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越中三日》系列之十七:书屋“三味”

2016-07-17 06:38 作者:我是小民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十七、书屋“三味”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原话,因为熟悉,我能一字不错的背下来。

此前一直以为“不上半里”纵不遥远总也有些距离的,步行的话须走上一段时间方可到达,来到实地方知不上半里竟是那么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周家老台门对过隔河相望的是寿家台门,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院内。小河很窄,也就四五米宽,河上一道石桥。

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的家,寿镜吾在当时是绍兴城内极有名望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学问渊博,因厌恶功名,考中秀才后再不参加科举,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鲁迅先生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说他“极方正,质朴,博学”。

从台门斗一直来到第三进,往东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东厢房分南北两部分,北边的厢房就是三味书屋了。三味书屋内的座位是按照鲁迅读书时的原貌布置的,当中一块匾,匾下一幅画,画上一棵松树,松树下伏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对着房门是一张八仙桌,八仙桌后面一张堂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鲁迅先生书桌的位置在书屋的东北角上,因为有指示牌,很容易就找到的。书桌是一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桌面右边刻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有一回因故上学迟到受到老师严厉批评,鲁迅拿刀在桌上刻下这个“早”字自我警醒,从此再没有迟到过一次。

“三余斋”是寿镜吾先生的书房,房内额枋上悬挂着隶书“三余斋”牌匾一块。不知是错觉还是灵感突至,怎么看“三”字的最下边一笔,都像极了鲁迅先生的浓黑的“一”字须,不知鲁迅先生蓄一字须是否正是在这里获得的灵感。寿镜吾先生为自己的书房命名“三余斋”应取三国董遇“为学当以三余,者岁之余,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之意,勉励自己和学生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

三味书屋本来的名字是叫三余书屋的,至于因何改成了三味书屋,“三味”究为何意则至今并无定论。寿镜吾先生的儿子给出的解释是“三味”语出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之句,并在三味书屋两旁屋柱的抱对上找到佐证“至乐无声唯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寿镜吾先生的孙子则给出了另一个解释,而且说是祖父当年的解释“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还有另外的解释,说“三味”即“三昧”,佛教语言,指的是诵读、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即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二为“正受”,即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三为“等持”,即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得其三昧”即比喻领悟到了学问的精确与深刻。也有说法是“三”非数目一二三之三,乃是一再、再而三、以至无穷之意,“三味”就是要人读书多咀嚼、多寻思、多吟味、多体会。

“三味”究为何意,这里并不是在撰写学术论文,非要得出个结果来。但出于职业的习惯总希望给自己一个确答,熟思之后窃以为前两种说法尽管版本不同应该都是寿镜吾先生的本意,当为寿先生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给出的不一样的解读;第三种解读多少有些穿凿附会,因为寿先生毕竟不是佛教徒;第四种看似更有道理,但有点过分解读,只能算是见仁见智,未必是寿先生的意思。

三味书屋后边也有一个园,园子很小,长不过两丈、宽仅丈余,堪称袖珍,园内除了几株树再无别的,委实单调无趣。但就这么个袖珍小园却是鲁迅在此读书时跟小伙伴共同嬉戏玩耍的乐园,折蜡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玩的不亦乐乎,忘乎所以。

郭沫若曾经来三味书屋一游,来到后园,看到墙角腊梅,不想童心大发,诗兴也大发,当即秀了一把诗才:我亦甘为孺子牛,横眉敢对千夫怒。三味书屋尚依然,拈花欲上腊梅树。

诗押仄声韵,挺顺口……今天天气……哈哈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52541/

《越中三日》系列之十七:书屋“三味”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