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故乡

2016-07-22 21:33 作者:张学政  | 14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的故乡是一片煤矿采空区,当地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家对煤矿沉陷区居民住宅的相关文件和政策,在距故乡二十几公里外的异地为沉陷区的居民修建了新居,使全矿区的居民基本都搬入了一片新建的小区式的居民区,实现了整体搬迁。

往事不堪回首,转眼间,告别养育我整整五十个秋的故乡已经十年了。现在,我依然很怀念那里,那里有我太多太多的情与······

——题记

叩开记忆的门扉,层层的往事,如袅袅升腾的云烟,缭绕于我的脑海。那些早已在脑际刻板成碟的往事,常浮现于眼前,有静默枯燥的段落,也有韵味丰盈的章节。它像一本载满生活韵律的长书,诉说似水的流年。

流年似水,往事如烟。弹指间,故乡的荣与衰,整整五十个寒暑。

五十年的风霜,斑驳了岁月,沧桑了容颜。它使我从一个上有曾祖父的孙辈,更迭为下有孙辈的长者。在那些沧桑的岁月里,曾经憧憬过美好;也有过美好的理想。曾为它们辛勤地耕耘过;也曾为它们奋力地拼搏过。在努力追逐想的征途中,有过山重水复时的迷茫与失望,也有过柳暗花明时的豁然明朗。在播撒的汗水里,收获过幸福和喜悦,也有过失意和感伤。跌宕的人生旅途,有时心碎,有时沉醉。鞠一捧如烟的往事,感慨岁月的更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的故乡,历经五十年兴与衰的历程。五十年前云集那一片土地上的人们,今已全部退潮。那段辉煌的历史,已经载入史册。故乡那片土地,结束了时代赋予它的那段使命,它将接过另一个接力棒,履行新的历程。

我的故乡没有可歌可颂的山与水,也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它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与我同龄。它是矿区几家直属单位为了保证生产和方便职工的工作与生活,在附近的那片尚未苏醒的荒地上建起的一片居民区。自从建成这片家属住宅,那片沉睡的土地才被唤醒,它才有一缕缭绕升腾的炊烟。这缕炊烟,在那片土地的上空整整缭绕了五十个春秋。今天,它已像流沙一样,被岁月的长风搬迁。

我的故乡是由几十栋简易住房所组建成的。它坐落在一座煤城的边缘,它位于这个三十二平方公里矿区东北角的一隅,它毗邻于郊区,它的占地面积约有一平方公里左右,它的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它的人口约四千左右,这就是我的故乡。

故乡的居民大多是大跃进时期来自关内的年轻人,他们都是为新中国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而来。这些胸怀抱负的有志青年,不怕困难,不畏艰苦,一心献身于新中国的工业建设。这群人,携家来到这里,满怀热情地投身于工作。他们在工作条件选择上没有任何苛求,每人都毫不犹豫地奔向体力消耗最强、工作条件最艰苦的生产一线工作。

我敬佩他们那无怨无悔献身于煤炭事业的情操!他们每一个人的工作精神都是值得学习的!今天,我们应以他们的品格为榜样,传承他们的工作精神,让他们的光辉形象,在筑梦人的身上再放光芒!

那时没有推广普通话,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说话的口音很复杂,彼此交流和沟通都很困难,聊起天来南腔北调,哪儿的方言都有。大家抄着各自的家乡话在一起沟通交谈,相互间听得都很费力,常有听不懂的语言,时常让对方产生疑惑、误解和尴尬,也常常闹出笑话来。如果你是一个对这里的人或事很感兴趣的人,在这个小小的地方,一定能知晓或学会许多地道的方言,也能了解很多地方的民俗。

我家是距此五十华里之遥的乡下迁居来的,在这里可以说是“地产”了。父亲1951年来到这座矿山参加工作,1956年11月将家迁至这里,我家从此成了这里的住户。

我家从乡下搬来时,我刚好半岁,还没有记忆,在我脑海里没有出生地老家的丝毫印象,对那里是陌生的。从我记事起,家就是这个人员杂乱、山不青、水不秀、居住条件非常简陋的地方。它是我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时期,直至两鬓霜白、满目沧桑的天命之年从未离开过的地方。

一个天命,五十年的寒暑更迭,几经风,几经沧桑。在这之间,有我快乐童年少年, 有我人生最灿烂的年华——激情澎湃的青春时代,有我人生最干练年华的中年时期。

五十年的精力,五十年的热血,五十年的情,五十年的爱,像是一簇簇激情的火焰,依然燃烧在故乡的土地上!

故乡的东北边是一座百余米高的山丘。起初,光秃秃的山上没有任何树木,阵阵的山风,摇曳着一片荒芜。荒凉无迹的山坡上,零散着几窥坟茔在招摇着人们的视线。坟茔被周围的蒿草半掩,看着有些迷离。这样的迷离给人增添了几分恐惧,甚至有些毛骨悚然,也让人不敢直面而视。它们把山丘显得更加荒寂和凄迷,也显得毫无生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的林业部门为了响应国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号召,用了几年的时间,将这座荒山种满一尺来高的松树苗。把它们的根植于这片贫瘠的土地,让它们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接受阳光雨露;让它们在这困厄的地方成长;让它们在这艰难的困境茁壮,让它们履行林业人所赋予的使命。漫山幼小的树苗虽然还很纤弱、很稚嫩。然,它们却让人看到了一抹葱茏。这抹葱茏使荒山减少了几分荒凉,使山丘呈现了一片生机。树苗一年年成长,一年比一年茁壮。小树渐渐地葱郁着这座秃山,秃山也渐渐地被小树葱茏。它们越来越高傲,越来越藐视荒芜。它们的根已深深地扎在了这里,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壮大自己的身躯,驱赶所有的荒蛮,使这里呈现一片盎然的景象。

当初那些幼小的树苗,现在已是大树参天,已是茂密的森林一片,它们将原来的禿山完全覆盖,那里已不再荒凉。

这座低矮的山丘,虽然没有美丽可言,也与景色秀丽无关,但我小时候没少在山上玩耍。因为故乡没有公园,也没有其它能让小伙伴们好去的地方。玩儿伴们只能把秃山作为玩耍的去处,山上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我们贪婪玩耍的足迹。到了天,尤其是暑假期间,小伙伴们每天都上山捉蝈蝈、捕蝴蝶、逮蚂蚱、套蜻蜓等等。大家每天都玩儿得开心,每天都玩到尽兴。荒芜的秃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它也收藏了我们童年的快乐!

山脚下是一条县级公路。公路沿着山脚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蜿蜒延伸,通向遥远的远方······

公路边坐落着一所学校,它是与故乡同时建起的。两栋宽敞明亮的校舍赫然醒目,可以说是地标建筑。当时,这两栋校舍是周围几平方公里内质量最好、设计最漂亮的建筑。它为故乡的孩子、以及周边附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领导们为该校组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这支任职在这里的教育力量,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受教育者。他们秉承教书育人、教育为本的理念,热衷于教育事业,甘愿为教育献身,把自己丰富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受教育者。让他们像小树那样,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都要接受阳光雨露的哺育,让自己茁壮成长,成为一棵栋梁之材。

故乡的学校,每年都接收大量前来入学的儿童。学校从与孩子们牵手那一刻起,就勉励他们好好学习,争做一名有理想的好少年。它使孩子们懂得了人生、懂得了理想、懂得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文化的宗旨,个个发奋读书,刻苦学习,极力吮吸知识营养。为自己的理想人生绘制一幅宏伟的蓝图;为自己勾勒一幅壮美的人生旅途的画卷。

故乡的学校每年都为祖国、为社会培育出一批优秀的少年,它是故乡的骄傲,故乡人也以它为豪!

故乡的西侧有一条小河,一条只有雨季和春天融化成桃花水时河床才有水的小河。确切地说,它是一条泄洪的河道。上游的洪水都是通过这里向下游排泄的。每当一场暴雨过后,那些裹挟着泥沙杂物的洪水,嘶鸣着、咆哮着,气势壮观如万马奔腾,呈势不可挡之势,朝着下游奔腾而泻。它们争先恐后地汇入江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融入到奔向大海的主流。当千军万马过后,小河基本恢复平静,只是有些不愿追赶大部队的散兵在后面漫不经心地、散散漫漫地游逛几日后渐渐退去。

小河虽然不大,但是间隔不算太宽的两岸与河床的水平落差很深,河床两侧的河堤很陡,它隔断了故乡通往外面的方便之路。虽然它不是一道天堑,但是,它却给故乡的人们上下班和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绕过它,要走很远的路。驻地的生产单位为了方便职工和人们出行,在小河上架起一座横跨两岸的木桥。木桥架好后,故乡与外面的一条便路通了。它方便了人们的行走,缩短了职工上下班和往来行人的路程与时间。木桥是驻地生产单位为故乡的人民所谋的一项最大的福祉!

故乡的木桥,是一座具有灵性的桥。它像是一个履行使命的使者,无论风霜雨雪,它都耐心地坚守在那里,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它满怀热情地迎送着每一位归来和出行的人,并默默地向大家祝福,祝福大家出入平安 !

我亲爱的故乡,虽然你的影子已被时光风化成零碎的瓦砾,被时光的浪潮推平。但我爱恋你的情怀依旧,我非常怀念你!我怀念你那对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儿女们无私关爱的情操,怀念你的大度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我感恩你五十年的养育、关爱和包容!

每当我驾车路过故乡遗址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将车速降得很慢很慢。用亲昵的目光观望着它的每一个角落,仿佛是要看出什么奇迹。有时干脆把车停下,下车去拥抱她、亲吻她,亲切地抚摸着她那再也无法回到从前那容颜的面颊!

当我站在那块曾让我饱经岁月沧桑的土地上,一种久别回乡的那种心理感觉油然而生。也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情感涌入心头。这些感觉,基于五十年的情感与爱恋,也有对五十年沧桑人生的感慨。它是内心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我的心常常被这种激动所澎湃,它也常常激荡着我对那里思念的情怀!

故乡已没有了昔时的喧嚣,没有了往日的炊烟缭绕,没有了往昔那辉煌的灯火,没有了为生活而奔波的人流。而今,那里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在见证着它的曾经。曾经的喧哗今已缄默;曾经的繁荣今已沉寂。它沉寂得让人心生感叹,沉寂得让人感到凄寒和荒凉!昔日的生机早已不再,只有那一堆堆的瓦砾、还有那些让人熟悉而又感到亲切的残垣断壁在默默地诉说着那里曾经的往事。

亲爱的故乡,常在梦中回到你的怀抱。你那早已不复的影子,常浮现于脑海,仿佛你还在,依然在为归宿的亲人遮风挡雨、暖心御寒······

2016年7月10日完稿——张学政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3569/

我的故乡的评论 (共 14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