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家训

2016-08-13 10:27 作者:随心所欲  | 2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家 训

作者:李庆林

在我的记忆里,无论是父母对我们的言传、家族长辈的教诲、课堂上老师的教导、还是生活环境的熏陶,烙印在我脑海里最深的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它影响和规范着我的人生旅程。

父亲兄弟姊妹共五人,四男一女,父亲在男孩中排行老大。也许是因为家风家训的缘故,也许是因为山东是儒家思想代表孔子的故乡,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农村老家的人受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父亲虽没上过学,却不失儒家风范,崇尚礼节,义字当先,富有同情心,以诚待人,以道持家,这些都成为我们兄妹做事做人的规范,成为我们人生旅程的航向标。

在我们小的时候,就从爷爷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把儒家思想的理念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了我们。

爷爷和奶奶与我们居住在同一个山村,朦朦胧胧的记忆里,爷爷是一个沧桑而又慈祥的老人,蓄着胡子,言语不多,也从不发脾气。爷爷身体很结实,虽然年龄大了,也舍不得闲着,有时也参加林业生产,以减轻父亲的生活压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山村不大,最初也就百十户人家,我家离爷爷奶奶家很近,我经常去爷爷奶奶家,也许是当时没有可去之处,也许是为了到爷爷奶奶家吃点好的。

爷爷奶奶把好吃的给了我,还不忘说明一下这些好吃的来历。“这些都是你妈妈送来的,他们舍不得吃,我怎么就能舍得吃呀!留给我大孙子吃,我心里一样感到很高兴。”

再就是嘱咐我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做懂事的孩子,尊重孝敬父母。“你爸爸妈妈每天上班起早贪黑不容易,还供养你们读书,你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长大了才会有出息。要给你爸爸妈妈壮脸,给咱们李氏家族争光,别像你父亲和你的几个叔叔似的,也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的确如此,在那个年代,连年的自然灾害,粮食欠收,个人生存都是个问题,哪有条件和机会读书呀!那时到东北闯关东的人大都是从山东、河南、安徽等地逃荒过来的。

爷爷的言语中也蕴含着对我父亲给予肯定的用意,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唠叨着一些话。“你爸爸虽然没有文化,脾气不好,但是懂得孝敬老人,知道照顾兄弟姐妹们,他是从心里为我们和你的几个叔叔着想。”“把我们从山东老家接过来,就是想让我们来这里享点福,让你的叔叔们脱离农业地,你爸爸读书不多,还是懂大道理的,心眼也不坏。”

当时林业招收工人,父亲就把我的二叔、三叔从农村接过来,安排到父亲所在的林场上班,只有四叔在农村守着老宅。当时林业工人也挺辛苦,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天林子里闷热,蚊虫叮咬,天大齐腰深,滴水成冰。

二叔、三叔在这里呆的时间不长就离开这里另寻出路去了,但对我父亲为他们着想的亲情还是铭记在心,每每在聊家常时溢于言表。

记得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叔叔或农村老家同族血缘比较近的亲戚也是经常来我家,走的时候,我父亲都给他们出路费,并尽量让他们多带一些林区特产,回到老家自用或变卖换点钱,以贴补家用,老家的人自然是对父亲很感激

我从爷爷对父亲的评价中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有善心、懂感恩、识大体、尽孝道的人。父亲就是一个普通的林业工人,却以他仅有的能力,尽可能地把他的兄弟姐妹从困境中拉出来,足见父亲的手足情和责任感。

在我小学毕业时,农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爷爷奶奶眷恋着故土,回山东农村老家去了。但爷爷奶奶一直念念不忘在这里时我父母对他们的好,回到老家也是经常和族人提起在林区生活的那段经历,农村老家同族的人也对爸爸妈妈孝敬老人的行为和举动都很赞同。

父亲的脾气不好,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也欠妥,但是对我们的关却是无私和伟大的。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粮食就实行定量供应,主要是玉米面、大碴子和高粱米,白面很少,副食品更是缺乏,家里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母亲给父亲蒸了白面馒头,让父亲上山干活带午饭,可是父亲却坚持让母亲把玉米面和白面掺在一起,做成“两面掺”的馒头,和我们吃一样的,也是为了能让我们能够多吃上些掺着白面的馒头。

为了给父亲增加些营养,母亲就在早晨隔三差五地用开水给父亲冲一缸子鸡蛋茶,可是父亲却只是喝一些鸡蛋茶里的水,把鸡蛋穗留给我们喝。所以,小时候的早晨趴在被窝里,等着喝父亲留给我们的鸡蛋穗就成了我们一种解馋的节日。在睡中就能够听到母亲用筷子搅动鸡蛋碰到茶缸发出的声音,像生物钟一样准时敲醒我们,等候享用这奢侈品了。

父爱厚重如山!

这两件事情让我们兄妹几人记忆犹新,聚在一起时必提及此事,这也算是我们对父亲的一种感恩、理解和怀念的表达吧。

父亲在亲情上做的无可挑剔,在对待生活不便的外人也能伸出援助之手。

在我们山村学校有一个更夫,老家在安徽,孤身一人在这里工作,由于年龄较大,生活上也不是很方便,我父亲就经常去帮助他,隔几天就去给他劈一些烧柴、挑满一缸水。

当时,我们很不理解父亲,不赞成但也没敢反对。心里总是在想:“自己上班起早贪黑就够辛苦的了,干嘛还要去照顾别人,况且也没有亲情关系。”但是,看到父亲坚持去做,我们也不好袖手旁观,也是因为心疼父亲,渐渐地我们就承担起了给更夫劈柴挑水的活,一连坚持几年,直到此人退休回老家为止。

还有一户姓徐的同母异父三个兄弟,是从外地来到我们山村,老大成了家单过,老二、老三前来投奔哥哥,住集体宿舍。老二、老三年龄小,也不愿意参加生产劳动,整日游手好闲,打架斗殴,村里的人都不愿意理他们,可是我的父亲却时常把他们领回家里来吃饭,并开导他们要走正道。我们家也不富裕,却对不相干的人慷慨解囊,母亲和我们兄妹有相当一段时间想不通,和我父亲产生很大的分歧,甚至发生争执,但依然没能改变父亲的做法。

虽然我父亲在帮助弱者方面所做的事在别人看来是挺傻的、不值得的,我们也曾经很不理解,但父亲却在坚持做,也从来没有希望接受过他帮助的人回报他。现在每当想起此事,越来越感觉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思想境界远不如我的父亲,时常反省自己。这也许还是我对儒家思想理解的不够深、继承的还不够好吧。

生儿方知父母恩,寸草难以报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兄妹也都结婚成家了,承担起了为人父母的责任,渐渐体会到父亲的仁爱善良之心,体会到了父亲所秉承的理念,也渐渐增强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敬佩。

父亲虽然不是有才学的人,但是父亲是个重情重义、讲纲常伦理的人,他的做法周围的人不能理解,这也许就是通常所说的曲高和寡的人注定是情感孤独的人的缘故吧。

父亲的一生在情感上是孤独的,活在别人对他的不理解当中,周围的人没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情感上的孤独让父亲过早地憔悴、苍老,只有借酒浇愁,晚年小脑萎缩,在感觉不到幸福痛苦中走完了平凡的一生。

看到父亲早年艰难地扛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我曾经担心父亲的身体而心疼过;看到父亲中年时因不合群承受着情感的孤独,我曾经埋怨父亲的偏执而心痛过;看到父亲晚年因儿女都有了安稳的生活流露出的些许满足,我才为父亲能够体会和享受幸福而欣慰,内心稍稍有了一些释然。但更多的还是为父亲的一生没有快乐并幸福地生活而为他感到悲哀。他把要追求和实现的幸福标准定的太高了,以至于他始终处于竭力攀登、不能喘息歇歇的状态,全家人也都为了达到他所期望的目标而奋力前行。

父亲还是一个注重家人互帮互助、讲究公平正义的人,父亲那明辨事理、客观公正的处事原则让我一直很钦佩。

父亲经常教导我,要照顾好弟弟妹妹,别管我们当中谁有出息了,都要互相帮衬和拉扯兄弟一把。父亲的意思是只有我们兄弟姐妹都过上好日子,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了他才能放心。兄弟姐妹团结互助,把工作干好,把日子过好,就是对父母尽了最大的孝心。

天道酬勤,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寒窗苦读,我和二弟考上了大学。我毕业后回到了林场工作,二弟毕业后分到了新疆工作,三弟接了父亲的班成为林业工人,四弟技工校毕业后去新疆投奔我二弟从事个体经济去了,妹妹林校毕业后也有了安稳的工作,后来从事教育事业。

父亲这时才算松了口气,他的愿望总算实现了第一步,也有心情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在我们这个山村,父亲成为老工人当中第一个坐过飞机的人,第二个住上楼房的人。父亲去新疆住了一年,回来后把家搬到了五营镇内,这些总算消去了一些多年压在父亲心头的苦闷,得到了一些慰藉。

所有这些,都在我的脑海里回旋,一刻都不曾忘却。

也许是基因遗传缘故,也许是耳闻目染已久,我在性格方面还是很像我的父亲,好说公道话,也好担责任,虽然这种性格易于得罪人,做事方法也不圆滑,甚至遭到非议和攻击,可我却越来越坚定我的做人理念和做事原则。

我在林场(所)当工会主席时,总是尽可能地为困难职工多争取一些困难补助,最大限度地做好本职工作,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我坚持的是让那些真正困难的职工群众得到补助,方能显示公平正义,为他们解决的不只是那几十元、几百元的困难补助,更是让困难职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曾经有一位领导好心地对我说:“庆林呀,你就是破车好揽載!看得出你是真心为职工群众着想,但你这样做多累呀,也要考虑考虑值不值!”话虽直言不讳,我也体会到这话的好意,但我还是不计得失,初心不改,仍坚持尽心尽力为群众办事的原则!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改变不了自己,也没想改变,更没必要改变。自然界还要靠物种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呢,我想人类也应是如此,况且我还不属于劣质物种。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父亲的影子却经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父亲离开我们已经4年了,我时常后悔对父亲的理解太晚了,没能在父亲有生之年对父亲说声理解和宽慰的话,却常常在梦里追寻父亲的音容笑貌。我愈来愈能深刻体会什么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总是留有难以弥补的缺憾。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比海深。

父亲是一个普通的林业工人,没有能力给我们留下物质遗产,却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李庆林,男,1963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1978年在丰岭青年点锻炼,1987年—1990年在省电大脱产学习。现工作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委宣传部,文联主席。在校期间尝试文学创作,后辍笔多年,近年偶有笔耕。2014年五营区委宣传部编辑出版诗歌散文集《魂牵梦绕的那片林海》,收录了《畅游绿海松间》、《绿色的“海”》、《 雪韵松魂》、《不弯的脊梁》等一些诗歌散文。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8214/

家训的评论 (共 20 条)

  • 绝响
  • 雨袂独舞
  • 紫色的云
  • 心静如水
  • 江南风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淡了红颜
    淡了红颜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共赏!
  • 剑客
    剑客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并推荐阅读!
  • 醉雨轩

    醉雨轩欣赏,推荐阅读!

    赞(0)回复
  • 芳草思思

    芳草思思欣赏!问好文友!

    赞(0)回复
  • 周巨龙

    周巨龙选取爷爷奶奶评价的片段,选取帮助没有血缘关系的乡亲的片段,写出了一个没有多少文化却充满孝心爱心、讲究公平正义的不平凡的父亲,而父亲的言传身教乃是最好的家训,饱含深情,笔墨酣畅!好文!

    赞(0)回复
  • 宜美宜佳-郜旭

    宜美宜佳-郜旭e约社交 更诚信有佣金的社交网络 搜索e约下载

    赞(0)回复
  • 墨妍

    墨妍欣赏推荐阅读!

    赞(0)回复
  • 涛

    初心不改

    赞(0)回复
  • 雪中傲梅

    雪中傲梅拜读美文!推荐阅读!

    赞(0)回复
  •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写出了很多在东北跑盲流的人的家事,也写出了很多老一辈人的乡愁。我从山东到东北工作10余年,深有体会。东北山东人很多,基本每个村子都有几户,城里人也不少。有时候乡愁是断不了的情思,剪不断,理还乱。老人为了生计跑到东北,年轻时惦记在山东的父母,两头跑,像一根扁担挑两头,哪头都不能忽略。年老了又惦记着落叶归根。唉,好一个乡愁啊!

    赞(0)回复
  •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写出了很多在东北跑盲流的人的家事,也写出了很多老一辈人的乡愁。我从山东到东北工作10余年,深有体会。东北山东人很多,基本每个村子都有几户,城里人也不少。有时候乡愁是断不了的情思,剪不断,理还乱。老人为了生计跑到东北,年轻时惦记在山东的父母,两头跑,像一根扁担挑两头,哪头都不能忽略。年老了又惦记着落叶归根。唉,好一个乡愁啊!

    赞(0)回复
  • 桃林花卉

    桃林花卉路慢慢,乡恋恋。好文章,赞!

    赞(0)回复
  • 雪

    雪,欣赏。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