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不合时宜苏东坡(二)》

2016-10-12 20:59 作者:寒江雪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北宋崇文抑兵的政策,使得当朝文学得到空前繁荣的发展,一大批文坛大家如笋般冒出,为中国文学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又是个不太好的时代,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所引发的党争让绝大多数文坛名宿吃尽苦头,苏轼便是党争当中被压迫最狠的一位。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踏尽长安花”,初出茅庐的苏轼兄弟就以如此惊艳的成绩名动京城,仁宗皇帝都欣喜若狂的呼道“今为天下得两个太平宰相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连欧阳修都想着退居让贤的大才子真的有这般前途无量吗?

成名后的苏轼在凤翔府小试牛刀以及两度丁忧之后,重新踏入京师,此时他已过不惑之年,朝局也已然发生改变。神宗即位,一心图谋着变法大业,启用王安石为相,励精图治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皇帝在国家内忧之际应该有的作为,但如此雷厉风行的变法以及在王安石执拗的行事作风下,太容易钻打着变法旗号而谋取圣心与地位的人的空子,继而产生阿谀奉承,打压异己的小人。

其实苏轼从心里是赞成变法的,但对于改革的方法却不能接受,随即也被变法一派划分到反变法群中,并进行压迫。苏轼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虽有致君尧舜的志向,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他自请外放,到杭州做一名通判,为的是为百姓谋些福利。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历史经常能照见那些满腹经纶,致君尧舜的人一到切实的工作岗位上时,却立马显现出黔驴技穷的尴尬。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是那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居庙堂之高可堪重用,处江湖之远能得民心的人。所以,他不是一个纯粹只会读书写诗的文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杭州,江南名镇,西湖,杭州眉目。苏轼曾两度任杭州父母官,对杭州的留恋也让他给了西湖最美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同样,也让他把最仁慈的心给了西湖百姓。

西湖水患一直以来是杭州最大的隐患,刚到任的苏轼就率众疏浚西湖,挖沟渠,通六井,除水荇,捞淤泥,在他的带领下以及全城百姓共同参与下,一个风景如画画如诗的西湖重新荡漾在杭州城中。你以为这样就完了?不然!他是文人,文人的智慧和文艺心思必须让西湖更美丽才能对得起他大才子的称号!且看苏轼怎么做?这点是非常值得我们现在的行政领导人员学习的,通常说工作要创新,创新是需要经验和智慧的,你没有,那就看看苏学士如何做!

苏轼将堵塞西湖水中的淤泥挖出来由南向北修了一条宽约五丈的湖堤,并筑六桥,取名——苏堤,他的这一做法既疏通了西湖又安置了淤泥,同时又构筑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使得游览西湖更加方便,一举三得,河堤两岸栽植垂柳,待春天到来,晓风扶春柳,构成的“苏堤春晓”便成了现在“西湖十景”之一。

如此美丽的西湖风景苏轼怎能错过?于是乎,苏学士将办公桌搬到了西湖边上。一日,两百姓来打官司,是因为被告借原告钱做扇子,打算卖掉之后还给原告,可是那段时期杭州多雨,天气阴凉,被告并没有将扇子卖出,无法按时归还钱财给原告,无奈将被告告到衙门,这才请苏轼来评断是非。苏轼拿过扇子,称赞道,材质与做功均是上乘,卖不出去实在可惜!才思敏捷的苏轼又一次让我们叹服,大笔一挥,奇石怪竹,绝笔诗词,片刻间装点了数十把扇子。苏轼叫被告拿去卖了钱还债,经过苏轼提笔的扇子瞬间抢购一空,既化解了官司,又过了一把书画的瘾。让人怎能不这么可爱的一个苏东坡呢?!

苏轼后来先后到密州、徐州任职,任职期间斗草寇、灭蝗灾、抗洪水,在百姓当中的信誉与人品让人拍手称赞,他是一个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一体的仕人,以儒家和佛家思想上报君国,下安黎民,以道家思想修身养性,还以文学气息武装着自己,眼见的天下无一不好之人,是非常一个平易近人的读书人。

后遭遇熙宁党小人迫害,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以一名犯官的身份在黄州种田养家,安稳生活。“苏东坡”自此诞生,在黄州五年,他逐渐看淡官场名利,只想着做一名普通人尽自己的努力为百姓做一点事。

黄州百姓穷苦,多数人家生下孩子却无力负担压力,无奈将孩子丢弃,听天由命,黄州当地官员也对此种做法毫无办法,只能任由他们泯灭人性,丧失伦理道德。苏东坡毕竟是一个慈悲为怀的人,他劝说无果,又无实权处置,就联结众多好友,筹措钱财,自建保护机构,收留当地被遗弃的婴儿,所得成果十分喜人,这所机构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所孤儿院——育儿会。

苏轼再任杭州太守时,当地因为瘟疫蔓延,整座城都人心惶惶,谣言四起。苏轼稳定民心,联合佛道两界好友一起研制药物抗击瘟疫,终于克服了这场灾难。他为了应对这类事情的再一次发生,又是自掏腰包,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所官办医院——安乐坊,专门救治民间患者。

育儿会与安乐坊均为公益机构,并不会对底层人民收取任何的费用,是纯粹的公益性组织,为的就是救治黎民苍生。“百姓谁不爱好官……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穷与达都抱着兼济天下的心态,以行动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儒、佛、道。

在他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儋州之时,此时的他早已看淡一切,“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旷达心态,在惠州治病救人,在儋州传道授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造福两地百姓,一刻也不曾闲着。

人生当中的最后一年,苏轼被赦重归中原,在开往常州的船上,苏轼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均为苏轼人生当中最重要也是最落寞的转折点。不问功业,其实是他最大的功业!

六百多年后的大清乾隆年间,一位一生愁苦穷困、怀才不遇的诗人黄仲则愤笔到“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想必他一定知道曾是他先祖黄庭坚的老师——苏轼传奇潇洒的一生,而苏轼出仕则致君尧舜,入世则乐观达然,并非百无一用!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70676/

《不合时宜苏东坡(二)》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