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种麦

2016-09-26 23:44 作者:东湖柳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种麦

翟秋瑶

农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我的家乡位于古三畤原,这里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是小麦的适生区和主产区之一。秋分前后,正是家乡种麦子的最佳时机。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要回老家帮忙,今年也不例外。

一场秋过后,种麦就正式开始了。我的老家还有三亩责任田,今年也没种玉米,所以种麦就简便多了。说是种麦,其实也不用自己动手,现在都是机械化,只要将种子、化肥带到地头就行了。地在村旁,离家不远(远处的地都承包出去了)。我给村里的商贩打了个电话,让他把化肥送到地头,然后用自行车推着种子来到了地里。村里的耕地都在一块,对门老王正开着他的拖拉机挨家挨户地播种,大伙都站在地头等待着,闲聊着。老王的拖拉机是前几年政府补贴买的,较为先进,融施肥、旋耕、播种、耱平于一体,省时方便。不一会,就轮到我家了,我将化肥装进化肥斗里,种子装进播种机,在拖拉机的突突声中,不到半个小时,三亩地就种完了,今年的种麦工作在谈笑间也就算结束了。

漫步在乡间的小路,呼吸着青草的芳香,踩着松软的泥土,望着平整的土地,多年前种麦的情景又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分到了十亩地,分布在六个片,最大的一片地有三亩,最小的只有半亩;离家远近也不等,最远的要走半个小时,近的就在屋子后边。同时也分到了一头小牛和一些农具。“种成的麦子锄成的秋。”那时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种麦对于农村人来说,那可是头等大事,是解决温饱的关键所在,一点也马虎不得。到了种麦天,学校会放十天秋假,放假后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家里干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种麦前,要先整地,将地里的胡基(大土块)疙瘩打碎耱平;同时要准备好种子、化肥,收拾好犁、耱等农具。种麦一般从较远的地开始,因为那里的地不种秋,每年只种一季麦,地都是提前犁过耱平的,种起来相对容易;再者那里的地是阴坡地,要适当种早一点。房前屋后的地种有玉米、高粱、豆子等秋田作物,种起来相对繁琐,所以留在后面扫尾。

种麦的当天,父亲会在半三更早早起床喂牲口,使其饱餐战饭;我们则在鸡叫头遍时起床。起床后,也不吃早饭,父亲在架子车里装上化肥、种子和犁、撅头、榾都、耱、斗、绳子等工具,然后套上牛。我牵着牛,挂上架子车,踏着满天星光,迎着飘渺的晨雾,听着蛐蛐的叫声向地里进发。我以为我们起的早,可到了地里一看,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了,牛叫声、吆喝声响成一片。我们赶紧卸下工具,投入到紧张繁忙的种麦工作之中。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麦时首先要撒化肥,那时用的化肥是磷肥和碳铵,每亩地各一袋,我和母亲负责将化肥倒进盆子里,父亲负责撒。撒完化肥再撒种子。按说种子随犁沟溜较好,但为了省工,多数人选择种乱窝,即撒种子。撒种子用斗,父亲肩上绑一条绳,将斗悬在胸前,一把一把地将种子均匀地撒进地里。撒完化肥和种子,天已大亮。大家顾不上休息,随即开始种地。种地时全家分工明确,由于小牛刚学犁地,所以要人牵,这一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了我的身上,父亲负责摇犁把,母亲负责打胡基。种麦用的是独犁,开始犁地时,先要扎一条笔直的犁沟,作为坐标。扎犁沟时,在地的另一头插一根玉米杆,我牵着牛瞄着玉米杆向前走。犁沟扎开后,然后顺着犁沟一回一回犁。就这样,在晨曦中,在喝斥牲口的一声声吆喝声中,在鞭子清脆的响声中,我们顺着犁沟走了一圈又一圈,最后终于将一片地犁完了。

地犁完后,大家会稍作休息。父亲坐在地头卷一支“一头拧”旱烟过过瘾,我牵着牛缰绳一屁股坐在地上放松放松,牲口站在地头喘喘气。休息几分钟后,开始耱地。“犁地不耱实,麦子要空死。”耱地是为了平整地面、夯实土壤、耱碎土块、利于保墒,为播种和出苗提供良好条件。耱地用的耱是父亲亲手用藤条编的。由于牲口小,拉不动一个成人,所以由我站耱耱地。父亲在耱的一端再绑一条绳,一手牵牛,一手拉着绳子,助牲口一臂之力。耱地相对快一些,跑上几个来回,一片地就耱完了。最后,父亲将没有犁到的地方再用撅头拌一拌,一片地才宣告种完,这时太阳也已老高了。望着种好的地,闻着熟悉的泥土气息,照着和煦的阳光,想着来年的丰收景象,大家似乎忘记了饥饿,忘记了时间,心里只想着下午要种哪片地。

种麦是件辛苦的差事。改革开放初期,“四个现代化”还是家乡人们的“中国”, 农业生产靠传统的作务方式;“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就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种麦时节,是农村最忙的时节。有牛的用牛种,没牛的借牛种,有的甚至用镢头拌地种。不仅要种,有秋的地还要收秋。秋地里的玉米挖倒后,要将玉米棒、玉米杆全部运回家,有粪时还要给地里拉粪,然后将地深翻一遍才能播种。如果天帮忙,种麦虽然辛苦,但会一帆风顺。如果遇上天旱年份,地里的土质硬,犁起来吃力,犁过后满地是胡基疙瘩。“小麦不怕草,单怕胡基咬。”大块胡基会压住种子,影响出苗,那时没有旋耕机,全靠全家人拿上榾都、镢头等一块一块敲打,费时费力。如果遇上雨涝年份,雨下着不晴,收秋种麦要穿泥鞋,雨里来,泥里去,劳动一天下来整个人会变成泥人。如果种大片地,花费的时间长,不能按时吃饭,奶奶会将饭送到地里,大家以地为桌,凑合一顿。为此,父亲经常对我说:“戳牛后半截的活实在不好干,农民的日子实在不好过,以后干什么都不要当农民!”

种麦要赶农时。家乡种麦要在寒露前完成,才能有个好收成。在当地流行着这么一个农谚故事,说是解放前地主家有牛有种子,种麦速度快,会赶在寒露前把麦种完;而穷人家生产资料少,靠掀翻镢挖锄拌种地,持续时间长,有时过了寒露还在种。地主就笑话穷人说:“穷汉穷汉你甭犟,过了寒露连不上。”穷人则说:“天不冷,地不冻,有牛有籽尽管种。”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后来他们的对话成了当地的农谚流传至今。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农村的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先后开进了农村的田间地头,“四个现代化”不再是“中国梦”,“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理想得以实现,家乡的人们开始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温饱问题也得到解决。我家的老黄牛在服务了农业生产十个年头后光荣下岗,卖给了县里的另一户人家。犁、耱等农具束之高阁,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之一。村里的年轻人不满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纷纷走出家门,进城打工,寻找新的生活,种地的只剩下老人和妇女。到了种麦时节,拖拉机的突突声代替了黄牛的哞哞声,人们欢快的笑声代替了喝斥牲口的咒骂声,地头的三轮车、摩托车、电动车代替了架子车。虽然蛐蛐的歌声依旧婉转悠扬,秋风依旧送来清爽,但已无以前那种紧张的繁忙景象,已无人声鼎沸的强烈气场。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种麦已变得惬意而轻松。回望过去,一切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虽然时光已走远,但种麦的经历,其中的苦辣酸甜,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面。这种经历,连同家乡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永远使人眷恋!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7375/

种麦的评论 (共 12 条)

  • 鲁振中
  • 襄阳游子
  • 清澈的蓝
  • 听雨轩儿
  • 淡了红颜
  • 大剧院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绝响
    绝响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芳草思思

    芳草思思欣赏!问好!

    赞(0)回复
  • 周巨龙

    周巨龙种麦的酸甜苦辣值得回味,种麦经历其实就是一部时代变迁史。从容淡定,清新明快。欣赏并推荐!

    赞(0)回复
  • 周巨龙

    周巨龙种麦的酸甜苦辣值得回味,种麦经历其实就是一部时代变迁史。从容淡定,清新明快。欣赏并推荐!

    赞(0)回复
  • 丫丫

    丫丫拜读!学习!问好!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