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秋风草堂

2016-10-28 10:45 作者:黑旋风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黑风话97 秋风草堂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年届半百的杜甫徒唤奈何,恶作剧的南村顽童抱着茅草逃入竹林,屋漏连阴,衣被冷似铁,留给一家人的又将是个难眠长夜。一首草堂秋歌被经久传唱着,同时被传唱的还有“老无力”的杜陵布衣。

杜甫之所以穷年忧黎元,是因为他长处江湖之远,即使不好意思地做了个军库小看守(兵曹参军),也因不合时宜的性格而眼睁睁地看着幼儿饿死家中。社会已经严重两极分化,当他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已敏感地猜中了时代的不幸。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世从巅峰迅速跌落,那一年,杜甫43岁。

又是漂泊,四年后,杜甫辗转来到了成都,靠朋友严武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搭起了一座草堂,一家人前后在此居住了五、六个年头。杜甫任严武的参谋,具体名称叫校检工部员外郎。国人都有夸张的毛病,杜甫成了杜工部。寄人篱下的杜工部,在国患家忧中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在草堂周围辟出桑田,种菜育花,养鸡训鸭,劳而忘苦,忙中求乐,用境界支撑着精神的富有。人们看到了溪畔的景,那是“迟日江山丽,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人们记住了春夜的雨,那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们从他的迎客中体会了他的心,那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人们更从他凭吊蜀相的题写中读懂了他的情,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苦乐观是他之所以伟大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时,唯有倾述,不见怨言,而且心系天下,意在黎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忧国忧民的情怀,由此及彼的高凤,舍己为人的亮节,这就是博大与崇高,是打动一代代人心弦的鼓点。

当时的浣花溪还比较宽阔,船行溪中直通大江可下东吴。战乱甫定,杜甫又一次回到草堂,推窗后但见生机袭来怡悦无限,顿时情由景生并泻出笔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门泊东吴万里船”。他内心向往着雪岭蓝天、故国白云,那是一片更加广阔的世界。病后的登高望不尽江水悠悠,远方的家乡牵挂的离愁,萧萧的落木见证着万里悲秋,作伴的青春化作白日的歌酒。一个月明之夜,杜甫告别了成都,那一年他已经54岁,离他生命的终点还有四年。尽管他没能实现“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愿景,但诗圣的称号不是看年龄的短长,他的流离生涯、他的叹息热肠已把不是史诗的诗变成了诗史,他和好友李白一起堆出了后人无法超越的高峰,山峰的名字叫唐诗,而他们正是“一览众山小”的绝顶中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如今的杜甫草堂,已成为中国文学的圣地,后人追觅着诗圣的遗踪,把草堂打扮得富丽堂皇。花径幽雅,柴门精致,宝殿雄伟,祠堂肃穆。一处茅草作顶的碑亭中镌刻着“少陵草堂”四个大字,浑厚秀润,书者是清雍正朝的果郡王允礼,前几年的一部《甄嬛传》让他家喻户晓,他在送达赖喇嘛回藏时拜谒草堂并留下了手迹,此处成为茅屋的象征。按川西民居仿建的新茅屋已是秋风难破。其实,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不只是千万广厦,更是不朽的诗人。

杜甫离开蜀地的那个晚上,“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船影渐远,消逝在夜幕中,仿佛有一种声音从旷野中传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74182/

秋风草堂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