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安康老城印象之东关篇

2016-07-19 23:56 作者:清风细雨  | 2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陈俊东 图∕文)有人说,对一座城市的印象,不是让人看到了多少美丽的高楼大厦,而是看她能否在你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生活体验的悠久记忆。否则,建筑再高大,也是苍白的。对此,我深有同感。

不久前,有朋自他乡来,对我说,在外面辛辛苦苦飘泊久了,心里总感觉莫名的累和一种说不出来的厌倦。一直以来,很想拥有这样一种清逸生活: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或者是不太繁华的巷子里,看着游人穿梭在大街小巷,要么坐在路边的小摊子上尝着美食,或是泡上一杯富硒香茶,味道不错,闻得挺香,在林荫下,悠闲的细细品味,让喉咙也滋润舒畅下。然后靠在藤椅上,闭着眼睛,摇着一把大蒲扇,让缕缕凉风驱走酷热。当然,还可以让人给修修脚、掏掏耳朵什么的,放松疲惫的身子,好好犒赏一下自己,那是何等的惬意啊!然后,随手打开收音机听着小曲儿,或是一折子地方戏什么的……

我毫不犹豫地对他说,如果想追求这种生活,希望他能来安康,因为这里不仅是“中国十大宜居中小城市”,还是“中国最佳生态养生养老城市”之一呢!可在这里投资经营,更可享受一种宜居养老的休闲。特别是在老城区,这种生活会时不时的在某个旧的巷子里头,或是老宅院的墙砖缝里,会很轻易找到许多时光的痕迹。

说实在话,老城虽然是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亦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物流中心,尽管我们每天在此上下班,却总是与她擦肩而过,从未像今天这样,认真地去一睹芳容并走进她的心田。

沧海桑田,天荒地老。更迭的岁月给秦巴腹地的安康留下“老城”“新城”这两个特定名称。近年来,小城一江两岸的高楼大厦如笋,让人激动和自豪;与此同时,掩映在一条老旧巷道里的人生百态,以及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令人感慨颇多。老城也正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逐渐成为汉江南岸一座城市无法抹去的记忆。

一大早,挎上相机,吃过早点——蒸面和稀饭,开始在这座古老神秘而又充满动感活力的老城,顾盼着、寻觅着历史的足迹,寻觅着情感的切入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沿着一家家熟悉的百年老店铺、清真古寺、苍老墙头、幽深街巷、老宅院子……在极力搜寻昔日的繁华印记中,思绪不由得随着镜头走进历史的时空。

春风潮湿,秋风苍凉,风冷冽,唯独这仲的晨风,轻柔温暖,吹在身上,舒服爽快,让人欢喜。游走于老城的街巷,曾经的情景只能极力用回忆弥补。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里留有我们太多的足迹,留有我们无数的身影,留有我们难以忘怀的情感,让每个“老安康人”魂牵萦、朝思暮想、以解乡愁的地方。

1921年,南马道中段,马梦明的爷爷自河南来到安康,为了一家人生计,开办了手工清真糕点作坊——“瑞兰村”。虽历经95年风雨,但店铺一直秉承着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所以生意始终红火。祖孙四代人接力传承传统工艺,一如既往地为客户提供精益求精的产品,遇到销售旺季,儿子、儿媳与四名工人还难免手忙脚乱呢。正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不过,我倒是以为,老字号家庭式经营作坊的坚守与融入大市场的进步应该共举,如此才契合特色糕点更上一层楼的内涵,存留安康记忆,让更多的消费者对“瑞兰村”品牌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站在焕然一新,市政配套设施齐全,街景规划统一,集民俗、小吃、商业、旅游为一体的民族特色街区东西大街上,鳞次栉比、富丽堂皇的仿古式楼房占据了我的心田。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当年的格局来。新、老城区连接处的对比,如同一位老人和一个少年,一个饱经沧桑,一个青春焕发。如今,一栋栋崭新的楼房使新、老城区融为一体,新旧房舍的鲜明对比,早已淹没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中了。道路宽敞笔直,街树茂密浓郁,气氛清雅、轻松、爽朗、明快。街道两边,特色小吃摊点,饭店酒家,香气袅袅,整个大街充溢着繁华温馨和谐的气息。

老城国土面积3.1平方公里,辖区有“三纵两横”主次街道9条,背街小巷42条,9个社区,102个单位,8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1.2万人(98%是回族)。有建于元、明、清时期清真古寺6座,是安康市回族群众的最大聚居区,全省城市伊斯兰教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

始建于明朝神宗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的清真北寺,静静地坐落在南正街,历史上曾多次修建。特别是1983年7月31日,在那场特大洪水中被夷为平地,后按原貌重建了大殿、南北厅房、照壁墙、“邦克楼”、女礼拜殿和两处商务楼等,使该寺得以重现昔日古色古香、古朴恢宏的古寺风格。

四百年来,该寺曾搬请过著名的阿訇在该寺任教,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本地的阿訇,为安康伊斯俩目教门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被授予“陕西省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2013年被授予“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等称号。

寺内精美文物和古迹众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寺旁那棵赫赫有名,被当地人称为“救命树”的臭椿树。因1983年安康发生特大洪水,东堤被冲毁,洪水进城后,有31人爬上此树得救。它树龄高达228年,树高38米,其中主干高10米,树冠直径21米,胸围达352厘米,要三个青壮年才能合抱。

来到篦子巷27号,信步走进古老的城内清真寺。该寺始建于元代,乃陕南最古老的清真寺,也是全国100所清真名寺之一。在寺内,惊喜地看到一位老师正在给“暑假经学班”授课,内容有礼拜念词等内容,20余名年龄不一的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讲。据介绍,利用假期举办这样的培训班,不仅让孩子们学习了古兰经相关知识,更让他(她)们懂得知书达理,从小培养国爱教的情操,同时又免得他们淘气乱跑给家长添乱。

通过两处寺管会负责人的悉心讲解,不仅给我们揭开了清真古寺的神秘面纱,而且让我们读懂了他们“两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工作主题,始终把坚守爱国爱教作为立寺之本,围绕和谐共建、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把清真寺建设成为引导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重要平台,以及宗教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满意的和谐家园。

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保留住几座像样的老宅子,那就算不上是座老城,更无法让人直观地见识到她的沧桑。走进悠长的小北街,在中段林荫斑驳处,清清静静地赫然而立着一座青砖灰瓦的两层老宅院,门楣匾额上书金黄隶字:顾氏民居。大门石条砌面,朱漆铜环,门口对联耐人回味,似乎在向看客讲述老宅和主人昔日繁华的前世今生。“前庭民国初年建共和伊始,后院满清同治存王朝未结。”据顾氏民居的族人们说,他们是明末三大思想家之一顾炎武的一支后裔。

顾炎武远在江南,他的后裔是怎么来到安康,并建造了如此气势恢宏的深宅大院呢?具体详情期待着你来细探究竟。目前,顾氏民居为安康地区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最具江南特色的古民居。2004年5月,被汉滨区政府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省、市电视台、中国民居摄制组、陕西省建工学院、西安美院、省、市博物馆等均来此拍摄、绘图,并提出保护意见。2010年,中央电视台选中该院,拍摄了安康美食八大件在全国播出,反响较大。

目前,顾家后人已将其开发为餐馆茶楼,以添补维修保护之资。传承民族文化、守护精神家园,民居以其典型的江南徽派建筑风格,独特的老宅风韵文化氛围和特有安康传统的精美菜肴,先后接待过美国、英国、挪威和北京等外地慕名前来的客人,并获高度好评,已成为安康旅游、餐饮的一道风景和一张名片,为安康的文化、民居保护、城市品牌作了积极的推广和宣传。

水西门外,是滚滚东逝的汉江,遥想昔日汉水,曾是中国西部最繁忙的黄金水运之一。虽然现如今,当年的繁华似锦、梦里水乡早也成为遗失的记忆,但从江上偶尔传来的汽笛声和阵阵清脆的汉调二黄唱腔,仿佛又把人们带回遥远的过去

放眼对面的北岸,昔日整个城区最为开阔的江岸,早已矗立起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江南老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如此,水西门和码头、水灾、商贾、苦难都是分不开的,昔日,水西门下既有摩肩接踵的热闹,又有贩运商旅发达的得意,也有洪水破城的天灾,生离死别的悲苦。而今,一江两岸,1983年的那场洪灾过后,当年重建的旧堤和近年刚刚竣工的新堤交相辉映,如长龙般横卧江畔,保境安民。

夏日色中,水西门码头和江对岸的亲水广场,是市民纳凉嬉戏的好去处,几乎成为小城安康人气最旺、最美的地方之一。汉江边,传来阵阵浣衣女子们清爽的笑声;码头上,闻鸡起舞、晨练、散步的人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夜幕降临,天空繁星点点,江上璀璨光影与水中倒影交相呼应,绚丽夺目地映衬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夜色的静谧……让人情不自禁地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惊叹,从而流连忘返。

走在一处幽深的巷子里,偶遇几位游客,随口聊起对于老城的印象?耳畔传来“还不错”“蛮有韵味”“很安逸”“真是个适合休闲宜居养老的好地方”……

安康老城,蕴涵着历史的哲理,在时光穿梭中重新塑造了雄伟形象,在风雨飘零中谱写着更迭变迁诗章。老城啊,在继往开来、勇往直前的发展中,展示出你无穷的魅力吧!老城,这么美丽的地方,我能不喜欢你吗?我怎不会深深地爱上你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3029/

安康老城印象之东关篇的评论 (共 2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