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经典歌曲被“阉割变调”意味着什么

2016-07-19 09:25 作者:古古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经典歌曲被“阉割变调”意味着什么

赖 建 青

十五年前,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我观看和聆听了中央电视台播出“歌声飘过三十年”和 “歌声飘过六十年”等专题音乐节目之后,针对有些经典歌曲被更改歌词和任意改变旋律等现象,撰写了一篇《是谁‘阉割’了经典歌曲》的文章,并放在了网上。可在后来的十多年间,经典歌曲被“阉割变调”之风日盛,而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电视台为其大开绿灯,广为播放推波助澜,简直到了登峰造极肆无忌惮的地步,让许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难辨真伪,把被“阉割变调”后的歌当成了经典歌曲,对经典歌曲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其中最具“阉割变调”经典歌曲的歌手当数“玖月奇迹”组合和歌手阿宝,他们在媒体上非常夸张地扭曲变调,把经典歌曲优美流畅的旋律庸俗地拉长压短乃至唱怪音怪腔,肆意地“阉割变调”,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疯狂地步。

经典歌曲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优美的旋律,还有与之相得益彰的歌词(歌词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历史佐证),两者的结合犹如星月交辉,不可或缺,一旦更改,便不再是完美的整体;旋律节奏也是曲调与歌词内容的协调融洽,任意改变也就不成其人们所喜的经典歌曲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

那些歌手为什么要热衷于把经典歌曲“阉割变调”呢?

经典歌曲“阉割变调”现象,滋生在当今浮躁的快餐文化潮流中。急于求成的歌手没有找到可以让他(她)们一唱成名的好歌曲,急功近利的思想令他(她)们产生了焦虑的心态,就以“走冷门”“耍怪招”的方法,妄图利用经典歌曲在人们心中美好深刻的印象,用“扭曲变调”的拙劣让人们“耳目一新”,“以怪邀宠”、“以拙取巧”,以得到他(她)们期待轰动效应,使自己一唱成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经典歌曲“阉割变调”现象的产生,还缘自于当代音乐创作的方向。创作一首能够成为经典的歌曲不但取决于词曲作家的音乐水平、艺术天份以及创作灵感,还需要艺术创作的动力和奉献精神。在市场经济快节奏的潮流中,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和“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等理念被很多人所接受,“快餐文化”迅速兴起,流行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有着巨大的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许多音乐创作人员为追求数量和效益,转向流行歌曲的创作,导致好歌曲尤其是能够成为经典的好歌曲少之又少,以致使那些急于求成的歌手走向对经典歌曲进行“阉割变调”的歧路。

从事音乐创作的词曲作家与演唱的歌手不同。

一名歌手,只要唱上一首好歌就能出名,而且仅凭这一首成名曲就能红个数十年甚至红一辈子。如胡松华、刘秉义等人,就是唱一首《赞歌》或《我为祖国献石油》,年年唱月月唱(五六十年来很少听到他们唱其他的歌),却也能活得很滋润。而词曲作家就不同,创作一首歌只能收一次费,即使卖了个好价钱也远远比不上歌手天天唱年年唱,如同车轮转滚球似的收钱。

极端的“脑体倒挂”分配不公体制,使歌手与词曲作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如有“词坛泰斗”之誉的台湾词作家庄奴老先生,他一生创作的歌词高达五千首,而其收入甚至还比不上一名当红歌手。

“脑体倒挂”的分配不公必然导致严重地挫伤艺术家们创作积极性。

“一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创作一首歌或一首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创作一件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更是不容易。据说有一位年轻画家向老师求教,说自己一天就能画好一幅画,可不知道为什么卖了几年也没有卖出一幅去。老师听了意味深长地告诉他说,如果你用几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那你不用一天就能卖出去,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无论是音乐创作文学创作还是美术等文艺创作都一样,要创作一件(幅)好的作品都要象铸剑一样经过千锤百炼,有的甚至要耗费几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铸出经得起推敲的“好剑”。

而歌手练好一首歌所耗费的心血和时间会少得多。

经典歌曲“阉割变调”现象,是音乐界和广大爱好者甚至是全社会对音乐欣赏审美整体下降的表现。掌握着展播影视平台权力的包括央视在内的媒体没有把握好文艺节目正确的导向,致使近十多年来大量质量粗糙、品位庸俗以及格调低下的文艺节目打着“创新”“出新”的旗号,涌进包括央视春晚和各大媒体视频,严重误导群众的审美情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

经典歌曲“阉割变调”现象的产生,也是歌手对词曲作家极不尊重的表现。一个歌手的成名,都有一首好歌作为支撑,也就是说歌手之所以能够成名,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其成名曲的词曲作家。可在现实中,词曲作家都是在默默“为他人作嫁衣裳”, 他们的作品还经常会遭遇“阉割变调”的侵害,也很少有歌手会感恩于他们。如台湾著名女歌星邓丽君,她的成名曲代表作《甜蜜蜜》和《小城故事》都是台湾词作家庄奴先生所撰,还有《无情荒地有情天》和《海鸥飞处》以及许多后来非常出名的唱片作词都是他专门给邓丽君写的。可据前几年92岁高龄的庄奴先生在媒体采访时说,同在台湾近在咫尺的邓丽君从未去看望过自己,只能自谑称是与她无缘见面。

经典歌曲“阉割变调”现象的产生,是迎合“唯金钱观”迎合低俗趣味的表现,也是对知识产权侵害的具体体现,甚至涉嫌构成触犯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章“著作权”中第一节第十条之第四款明确规定:“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歌手如果没有经过词曲作家的授权同意,对经典歌曲“阉割变调”的行为就已涉嫌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而构成违法犯罪。

有人把社会比喻是个大染缸,如果没有较强的“免疫力”与抵抗力,置身其中就很容易沾染上各种各样不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而文艺界尤其是演艺圈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歌手阿宝35岁才进入歌坛进入演艺圈,他原是一个纯朴的本色歌手,上天给了他一付好嗓子,如果能坚持好好唱歌,应该会象一些老一辈歌唱家他们那样在中国歌坛在群众心目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可阿宝对于艺术界庸俗低下格调的侵蚀似乎毫无免疫力,进入演艺圈不久很快就沾染了迎合“唯金钱观”迎合低俗趣味的坏习气。一首高亢明快充溢着正能量的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以及很多经典歌曲被他唱得变腔怪调俗不可耐;还有“玖月奇迹”组合,他(她)们是年轻的歌手,有较好的音乐天份,可“一成名”急功近利的焦虑让他(她)们走上了“走冷门”“耍怪招”的歧路,肆意“阉割”和扭曲经典歌曲,因此成为当今歌坛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的小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人民群众需要的是原汁原味的经典歌曲,而不是不伦不类扭曲变调的“阉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2811/

经典歌曲被“阉割变调”意味着什么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