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左邻右舍

2016-11-29 19:40 作者:心境如水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星期天,在微信圈里看到朋友发的一则消息:冷嗖嗖地刚回家,邻居就端来热气腾腾的饺子,感动!拥有最美邻居,乃此生最大幸事。朋友还拍了三张饺子的照片,是三鲜馅的,晶莹剔透好诱人好温馨——我的这个朋友是一名女记者,工作没有规律,当然也就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好家了。

人不论在哪里生活,总是有左邻右舍的。“左邻右舍”一词的解释非常简单——出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云来雾去,走石飞砂,唬得我一家并左邻右舍,俱不得安生”,现实的解释就是比喻左右的邻居和关系比较接近的其它单位。在乡村“左邻右舍”的概念可谓一目了然,如今在城里住楼房,这楼上楼下特别是对门当然就是左邻右舍了。

古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一直亲身示范,留下了“六尺巷”、“罗威饲犊”等传为美谈的故事。记得是马克思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亲属关系、同事关系、同乡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等各种各样的关系,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邻里关系,也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有一个好的邻里关系,真的是我们生活中的幸福

想起去年刚搬过来时,我们这个楼里发生的一件事儿,由于都搬过来时间不长大家还都不太熟悉,那一天六楼家厨房的水管漏水已是“水漫金山”,那水顺着下水管的缝隙流到五楼,五楼家也没人,幸好被四楼(我们家住在三楼)发现了急忙找物业通知楼上业主,还好五楼接到电话很快回来,发现不是自己家,又继续找楼上,整整折腾了两三个小时,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各家陆续都有人回来,大家一齐动手几乎来了个楼道总动员,好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过后,六楼业主很不好意思,挨家挨户道歉要给赔偿,结果大家不但没有吵架要损失,反而进一步加深了印象,互相都留下了联系方式。

于是,大家自发建立了一个“邻里情”微信交流群,开始只是我们一个楼道,现在已经扩散到了整个小区,有100多人了,每天都有人发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如“清早问好”、“晚间道安”、“注意防火防盗”、“怎样营养配餐”、“如何养生”“天注意出行”“想着关天然气、水龙头”等等,当然也有对物业服务提出的衷恳的建议。每天老伴都要进群里浏览一圈,尔后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告诉我这样那样的“新闻”——那朋友圈就是一个虚拟的家,大家尽管住的很近也不见面,都愿意在朋友圈里交流。

我真的很感动朋友们用真诚建立起来的那种金子般弥足珍贵的邻里情。我的父母都是南方人,父亲是1948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我们一家从军营到地方“走南闯北”,无数次体验了“左邻右舍”的关怀照顾。1970年,我们家被下放到农村走“五七”道路,整整三年,真真切切地感受了村子里那些左邻右舍的乡亲们淳朴的关。1974年初返回县城,先是在郊区租房住,那一年底我们家搬进了父亲单位分给的一套一间半福利房,总面积不到30平方米,是那种沥青烫顶的平房,那时我们家前后一共有六趟房,一趟房住六户,我们家把东面巷道边,右边的邻居和我们一样都是下放返城的,男主人姓舒和父亲一样也是建国前的老革命且在一个单位工作,所以我们两家接触后熟悉的特别快。(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每户的院子不大,我们两家合二为一中间没有栅栏。夏天在院子里种些蔬菜和花草,满院郁郁葱葱清新自然,大人们时而在院子里摆上桌子,就着随手可得的绝对新鲜无污染的大葱黄瓜西红柿,弄上二两高粱烧,很安然很惬意。

邻居的女主人姓单,虽然个头不高略显瘦弱,还带着近视镜,却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功臣。她的耐性极好,平时孩子们有这样那样的不对她都严厉地批评教育,之后又笑眯眯地鼓励你如何如何。

1975年春节前夕,营口海城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波及到我们那里,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盖起来简易“地震房”,我们两家的“地震房”当然还是合二为一。大年三十,大家战战兢兢匆匆忙忙地在屋里吃完年饭,孩子们就被大人撵到“地震房”休息,那时室外是零下20多度的严寒,但“地震房”内仍然会传出大家欢快的笑声。

1977年,就在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也是我中学毕业那年,家里发生了一件改变我一生的事儿。那一年春天,我的年仅40岁的母亲,因意外的医疗事故瘫痪在床上不能动不能吃不能说话,半年后不幸去世。那一年,我18岁,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5岁的弟弟。记得那是个灰蒙蒙的早上,父亲、舒大爷和单姨带领我和两个妹妹、小弟站在单位派来的大货车车厢里,母亲用白布裹着静静地躺在担架上,大人们面无表情,孩子们呆呆地相互依偎,只是车到了殡仪馆真正要和母亲分别的那一刻,泪水才不顾一切地喷涌出来,我的泪水里有即将面对艰苦生活的无助,有面对现实必须放弃参加高考机会的失望……从那以后,单姨一家更加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爱,有好吃的就叫上我们一起吃,单姨像母亲似的,时常帮助我们缝、洗被褥,做棉衣棉裤,还教我擀面条、烙饼做家务活……艰难而温暖的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渡过。

1986年8月,我在那个小院里迎来了新婚妻子,在我们旅行结婚临走的那天早上,单姨笑眯眯地将50元钱塞进我的兜里,嘱咐我到了外面要如何注意安全,今后要如何去面对新生活,我情不自禁地拥抱着单姨,一一都记在心头。然而,怎么也不会想到第二年春天,单姨因患肺癌病故。同年7月,那个小院里传出婴儿的呱呱啼叫声,我的儿子出生了……如今,我们几个孩子先后都走出了那个小院,那里也即将动迁,用不多久,将变成现代高档住宅小区。在那个小院我整整生活了15年。大爷、父亲都相继故去,先辈们永远地守候在那个没有栅栏的小院里……岁月匆匆,它留下了什么,它带走了什么,我们谁都不能左右——那个没有“栅栏”的小院,那段平静而快乐的生活,那些刻苦铭心的青涩而朦胧的情感……

有一首关于左邻右舍的诗写得好:“沥沥菊花雨,鲜葱拌豆腐。隔篱击掌问,有兴碰杯乎。”何其幸,我们能拥有如此左邻右舍。何其幸,邻居情是如此的简单如此的和谐——那些平平常常的爱心奉献犹如汨汨而过的清泉,甘甜隽永润泽我们的心田。

邻居情为我们注入活力,这份活力胜似一剂灵丹妙药,瞬间驱走累日的烦闷疲惫;

邻居情给予我们的是那种淡淡的温暖,这份温暖仿佛是一缕缕冬日明媚的阳光,抚慰着冰冷的心房;

邻居情令多少人充满希望,这份希望仿佛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让黄沙漫天的困顿旅途豁然开朗,迎来惬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81080/

左邻右舍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