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苏州著名书法家潘振元专》作者:毕清静

2016-07-27 16:45 作者:清心几度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苏州著名书法家潘振元专访

作者:毕清静

有时候,从一幅画就能看到一部历史,比如富山居图,走过春秋迭宕,画染历历沧桑,山水合璧如何以笔锋酝酿,唯是故事、还在纸上回荡。

有时候,以一卷书法就能把人心牵近,虽说书道无尽长,但当墨走纸上,一笔一画流淌,

慢勾勒出千古汉字的模样,字虽识得、谁懂文字衷肠。

一、历史多变迁 汉字是一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记得我们初次去台湾时,在高雄机场,当机场出入境的安检员得知我们一行人是来自大陆,他们便非常客气的说,你们的箱子不必过安检,直接通过就可以。”潘老师以一口地道的苏州话向我们回忆起早些年去台湾时遇到的那些的往事。“台湾人十分客气,待我们特别好,那时候我们的行李箱不仅免检,并且我们的箱子他们也没让打开。”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回想起来,潘老师都会感到十分暖心。

潘振元潘老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鹤园书画院副院长、平江书画副院长、吴门雅集副主席,他曾多次到台湾进行两岸书法交流。因为刚开始大陆与台湾还没有完全开放,当时去台湾还要绕道到香港中转。

潘老师第一次去台湾是受邀请参加台湾的中秋宴会。中秋宴会在台北的体育馆内举行,有趣的是在宴会上,书法家们列成一排像写春联一样挥毫书法,其他的在用美声唱歌,唱的是唐诗。潘老师在后续时间里走访了几位台湾书法家,都是三四十岁的,那时候台湾已经出现了不少现代书法,包括人体书法,比如在一个山坳里,几个人或一群人躺在里面,搭成一首诗。这种西方美术在很早之前就已经传入台湾,然而在大陆,要到九十年代才开始流行开来。

潘老师再次去台湾的时候,参观了一位书法教授的家。教授的家面积非常宽阔,家中陈列出了许多传统的书法作品。那些作品十分珍贵,有各个时期的,其中最多的是民国时期所作。潘老师说走在那位教授的家里,就像是走在一个小型的书法展。后来潘老师路过香港的时候,受到香港书法家的接待。那位香港书法家把汉代的、唐代的、宋代的书法一件一件地拿出来与他一同欣赏。有一点与台湾不同的是,在香港,这些藏品被拿出来的时候都是一定要戴手套拿的;而在台湾,这些书法藏品是吃饭的时候就能随随便便拿出来,这足以可以看出保存在台湾的书法藏品数量之多。

如同名画富春山居图,它们有的是在百年前流传到台湾,有的是在解放前随国民党一起去台湾,还有的名作流传得更远,无论现在它们身在何方,它们向世界所传达的、都是中国的文明,这就像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是中国的思想大家。血浓于水,情聚于字,笔锋可以酝酿出书法一卷,也可以长远流传。

二、纸上有游龙 吴门有风雅

潘老师接触书法是个偶然,这个偶然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文人还穿着一袭长衫的时期,不到二十岁的潘老师已经进入邮政局里参加工作。他刚到邮政局后,发现局里有很多老先生,这些老先生是解放前的中学老师,因为种种原因不得己才到邮政局工作。那些老先生的字写得非常好,下笔有神,字如行云流水,年轻的潘老师正因为受到了他们的陶熏,才开始钻研写字、画画。缘来缘去,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潘老师有缘认识了著名书法家崔护,并于1962年正式开始跟随崔护学书法。

然而令人伤感的是,在那个“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不能让人如意的年代,倾心于“琴棋书画诗酒花”的人可以说是寥寥可数,在那个无奈的社会背景下,文人无法以书法为生,所以潘老师还是要在邮政局工作。文化大革命以后,潘老师被分配到了邮政科,之后又辗转去考了管理,再后来在邮政科的办公室工作到退休。这些年来,潘老师一直都没有忘记练习书法,每天一有空就铺开笔墨纸砚,挥毫泼墨。

在2004年,潘老师退休后加入了苏州文联成立的一个书法学习班——吴门雅集。

潘老师在吴门雅集担任副主席的职务,继续进行书法文化传播。潘老师的想法是把成员组织起来,保证成员进入组织后能有所学、有所得。组织刚成立的时候有三十多位成员。每次吴门雅集聚会,成员里的每个人都要对于书法进行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潘老师听那些德艺高的老先生们的讲话后,受益匪浅。与他们进行书法作品看法的沟通,也是一种对于审美的沟通。潘老师说搞艺术的要的就是眼力提高,换句话说就是审美提高,审美水平不上去,眼力也就难以提高。

苏州的书法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是全国书法发展的重要城市。前年,苏州桃花坞进行整治,整治规划中需引入书法,于是桃花坞建立了一个书法馆。在书法馆成立过程中,潘老师被邀请担任专家组组长,负责文字把关、修改设计等工作,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还要赶上进度,加班到十一二点成为了家常便饭。2014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苏州书法馆成立。书法馆的成功开馆离不开潘老师洒下的汗水,离不开潘老师以继日付出的精力,更离不开潘老师那颗执着于书法的精神。

三、人生须臾间 千秋书卷下

“人生福分是留下些文字。”这是潘老师现在的追求。

出生在1944年的潘老师,现在已经七十有余,他以书法成名,好却不止于书法,艺术理论与研究,古典诗词创作,性灵文章书写,博古世界的探求,其中的灼灼之见,无不让人或悟艺术的真谛,或享受审美上的愉悦。

人生虽有百年,但也在须臾之间,待到头生华发之时,有什么能留予膝下?2013年,潘老师完成了自己最大的“工程”,出版《潘振元文集》,此文集耗费了他大约一年半的时光,在2013年11月正式出版。其间,潘老师和他平时写文章一样,拿着图书清样请多方师友提意见,做调整,精心修订的文集出版后好评不断。

除文集外,寒山寺和潘老师缘分不浅,潘老师今年书写了多块碑文,其中,和老朋友柯继承合作,他书写了寒山寺的《大钟大碑记》,能参与这块高3.2米的诗碑创作让潘老师深深感恩时代给予的机遇,他们俩还合著出版了《寒泓雅识-----中国名砚和苏州寒山寺藏砚》一书,对苏州的名砚与寒山寺近两百方藏砚从文史、民俗等方面的人文内涵与砚雕艺术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赏析。

近年,潘老师在书道中体悟很深的一点,就是“力”和“静”。

中国画讲字骨诗魂,就书法自身而言,也要讲字骨诗魂。字骨,不仅仅指骨架,还包括骨气、骨力。潘老师是重视字骨诗魂的书家,他觉得,书写中的自己,是最平静的。在用毛笔写字的时候,一切荣辱世事皆忘了,心中只有笔力的强弱、笔尖的流畅干涩。这每一笔,每一画,每成一字,都有一番滋味。

书法改变人生,潘老师在人生历练中也渐渐悟得中庸之道,人生就是在不断的移动中接近中点的过程,人的水平高低就体现于此。艺术追求雅俗共赏,这种艺术的中庸之道更是难以企极,但这样的求索过程却让潘老师心醉不已。

个性易得,共性难求,艺术没有国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4797/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苏州著名书法家潘振元专》作者:毕清静的评论 (共 9 条)

  • 绝响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 淡了红颜
  • 歪才(卢凤山)
  • 诗心云卿
  • 龑
     审核通过并说 个性易得,共性难求,艺术没有国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鲁振中
    鲁振中 推荐阅读并说 大气婉约。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