罗与唐军的联系通道受到威胁。唐派大军与倭寇白江口海战、大战而完胜,还把自己的疆界一直拓展到朝鲜北部,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唐太宗临终前欣慰:“隋朝三次征高丽大败而归,而今,我完成了东扩大业。”

中日第一战,倭国的惨败给予日本的自信心以极大的打击,此后十年间,日本采取守势,在本州西部和九州北部大量增筑烽火台,布置重兵防守,闹到人心惶惶。然而,唐在帮助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后,却并未向日本本土出兵。日本也由此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打开国门,积极向唐朝学习先进的生产文化,巩固了“大化改新”的辉煌成果。

不可忘记的是“宋金唐岛海战”。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被害,与金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金国对中原更加虎视眈眈,并不断向南宋挑衅,企图侵略南宋。金海陵王正隆五年,海陵王完颜亮准备伐宋。淮浙等地投降金的宋人倪询、梁简等教金造船舰,且为向导。而最后还是失败与南宋。这次南宋海上的胜利,同陆上“采石之战”的胜利一起,使宋转危为安,此后出现了宋金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影响了中国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

元朝建国后,与爪哇经常互派使节,保持友好。后来爪哇国王对元朝诏使孟右丞刺面(纹身)。元世主忽必烈认为这是对元帝国的莫大侮辱,遂决定出兵征伐。任命史弼为统帅,亦黑迷失为副帅,率兵两万、战船千艘,渡海进攻爪哇。船队从后渚港起航,途径七洲洋(今西沙群岛)、万里石塘(今南沙群岛)、交趾占城(今越南)、至东董山西董山牛崎屿入混沌大洋,过橄榄屿、假里马答勾栏等岛屿,于次年至元三十年春,驶抵爪哇。却以失败告终。 但莫名其妙的是,爪哇却对大元俯首称臣,年年纳贡称臣。

“不甘寂寞”的忽必烈又分别于元至元五年、元至元十八年先后发动的两次侵日战争,均以失败而告终。也许是日本不该灭,两次侵日,均遇骤起台风,元军兵船大部沉没,少许兵卒得以生还,使日本得以苟活至今。

另元朝军队在襄樊汉水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朝廷求和不成而逃,直到张世杰护卫赵昺逃到崖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不久﹐在现时广东和江西二省交界处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海丰县的五坡岭生擒,在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南宋流亡朝廷逃到海上,一场事关南宋流亡朝廷生死存亡的海战已是一触即发。祥兴二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汉人投降大将张弘范进攻赵昺朝廷。发动了“崖山之战”。此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十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何其壮哉!

此战之后,华夏民族史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而后,文明落后的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开始实行封闭、保守、轻工商业和更加集权的制度,正式以程朱理学为科举的主要内容和政府的官方思想无不滞留华夏文明的进程。然而,之后推翻蒙元建立的明朝又走向保守封闭的道路,哀哉!。

许多外国的史学名家都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上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历史上,以个人名最为著名的战船记事,要数郑和下西洋了。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率领二百多艘海船、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我国明朝和南洋诸国、西亚、南亚等地域和国家的联系,对中西南政治、军事、文化、经济贸易都开了先河,大大促进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时间均早几十、上百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早于迪亚士五十七年远赴非洲的第一人。

不管是“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亦或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或者说“国用羡俗”、“宝物填溢”,发展贸易,更或是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等,总之,郑和下西洋,不仅是明朝的航海壮举,更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壮举,也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航海壮举、航海家。

是史,就不乏硝烟味;是战船,就会有战火。战火硝烟,是战船的礼花,是战船的华章,是战船的史记,是弥漫历史的风尘。

古老而文明的祖国,悠久而自强不息、不屈而勤劳的华夏民族在捍卫民族的权益、疆土的主权与完整的对外战争中,不乏许多的著名海战。唐龙朔三年“白江口海战”(中国、新罗-倭、百济)、明万历廿六年“露梁海战”(中国、朝鲜-日本)、清顺治十八年“收复台湾之战”(中国-荷兰)、康熙廿四年“雅克萨海战”(中国-俄罗斯)、咸丰九年“第二次大沽保卫战”(中国-英国、法国)、光绪十年“马江海战”(中国-法国)、光绪二十年“”黄海海战”(中国-日本),也就是历史著名的“甲午战争”、“甲午海战”,这些战火硝烟的洗礼,无不锻造、再现华夏儿女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保家卫国、捍卫疆土的不屈英姿、浩然正气,你若来犯、绝不手软的视死如归精神。

最值得着重一提的是近代的三大海战。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中国与荷兰的海战。是明永历十五年,南明延平王郑成功由福建厦门渡海,收复被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战争。战争主要经过穿越鹿耳门登陆禾寮港、水陆战台江迫降赤嵌楼、海战破荷舰攻台获全胜等阶段,最终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这是郑成功正告荷兰殖民者的庄严誓词,也是他“十年始克复先基”的意愿。遗憾的是,在他收复台湾五个月后,因戎马倥偬,操劳成疾,不幸逝世。时年仅三十八岁。

其次。一九七四年元月,“西沙海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一部与陆军分队、民兵协同,对入侵西沙群岛的越南共和国军队进行的反击作战。此战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完胜告终。从此中国牢牢控制西沙群岛。这场海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对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战略势态影响却极为深远,堪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战争之一。而且这场海战的本身,也是军史上的奇迹。

再次。一九八八年三月,“南沙海战”。中国海军为保卫南沙群岛,与入侵中国领土的越南海军展开了仅仅五十分钟的近距离海战,中国海军以一人负伤的微小代价取得击沉越南海军两舰、重创一舰的势如破竹般的胜利。战斗规模虽然很小,却深刻影响了整个南海局势为祖国领土的完整及南海的固有打下了“不可侵略”的基础。

历史浩荡,硝烟滚滚,时杰、英雄辈出,硝烟去处现和平。

回望这张图片,碧绿的荷叶间,盛开着艳红的荷花,这是多么祥瑞的景色,铺满期待和平的景致。而远处,就是船队帆影,似乎硝烟已退,和平降临。隐射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与热

如果战船有了硝烟,就是掠夺和战争的武器;扔掉硝烟,就成了和平的使者,和平的卫士。

和平,才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期待世界永远和平吧!

2016年12月9日晚与津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3747/

战船,弥漫的硝烟的评论 (共 10 条)

  • 夏之菲雪
  • 鲁振中
  • 淡了红颜
  • 荷塘月色
  • 浪子狐
  • 雪中傲梅
  • 雨袂独舞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老党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