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边塞诗的浪漫主义杰作

2016-12-05 11:31 作者:草根阶层  | 2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又到“北风卷地白草折”之季节,重读岑参边塞送别诗杰作,不免深被其奇骏奔放的浪漫主义豪情感染。冲天浩寒,亦被浪漫春意浸润,寒已淡去,暖由心生。

岑参,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后迁居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很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即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形式上擅长七言,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笔势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

本诗即为岑参边塞送别诗名篇。诗以“白雪”为题,自始至终以雪为线索和背景,通过中原人初到漠北边塞的那种新奇而又惊异的感觉典型而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边塞八月风雪送友图,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好友的情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北风卷地白草折”:开篇即奇,未及见雪,先闻风声。 “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折”又显风之来势之凶猛。“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内地正是秋高气爽,而漠北已是漫天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中原人面对漠北飞雪来的早而突然时那种少见多怪的惊奇之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笔锋一转,奇特的比喻给人以春意盎然之感,显示出诗人浪漫乐观的气质,抒发出戍边将士以苦为乐的豪情。你看“北风卷地白草折”何其残酷!“千树万树梨花开”何其有情!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至沓来。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何其壮美,色彩何其浪漫。中原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怒放,与雪压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中原春景比作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其意象、造境俱称奇绝。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尤其是豪壮之情现于无情之景之上。接下来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中原人感觉燥热的狐裘已经不再暖和,就连裹着软而厚的锦衾也只觉得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铁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著”。此四句通过人的感受写天气的奇寒、白雪的威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旷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厚而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此二句诗人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的勾勒出瑰奇壮丽的关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非常艰辛的。一个“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铺垫。

以上六句通过室内室外变换跳跃的景致竭力铺陈,极度渲染奇寒异常的边塞境况。那么在这样的奇寒之境地,将士们在干什么呢?

“中军置酒饮归客”:于是再次转换跳回到中军帐内,主帅营帐置酒饯别即将离去赴京的客人。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便是以白雪为背景,正式写惜别之情。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出三种边塞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看潇潇琵琶,悠悠管弦,热烈中蕴蓄着宾客之间难解难分的惜别之意。与奇寒的天气两两相对,互为烘托。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最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笔锋再次转到室外。饯行已毕,归客出辕门将去,这时是纷纷暮雪,风掣红旗。贵客将回,而送者仍留此地。因而自然而然地引起将士们思乡怀土之情。你看:送客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的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之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红旗),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最后四句写贵客告别而去,渐行渐远,渐隐于风雪之中,地上空留下一行马蹄的脚印。我们不妨将送行的画面展开: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形成极佳的呼应。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人在想些什么呢?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的名句神似。这一方面渗透着诗人对归客的惜别之情,但更交织着怀乡思土的感情。言下之意:客人回去了,我们何时才能离开这奇冷的边塞呢……

整首诗写景抒情,清奇雄健;跌宕跳跃,境界开阔;激情奔放,浪漫乐观。诗人竭力渲染塞外的奇寒,目的是抒发思乡怀土心情的急切。你看暮雪纷纷、红旗冻凝,雪满山路,空留马痕……怀念之情、怅惘之思溢于言表。尤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新奇、贴切,更是成为边塞诗千古流传的浪漫主义经典名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225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边塞诗的浪漫主义杰作的评论 (共 2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