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动的诗歌

2016-09-25 15:26 作者:焦村农合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流动的诗歌

卫伟

2016年9月24日。周六。灵宝市豫灵镇底董村。贠家大院。

之前曾听说过此处,也看到过有关它的文章。那时候就想,或许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自己也会带着些许盼望和好奇,走进这个古老而有着神秘色彩的老宅。

但当今天,真的踏上行程,和作家协会主席李亚民老师以及部分骨干会员奔赴目的地,将心里那个时隐时现或浓或淡的愿望,一步一步变为现实,说实话,还真是有一点恍惚的感觉。

冒着秋日微,我们一路前行。边走边问。按照指引,车子准确到达大院儿所在的村子。事先得知消息接应我们的,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一个豪爽,质朴,热情的中年汉子。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起走进了想象中的贠家大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谜底,在脚步踏入院子的那一刻,缓缓地,揭开朦胧的面纱。

典型的四合院。这个曾在无数人的印象里,文字里,镜头里,或华丽或冷寂,或厚重或廖远,或空阔或惊叹,或回想或追忆等等展开丰富想象翅膀的生动鲜活的千姿百态里,此时,此刻,正与我们毫无悬念,毫无阻隔地面对面。

目光所及之处,与一屋一物,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阶一楼,一壁一檐,一窗一梁,一心一意地,无声地对视,无言地交流。心里一点一点,如山涧的一汪清泉,汩汩地,跳跃着,泛出一波一波的水来。

一块一块青石铺的地板,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平整洁净。一个个长长的石条做的台阶,依然完整如初,纹理毕现。

看来现今居住在此的主人,虽然看起来生活较为简朴,但勤劳而闲适。全然不见当下快节奏生活带来的急迫和浮躁。似乎与这个古老的建筑相得益彰。

这户人家,几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年长的老人起初坐在里屋的沙发上,见我们进来,似乎习以为常。只是在我们将走时,拄着拐杖的他站在过道的厅堂里看着我们,不言不语。老伴儿在屋外低头收拾着东西,也不答话。一个孙媳妇模样的年轻女子,在偏房的厨房里自顾自地忙碌着,我们来或者走,似乎都与她无关。

不禁觉得,我们和他们之间,似乎----

隔着久远的年代。

也许是他们,也许是我们,好像在这一个相同的时刻,刹那间穿越了时光,相遇在这一处。

其实,对他们而言,也许是慕名而来的人见得多了,所以不足为奇了,寒暄因而已变得烦扰。

其实,对我们而言,也许是前来探访的对象,是带着历史尘烟,静默而立的古老建筑,是那一段段定格的岁月和凝固的时光,与此无关的人和事,倒变得可有可无。

总之,他们忙他们的,我们看我们的,彼此相安,互不叨扰。

段书记告诉我们说,房子要是长时间没人居住的话,反而更容易倒塌。这或许就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与呼应吧!环境与人的相互依存关系,还就真的如此奇妙。

如此说来,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而言,在这里居住的人们,对于这座珍贵的古建筑院落,也算是有着积极重要的贡献呢!

从这个院子里出来,我们跟着段书记到了隔壁的一个院子里。相比之下,门明显窄小了很多。我们结伴序列而入。据说这里是原主人的后花园。如今,当年的繁花似锦,香飘满园,也只能靠想象了。现存相邻两面的房屋,一处稍好点儿的住着一户人家,另一处已经废弃。窗户上的木格子,有些已经不完全掉落,悬在那里,有随时落地的可能。屋檐和梁上的雕刻清晰可辨。听到我们说话,一个声音从屋里传来:“这个房子几百年了。我在这里已经住了60年了!”

我们循声而去,看到古色古香的木格子窗户里,一个老婆婆正坐在床上跟我们说话。远看,约摸八九十岁的样子,听声音,身体还蛮硬朗。礼貌地打过招呼,我们穿过院子,继续前行。

过一圆形的拱门,进入下一个院子。说是书房。房子因年久失修,部分已经倒塌。回望,看到圆形拱门上,门楣处是四个砖雕的古体大字:“与物为”。笔画雄浑,圆润,端庄,大气。忍不住逗留与此,久久凝视这四个大字,不免感慨。

“与物为春”出自《庄子•德充符》篇。庄子说:“与人为善,与物为春。”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是充满生机的季节。古人认为:对人对物,都要对对方和善,给对方以春天般的温暖。事实上是道家与世无争的一种表现,也是君子在了解万物运转之道后,对什么都可以坦然面对的表现。体现了庄子人与环境相和谐的思想。

那么,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出生于书香世家,学养深厚,为官清廉的清朝太原名宦贠佩兰,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三帝的他,当年在建这座宅子时,把这四个字篆刻在后花园的门楣上,其深刻的用意不必多言。我想,无论是对公,他创办“晋泉书院”,主持重新修撰《太原县志》;还是于私,他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其良好的家传祖训和厚德品行,都给后世子孙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并以此传承千秋,延绵万代。

再往前,院子里此门与另一个大门中间的空地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生机勃勃的狼尾巴草。使得古院落更显得落寞和苍凉。段书记独自一人,用双手拨开面前一株株高过人头的狼尾巴草,用双脚趟出一条路来。“过来吧。我已经把大门给你们打开了。”一回头,看到段书记朝我们喊的方向,两扇大门,像是张开的双臂,以“有朋自远方来”的姿态,迎向我们。顿时,一股暖流漫过心底。

我们沿着这条新辟的小路,穿行在高大的狼尾巴草丛里,往大门而去。

老宅的幽深,随着脚步的移动,渐次强烈。只觉得眼前这个大门,一下子打开了时光隧道,神奇地连通着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这个,原来才是正门。我们刚刚,是从后门而入,穿行至此。

大门外,门口两侧是一对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狮子。雌雄两只狮子形态各异,活灵活现。而在门的正对面处,还有一堵高大的青砖砌成的照壁。两旁是两个高耸的水泥电线杆。看起来与整个院落的建筑风格极不协调。

段书记解释说,的确,这原来不是电线杆,而是后来我们为了防止文物丢失,几经辗转,特意栽上去的。虽然不科学,但当时我们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不过现在好了,自从2012年这里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维护就由文物专家们负责了。及时抢救和保护这些著名的清代古宅,也就有了经济和技术保障。我们暗自为此庆幸。

我们顺着段书记手指的方向望去,并凑近一看,果然,电线杆下面的石头底座,是一对石雕。线条立体,丰满。正面是一卷书帛,上面缠绕着的飘带,似在风中舞动,美不胜收。当然除此外在美之外,更是书香之家的标志,有着“耕读传家”的深刻寓意。

四合院建筑,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象征。"四"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通常是三进院甚至是四进院或者五进院。而贠家大院,是清代典型的四进院。四合院从建筑风格和使用功能上看,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连通。四合院布局严谨,建筑雅致,精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和谐与圆融的建筑思想,以及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井然有序的管理模式。而设计独特,造型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的大量使用,则使四合院除了实用价值以外,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站在门口,从正门处再次向院子里眺望,目光穿过悠长的院子,越过院子里重重大门层层阻隔的上空,遥想当年的繁华与喧闹,荣耀与排场,似乎开始变得深邃起来。脚下踩着的,是历经数百年的尘土,以及后世人们前来拜访时留下的重叠或是交错的脚印,顿觉双脚之下,行走之间,也分明带有历史的分量和厚度。随即,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青色的砖瓦,素净,庄重,古朴,精巧而雅致,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风韵十足。镂空的木格子门窗,雕梁画栋,温暖中透着玲珑,闪烁着含蓄,尽显儒雅之态。不同花纹的装饰,有着不同的寓意,文化意味悠远深长。这些融合多种中国元素的建筑理念,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渗透,具体体现和集中反映。

这是当时社会状态的生动表情。有清正廉洁的人生信条,有高风亮节的大家风范,有四季平安的美好祝愿,有官家的气派与威严,有等级和秩序的遵守与标签,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这个宏大主题最形象和细微的呈现与表达。

那种讲究,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对美的极致追求,是凝固的历史,无声的诉说,默默的坚守。

贠家大院,在我眼里,在我心里。是一副副静止的画面,也是一首首流动的诗歌。

卫伟。2016年9月24日。于百合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7095/

流动的诗歌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