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扇在手

2016-08-12 08:25 作者:周巨龙  | 2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骄阳似火,热浪灼肤。许多人躲进空调成一统,我却经常一把蒲扇在手。空调和电扇风大风凉,但很快让你“沉静”下去,扇子却一直让你非“动”不可;空调和电扇潜伏着氟利昂电磁波,扇子只是自然风的搬运工;空调和电扇不能随我而动,扇子却可以走到哪带到哪;空调和电扇是一堆生硬的钢铁、塑料,扇子却承载着那么多的人文情感、智慧、艺术以及掌故、趣闻。

扇子历史悠久。扇子最初的叫法很多,其一是叫“翣”(shà),“羽”和“妾”联合起来表示“总是像侍妾那样立在主人两旁的羽毛扇”。扇子有说最早出现于商代,有说虞舜时就有了,谓“五明扇”,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记:“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尔雅》有“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之说,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后来,用材越来越讲究,有丝绸的、羽毛的、纸质的等等。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其中圆形又叫团扇,宋以后折扇开始流行。

扇子是身份的象征。扇子最早的功能不是纳凉,而是代表着权力和地位。见过电视剧中帝王身后宫女手执的长家伙什吗?那叫掌扇,是以孔雀翎装饰的,很长一段时间,连王公大臣也不敢擅用,那不是扇风生凉的,而是用作帝王仪仗的。最早的时候,帝王当仪仗用的扇子扇面很大,扇柄在扇子的一侧,就象一扇单扇门,单扇门在古代叫“户”,帝王出行,大扇子左右开合也像门户,“扇”字之所以从羽从户,盖出于此焉。

执团扇的,一定是小姐贵妇。团扇是用绢绸制成的,故又称为罗扇、纨扇,显得娴雅、娇柔、文静、高贵,又形如圆月,暗合中国人团圆如月、合欢吉祥之意,故又称为合欢扇。这些特质不正是雅致盎然、浪漫思的小姐贵妇趋之若骛的吗?

小姐贵妇的扇子是柔情似水,相思幽怨。那位歌女在与周邦彦“人今千里,沉书远”之际,故作轻松,“闲依露井,笑扑流萤”,不成想难掩重重心思而致用力有些过,“惹破画罗轻扇”,一个“破”字道出了怎样妩媚深婉的不舍,又怎不叫人柔肠千转?杜枚见到的是云鬓高挑玉胸微露裙袂飘飘的宫中仕女,在“银烛秋光冷画屏”的暗淡而幽冷的背景下,“轻罗小扇扑流萤”,扑住的是腐草化莹的流莹,扑起的则是孤冷与索寞中的婀娜多姿与万千风情,尽管“天街色凉如水”了,却还在“卧看牵牛织妇星”,幽怨怀春的满怀心思都着在这一“看”之中了。最幽怨的当数汉成帝妃嫔班婕妤了,因赵飞燕入宫而失宠,故作诗云:“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裁为合欢扇,团圆如明月……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

玩折扇的,不待说,非文人士大夫莫属了。折扇上有图画题字,颇可玩味,且收合自如,携带方便,出入可以藏在袖中,故有“怀袖雅物”之称。文人士大夫广结交,好互动,扇子能纳入袖中,自然最好不过了。据说,就连明成祖朱棣也非常喜欢,真可谓“轻摇慢颂帝王风,至尊怀袖有雅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文人士大夫的扇子是儒雅风流,气节风骨。折扇的舒收自如,在于有扇骨支撑转换,扇骨多为竹制,这就让文人士大夫们思绪泉涌了,扇子出,顺应时令,谓之“气”;扇骨由竹制,竹子高节挺拔,谓之“节”;扇子轻摇,风动凉生,谓之“风”,扇子有架支撑,谓之“骨”。如此,一扇在手,便“气节风骨”相伴,何等大雅,怎可不玩?不过,若要说扇子爱出“气节风骨”,星罗棋布的七尺须眉中,真还没见到几个,倒是秦淮河畔香艳柔弱的李香君,在夫妻离散、山河破碎之时,不事权奸,为候方域、为大明朝守志,血溅而成桃花扇的故事,把一个脂粉歌妓的骨气与节操玩得让天下男人脸红心跳。

如果说“气节风骨”有点虚,那么,文人士大夫在扇子上表现出的洒脱、风流、儒雅,却是实实在在的长在骨髓、见诸日常。哪怕天气渐凉,文人士大夫们也仍然喜欢手持折扇拜亲会友,手腕只一转,折扇便完全舒展开来,再一转,折扇又忽地严丝合缝,倏忽之间,尽显利落与潇洒。文人必得琴棋书画,而一方小小的扇面,尺寸之间,却可以尽情泼墨,占得四雅之二,岂可放过?于是,扇面书画风行开来,山水、荷花、菊花、梅花、竹影、仕女、罗汉、童趣等五花八门的绘画以及疾厉、徐缓、飞动、顿挫的书法,纷纷借开合的扇面展现出来,既可沉浸把玩,又可传世收藏,既可抒情达意,又可儒雅尽显。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把明代第五个皇帝朱瞻基画的折扇,一面是柳阴赏花图,一面是松下读书图,听听名字,似乎就能腋下生凉、心中畅爽。

有时,一些文人士大夫的的悲悯情怀也藉扇尽显。储如,王羲之为老妇人在扇上题字抬高身价,谢安抹下脸面为老乡推销5万把葵扇,苏轼为两位街坊画扇以资代断案,以及文人们创作出来的济公那把行善除恶、匡扶正义的神奇的破芭蕉扇……

轻摇羽毛扇的,显然是谋士军师了。最经典的当数诸葛亮,诸葛亮一出场,除了八卦袍,必不可少的一个符号就是手中那柄羽扇了。周瑜也被苏轼描述为“羽扇纶巾”,但周瑜的羽扇见没见到,我们似乎并不关心,要是诸葛亮忘记带羽扇,观众的一场内战恐怕必不会少。

谋士军师的扇子是无尽智慧,万千韬韬。每临大事,诸葛亮羽扇在胸前轻摇,好似唤醒胸中雄兵百万,决胜千里便成定局。诸葛亮的羽扇究竟是什么羽什么柄,考证太多,也无意义。但我宁愿相信那是一把平常的鹅毛扇,不仅能拉近诸葛亮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而且诸葛亮出山时,老岳父黄承彦宰鹅饯行,就手用鹅毛制作了鹅毛扇,似乎合情合理。更重要的是,鹅最机警最忠诚,一有风吹草动便警觉护卫,这一点作为黄承彦的临行嘱咐,自然符合逻辑。后来,诸葛亮真的是一生谨慎,机警善谋,夙夜在公,鞠躬尽瘁。

拿蒲扇、麦秸扇的,自然是平头百姓了。其用材普通,制作简单,价格低廉,得之不费难,失之不足惜。

平头百姓的扇子是自由快活,实惠实用。吊在腰间,插在后背,田间劳作可带,树下纳凉必备,出太阳遮阳,下小挡雨,扫灰尘垫屁股,挠痒痒打蚊子,稚子在长辈摇动的清风下酣甜入梦,爷爷拿来敲打淘气的孙子孙女,奶奶用作扇风烧炕引煤炉,可以是“蒲扇轻摇暑,蕉衫短受风”的随意闲适,可以是“辛劳无计数,左右掌风云”的狂放不羁,不拘礼,不囿形,兴之所致,物随我用。

哎呀,键盘敲打出这么多扇子的事,自己却忘了扇扇,出汗了。就手拿起放在旁边椅子上的那把蒲扇,折扇太秀气,蒲扇最管用,几番吐纳,周身清爽。老土?且慢,农民朱之文穿着一件老土的军大衣以“大衣哥”的姿态登上了央视春晚,村妇徐桂花戴着一顶老土的大草帽以“草帽姐”的风范走上了星光大道……越是老土的,越是时尚的,哥告诉你一个秘密,你若于长安街身着短蕉衫大裤衩,轻拂一把老蒲扇,绝对“刷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8027/

一扇在手的评论 (共 2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