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家乡古今

2016-06-13 15:47 作者:岭中人  | 3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当地人习惯把家乡叫做崔家长岭。两百年前,人们在这里聚族而居,有三十多户人家,顺大堤南面一字摆开,高低错落于柳荫之中。在当时的洪湖淤积区,这已算是大村落了。

村子偎依在大堤的怀里,这大堤是护茭垸大堤的北段。护茭垸是几个村落的先民们肩挑背扛积年累月建筑而成,方圆几十里。堤高约五米左右,主要是防御当地的小洪水的侵袭。沿堤两侧,小荷塘星罗棋布。日来临,造物主在明镜似的塘里画满了碧绿的荷叶,所有的荷擎着盖争高直举,互不相让,互相摩挲。清晨,粉荷垂露,晶莹的露珠圆溜溜的,一阵清风拂过,珍珠在碧玉盘里轻盈地溜来滚去 。一不留神,珍珠滚进塘里,咚的一声清响,在荷叶间回荡。最引人注目的是万绿丛中数点红与白了。含笑绽放的荷花,风姿绰约,风情万种。红色的花骨朵,丰满饱和,红晕如似幻,低眉含羞,给人以生活中最美妙的联想,是大家闺秀的风范 ;不远处的白花骨朵,沉静、素朴、清纯,是小家碧玉的典型,给人以亲密无间之感。有一种荷叶,见无出头之日,索性匍匐水面,随波荡漾,供青蛙在上面凝眸,让荷叶间漏下的阳光在上面闪烁 ,或 月欣赏蛙鸣咕咕,鱼儿的唼喋。

荷塘中间镶嵌着一条较宽的路,向南伸进村子里,沿北爬上大堤。堤上下绿草如茵,缀着星星点点的细碎野花,毫不起眼,但也为大堤染上了一层诗意。我幼时,夏夜酷热难耐,大人们抱着床单,夹着芭蕉扇,带着三儿四女的去堤上乘凉。母亲把床单抖开,往斜坡上一铺,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横七竖八地躺在上面。母亲便大声说:“好生睡,就一头,多睡几个人!"堤上到处是人声,芭蕉扇噼啪声。有人亮开嗓子唤风:“唔——喔——”夏夜里人们有唤风的习俗,这也许是从远古时代传来的吧?唤风多为嗓门粗亮的男人,唤得极悠扬,唤得我们的细喉咙也痒痒的,也跟着“唔——喔——”地唤,稚声嫩气的,声音短而促,逗得旁边的人哈哈大笑。唤风不成,见一只萤火虫一闪一闪地飞来,我们便光了脚丫抢着去捉它。不知谁手疾眼快,一下抓住了它,捏在指缝间,好奇地看着幽幽的光一明一灭。玩腻了,听见有人在讲古话,我们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听。故事多为民间故事,挺神秘的,我们往往信以为真。

天下露水了。母亲说,露久了会生病的,就催我们起身回家。我们一百个不情愿地爬起来,揉着惺忪睡眼,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母亲的步子走。我们是多么想在青草堤上,枕着荷香,听着阵阵蛙鼓,直睡到天亮啊!

站在大堤上,堤如弓,而村子如弦,爬上堤的路如箭。张弓搭箭,向北射一箭之地,便卧着一条古老的上十八运河。村、堤、河,便为这条路一线穿古今了。(如今,河变稻田,堤夷为平地,村子面目全非,唯有这条弯弯曲曲的路似曾相识)河与路连接处的西边,是一架高大的青砖窑。据说,这是十八运河上三架窑之一。清末民初,窑火旺盛,运砖的船只舳舻相连,似炭的窑黑子,古铜色脸膛的挑夫,在木船上码砖时清脆的撞击声,映着波光粼粼的河水,衬着蓝天、原野,是那么的古朴、和谐、悠远。

十八垸河九曲十八弯。开凿时,河道官欺软怕硬,或受大户人家的贿赂,便绕开有权有势人的田而弯掉了一般人家的地。民间传说,监利大地上,河流某段有早饭弯、晚饭弯奇怪的称呼。意思是吃过早饭,用过晚饭后,河官让河道在续开凿处拐了弯。不言而喻,河官是受了田主的贿,受贿的时间只是吃饭的一会儿工夫。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只有用诙谐的名称来名河弯处,寄托讽刺的味道。家乡这条河,弯弯曲曲,其中也许有故事,只是年代久远,早已堙没于时间的烟波之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河流上游连长江大堤,下游称下十八垸河通洪湖。村子里多数人家造有较大的木船,用桐油油得杏红杏红。村民们的贸易活动主要靠船来完成,闲月里,常下洪湖沿江上溯去岳阳做买卖。这地方多水灾,倒江堤是常事。江水来时,人们便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哭着喊着上船去湖南逃荒,一家人的命运寄托在这只船上,是死是活全听天由命。在大灾难面前,木船是人们的救命船;平日无事便停泊在村后堤边小沟里,任小在船上跳跃叽喳,飞上旋下。

这条河里最热闹、最富有诗意的莫过于每年的端午节了。正常年景,人们吃过粽子和煮鸡蛋,喝了雄黄酒后,孔武有力的年轻人把龙船上芦苇编的人字形盖具掀掉,一声“一、二、三”,起船抬向小沟中。划出沟,划到大窑处,邻村相约好的两只龙船刚好如约赶来。大家互相施过礼,寒过暄,道过客气后,便由岸上发令手红旗一挥,三条轻巧的龙舟劈波斩浪地向前冲去。堤上坡下挤满了人,争着看船头的那三个旗手的神气,蓬蓬的鼓声荡漾着人们的心旌。这三个旗手是他们村子的形象大使。他们头缠红巾,腰抹红带,映着白家机布背心和黑短裤,黑里透红的肌肉绽放着诱人的青气息。他们挥舞着红旗,如一道红色的闪电,指挥着划手的节奏,姿势是那样的舒展、潇洒。那英姿飒爽的样子撩得两岸跑着观看的少女们含情脉脉。小孩子也边剥着鸡蛋边看哪只船划得快,不小心,剥出的白且细嫩的鸡蛋滚落河中却连头也懒得顾。

龙船竞渡的终点是大木桥。这时大木桥的栏杆上已伏满了人,纷纷把身子探了出去。桥下水面上横牵着一条红线,静静的恭候胜利者。一会儿,无论谁家的船先撞上红线,岸边即刻燃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人们一片欢声笑语。天真的小孩纷纷把粽子扔到龙船上,算是犒劳龙舟健儿了。健儿们舍舟登岸,在桥边豆腐店里小憩,那三个年轻的旗手上岸时,穿过人群时,羞红了偷眼暗相形的少女们的脸。 那百年前的蓬蓬鼓声,常常在我梦中敲响,悠扬着古时家乡的淳朴韵味,回荡着醉人的古风。那河、那人、那诗意,唉。抚今追昔,感慨系之,作联一副:雨烟笼端阳哪有人家包粽子;蓝草浮绿水不知何处划龙舟。

曲终人散,仍有人倚着栏杆,目送着龙舟淡成一个黑点,看着脉脉的河水,遥想着下一次的龙舟竞渡。

这是一幅让人留恋的乡村端午风俗画,木桥,便是这画卷中的神来之笔。大堤出村不远略北折,即与垸河相拥好,形成要津。地方上人募集资金,购上好佳木,请良工巧匠,建了一座十几米长四米宽的木桥。栏杆上镶嵌着雕龙秀凤的栏板,桥两头也雕刻着四只栩栩如生的龙头,纳南北清风秀气,扶正祛邪,保一方平安。南来北往的行人,垸河上过往船夫,老远便能望见那红色的栏杆,叹道:“多美的红桥啊!”

附近村落一万姓人家,擅打豆腐,见这里无人居住,遂在桥南堤旁购了一块地,搭了几间茅草棚,做起豆腐生意来。夜半,赶路人行到这里,见灯火如豆,夫妻倆人在叽里呱啦,锅碗瓢盆在叮当,就轻声问:“东家,有豆腐浆喝没有?”“有有,进来歇口气吧!”“打搅您,来三盅。”热乎乎、甜津津的豆汁咕咕下肚,抹抹嘴,咂咂舌,道谢告辞。十月天寒,茅店烟暖,鸡声喔喔,月挂西天,板桥上白霜如银,上面早已染上了杂乱的脚印。

夏夜,垸河水涨,月明之夜,长桥卧波,满河流动着银色的月光,撩逗着淡淡的乳白色的一抹薄雾 ,漂浮着夜行船上咿呀咿呀的桨声

这长桥在我的记忆中,似乎只见过一次,那时已破烂不堪,歪斜倚侧,桥板乌黑粗糙,麻麻点点,已是风烛残年。不久,填何为田,木桥肢解拔根,灰飞烟灭。美丽的红桥,贺龙率领红军队伍扬鞭跃马走过的桥,从此,随着百年相依的清波,永远地走进了记忆。

河路连接处的东边约二十余米处,有一条穿过旱地的引水沟,长约百余米。大集体时,小队里在这里安装了一台双人蹬踏的大水车,车水灌溉堤外的一片水田。这原始的水车非常有趣。在水车码头处竖两根粗大的木桩,顶部横一粗大的圆木,下部离地尺余也安一粗圆木,中间套辘轳,再把水车桶子上长串的取水刨子套在辘轳上,塞木栓卡牢。辘轳两边傍木桩处各装直径七十公分左右的木板齿轮一个,车水时,两人同时爬上横木,挂住身子,双脚蹬在木齿轮上,说声踏吧,于是两双脚原地踏轮地蹬起来,水车刨子咿呀咕咕地哼起来,押着湿漉漉的韵,十分悦耳动听。母亲曾打一个谜语我猜:一群鹅,赶下河,喝清水,上陡坡。我说是水车。现在想来,这个民间谜语形象生动。队里车水的人多为中老年人,一车就是一天。车着车着,荒年歌也就随着水车里的水流了出来。监利民歌生长于湖荒草地,调多低回婉转忧伤,有极强的感染力,最能传达人民在这块湖荒草地上的喜怒哀乐。车水虽不太累,但很枯燥,看腻了身边的花花草草,就唱起了原生态的《正月子飘》:正月子飘是新春,我送情哥嘛外外子哟,去当兵嘛奴的干哥。十个当兵九个苦,哪个嘛当兵啦外外之哟有下落哟嘛奴的干哥······》调子凄苦,声音在原野上回荡,很多人听了,常想起几十年前战死在洪湖根据地里的亲人们。

这双人水车在七十年代初随着抽水机的到来迅速退出历史舞台,如今连单人水车也难觅只影了。人喜欢现代化的生活,但在精神上却怀恋那古朴的原始风景。双人水车上的农夫,车水一天,腰酸背痛脚发麻,但他们面对绿油油的禾苗,扯开嗓子唱歌时那悠扬的声音在原野上回荡,那快乐的情景让人感觉进入了伏羲氏时代,原始得让人回味。

垸河北面是一个湖,东西长约三公里宽约一公里,水深一米余。湖里长满了芦苇。这湖在几百年前也许为梅李俩姓所有,故名梅李湖。初春水暖,枯 败的芦苇里的新芽从水中冒出来。到了夏天,湖中挤满了密密麻麻的碧绿的芦苇,新叶嫩绿,剑指长空,傲气昂然如初生的牛犊不怕虎;而经风雨傲酷暑的绿中泛白的芦苇叶,抛物线似的低垂着,含情脉脉若有所思。芦苇大多高约四米余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起风时,满湖泛着碧浪。站在里面,遮天蔽日,几米开外不见踪影。过去闹匪患和东洋鬼子入侵时,村民们托着儿女拼命地淌过垸河,爬进苇丛里逃命。土匪和鬼子到了河边,不敢下去,怕中埋伏,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说来可惜,一年夏天,鬼子来了,哨兵封锁了大堤。村子里一强汉,在鬼子快进村时,邻里劝他快逃,他居然佯不睬,慢吞吞地走上堤。鬼子大喝:“站住!"他不理,仍然爬堤,嗖的一声,枪响了,强汉栽倒在堤下,汩汩地流了一滩血。

芦苇叶在端午前已长得又长又青了村民们纷纷下湖采苇叶几百片,湿漉漉地上岸,夹在腋下吱吱地响。将釆来的苇叶放在锅中煮沸,闷上一夜,揭开锅盖,一股浓浓的苇叶香扑面而来。于是,家家开始包粽子,准备迎接端午节了。

深秋时节,芦苇放穗了,一绺一绺的苇穗如白色的羊角辫,又似东晋清谈人士怀中的拂尘在湖面上潇洒地拂着;远处看,又似朵朵白云在流动。到了初,苇穗抽成缕缕白絮,淡淡的,借着轻风在湖面上荡荡悠悠,和白云比轻盈,落得村子里到处都是。湖水渐渐向湖心退去,于是,村中穷困的人就下湖砍苇秆,用独轮车运回家,编成帘子,建草棚时用作隔墙;或屋上换了新草盖,再用苇秆帘子覆在上面,免得鸡飞上去啄乱或用爪刨乱,同时也防大风吹我屋上三重茅。村子里一些无立锥之地的人家,靠给人佣耕,生存维艰。他们家的房子用自制的土砖建成,低而矮,一家七八口人就挤在里面;又在屋旁栽几根柱子,横上几根檩子,铺上椽片,再铺上稻草;三方用苇秆编成墙壁,涂满稀泥,这就是厨房了。所以,深秋时节,湖中各个角落常飘出欢声笑语。就地取材,建一个小茅舍,虽然简陋,但毕竟有了一个家,临时遮风挡雨的家。

解放以后,梅李湖改造成立一季中稻田,为朱河、汴河两镇几个村瓜分。少年时,我常常牵了水牛去湖边放牛。夏天的黄昏,凉风习习,夕阳的余晖洒满了湖面,抹红了一望无际的稻田。我坐在绿草岸边,呼吸着泥土的清香,想起了救家乡于苦难中的芦苇,想起了上十八垸河水诱人的涟漪,欸乃的桨声,寻找河边红军队伍的足迹,更追忆父祖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艰辛岁月。家乡的黑土清波,春花秋月,乡音乡情已融入我的血液,是我的精神家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依着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过四时八节,其间还点缀一些信巫敬神、舞龙玩采莲船等活动,在热闹的民俗活动中释放凄风苦雨中的愁绪,放松一年四季紧张的肌肉,绽放灿烂的笑容,洒下满村开心的笑声

先从家乡的过年说起吧。

进入腊月,便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小的时候,我们说到快过年了便激动不已。现在想起来,四十年前的年味,实在是寒酸。俗语说,大人望种田,小孩望过年。腊月是吉月,母亲常说,腊时腊月要讲禁忌,不要说不吉利的话,不要打架骂人等。腊月里做新衣,家家接裁缝上门做衣服。我家穷,往往几年才接裁缝师傅做一次新衣服。每一次的新衣做得大得多,预计是我们三年后仍能穿。那时我跟祖父母外出做客,常借别人的新衣穿,那感觉总是怪怪的。当新衣服做好后,我想:再不用借别人的了。到了腊月半,家家开始泡糯米打糍粑。每户都要打十几个糍粑,一个糍粑约需米十斤左右。每一个糍粑的捶打十分累人,不是干力气活的人对付不了这差事。见别人家打糍粑了,母亲便泡百多斤糯米,泡上一天一夜,变松软了,再用筲箕端到塘中清淘,然后上甑,用白膜覆口,灶中烧劈材猛火,紅彤彤的。锅中开水滚沸,甑中米香四溢,蒸汽满屋,预示可扯甑了。父亲双手把甑从锅中扯起来,弯着腰快步端到堂屋里。青石碓臼已抹净,里面青黑,斑驳点点,厚重古朴,历经了百多年的风雨。母亲铲几瓢糯米到碓中,父亲便侧身持抓子捶起来。父亲捶一下,母亲把绽开的糯米饭扒向凹处。反复捶扒,约十分钟后,糍粑已捶打得晶亮,不时黏在抓子上,母亲把糍粑翻一个身,抹掉抓子上的饭,再抹一点水,又捶几下,就可以吃欠子了。有邻居来串门,大声说:"张婶,打发财糍粑了!"母亲说:“凑个热闹,打几个娃娃们吃,免得欠。来,吃欠子!”邻居客气,母亲故意做相说:“你这个人,怕我的娃们以后吃你的?”就揪了一把,粘了糖插了筷,塞给邻居吃。母亲随即扯起打熟了的糍粑,摊在门板的米糠上,因为糍粑干后才不会粘在门板上。一个糍粑打下来,父亲总要喘着气歇一会儿。这时,你在村子里走走,隔不了几家,打糍粑的啪啪声不绝於耳。我想:为什么叫糍粑?粑者,啪啪声也,故名。

过了几天,糍粑硬翅了,父亲把它切成小片,拿几片竖在灶中烘烤。灶火把糍粑烤得鼓鼓的,熟了,母亲掰掉尖角,鼓处中空,就用勺子舀了红糖塞在里面,递给我们吃,而她呢,从来只吃不放糖的糍粑的。

腊月二十四,别的地方是过小年,我们这里却说这天是老鼠嫁丫头,是不兴庆贺的。到了二十五六,队里派人车水挖藕。塘干了,雨纷飞,男人们打着赤脚去挖藕。藕是过年时的主打食品,必须多挖,家家都会挖上一担泥藕,横几支在水里泡着,让孩子们蹲在岸边用稻草檫洗,大人用挑子挑回家。这天的晚饭,雪白的藕片带着荷香端上了桌,人们津津有味地嚼着,看着门外的雪花出神。

到了二十七,人们唱起了过年的歌谣:二十七,扫屋脊;二十八,赶鸡杀;二十九,到了手,三十初一喝甜酒。这甜酒,就是家家都会做的糯米酒,一般给孩子们喝,大人们喝一点“过河”的白酒。日子艰难,村民过年,更多的是享受祖先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年味,享受着孩子们在饥饿岁月里长大的喜悦,享受自己遥远的梦中一点模糊希望······

除夕到了!

村子里家家户户简单地吃过早饭,便隆重地忙年饭。虽然穷,但年饭菜依然是十碗,取十全十美之意。菜的大致内容是阴米泡渣丸子,三鲜汤,黄花鸡肉,辣鸡块拌胡萝卜,煎鱼,划鱼,蒸鱼,藕汤两盘,青菜一盘。吃青菜寓意是清吉太平、清清白白,是一家人对来年的祈福。青菜采之于园中,鸡是家养的,鱼乃队里干塘时所分,至于肉,是凭大队里发的两斤肉票而买来的。这两斤肉就是整个春节的荤菜了,母亲精打细算地切着,肉尽量往后留,以待家中不速之客。吃年饭一般在下午三点左右。吃年饭前,父亲要敬家神祖宗牌位。先点燃九根香,三根敬家神,插香钵里;三根敬天神,插屋檐下;最后三根祭灶神。毕,在家神牌位前烧黄表一刀,口中念念有词,不外祈求神灵保佑之类。父亲跪在蒲团上,态度极为虔诚,双目凝视着黄表中的吱吱火舌,希望神灵有求必应,有设么事阴中化解。我和妹妹在一旁嬉闹,父亲必大声呵斥。火舌吞噬了父亲指尖的黄表,他轻轻一抬手,让余火及灰烬在堂屋里飘荡时,已趴在地上,连叩了三个响头,爬起来,难得一笑地说:“吃年饭吧!”我就哐当一声关上了门。吃年饭要放鞭炮,但没钱,这道程序也就省了。所以那时村子里的年饭,大多吃得悄无声息的,只有零星几点的小鞭的寂寞绽放。

年饭吃完了,我们洗澡毕,换上久已盼望的新衣,去村中玩,有锦衣昼行的童趣。天黑了,父亲在堂屋西墙边码了小火塘,搬来已晾干的树兜和树枝,来烤火守岁。夜幕已临,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火塘里的火烧得毕毕剥剥地响,不时火星飞溅,如流星雨。火烤得人温暖舒适,是最美的享受,就是金銮宝殿上的皇帝也不过如此。我喊母亲来烤火,她从旁边的厨房里出来,笑眯眯地说:“我还要点锅灯敬司命菩萨呢!"我说:“为什么要敬司命菩萨?”母亲弯下腰,伸出冻得通红的手在火上晃了晃,说:“腊月三十这天夜晚,司命菩萨要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的情况,因此,家家都要收清灶门,点锅灯,点香烛三根请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保护着家人平安。”说完搓搓手又去忙活去了。一会儿,我去厨房,见大锅中,一个破碗底里,浅浅的清油中浮着一根棉捻子,碗口边挂着一团幽幽的光,一闪一闪的,和着缕缕香烛味,迷蒙中有一种神秘感。我想,灶神是蹲在这儿还是上天去了呢?我有点心慌了,赶紧去坐在母亲身边。

我问母亲,除夕守岁要守多久?她说,头起(古时候,若干年前)时 ,三兄四弟树大不分家,一大家子围火塘而坐到天明。我说那好无聊的。母亲说:“热闹着呢!讲古话,打谜语,唱莲花落;讲祖上的故事;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前传后教,一代传一代。”我好奇地说:“妈,你打几个谜语我们猜?”“好,你听着:两姊妹,隔道堤,你不到我里,我不到你里。”‘这个简单,是眼睛。”“我说一个难点的:脚踏黄板桥,手扳岳阳楼,有事望天上,无事咬石头。”我说:“以什么为破?(提示范围)”“石头”我装出能猜出的神气,摇头晃脑,抓耳挠腮,不时瞟瞟母亲,希望她还能提示一下,可母亲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抿着嘴微笑。母亲说:“还装行吧?”我呵呵笑。“不怪你,这东西前几年还有,自打有了机器就没有了,是舂米的碓。”我故作生气地说:“这个不算,再来一个。”“好,仔细听:生在芦州府,长在芦洲县,抽浆萝卜在江边,存在的骨头在江底”“什么为破?”“虫子,家里年年养。”“喔,茧子!”母亲笑了。猜了很多迷,兴未尽,又央求她讲故事。母亲抓了一把细干柴塞进树蔸下,火舌唰的一下升起来了,映得土砖屋通红。两个妹妹在火塘里扒着玉米粒,爆的一声,几粒玉米爆成了白花,喜得她两争抢了起来。母亲笑了,接着讲了《张公百忍得金人》,三个老庚》《狗子耕田》《乌鸦返哺》等。母亲只上了两年学,却很会讲民间故事,顺口说的俗语更是俯拾即是。我从小懂得的一些道理,都是母亲平日不经意间就事论事讲给我听的。

临睡时 ,母亲嘱咐我们,明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说从前有一家人,正月初一起来洗脸,老大说话不清,洗和死不分,偏又好说话,倒了水,大声喊:“都出来死!”做母亲的听了,不便训斥随即把这盆水倒了,大声说:“都不死了。”巧妙化解了尴尬。母亲的意思是初一不能说“死”这个字。即使家徒四壁,过了年,不久就要度春荒了,但她一心向前看,相信一家人会逢凶化吉,好日子一定会到来;相信她和父亲凭着两双手拼死苦做,会把我们养大的。写到这里,我又想起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句,眼眶不知不觉地润湿了。

新年凌晨,家家早起。先敬了家神再敬天神,放鞭炮,再去给本房长辈们拜年。旧时给长辈们拜年是要跪在地上拜的,解放以后,礼节从简,改为打躬作揖,送祝福语。近来人们拜年,君子动口不动手了。

拜完了年,大伙就提着鞭炮成群结队地去坟地给祖先们拜年。老人们指点坟墓,逐一介绍。想想若干年前,坟墓中人也是如此指点,如今,荒冢累累,阴阳两隔,一个在里头,一个在外头,让人感叹天地一逆旅,万物为过客而唏嘘不已。

如天气晴好,村子里便敲响了欢乐的锣鼓,舞着色彩斑斓的蛟龙,挨家挨户送恭贺。高昂着的红红的龙头钻进了屋,向家神行礼毕,回首从大门口横着的龙身下梭出来,跟着玩珠人哐当哐当的响声转,转到宽阔处,舞龙收水,站着、半跪着、挪到长凳上玩,玩到兴奋处,大伙儿喔喔地喊起来,伴着暴风骤雨般的鼓点,龙在空中翻江倒海,天昏地暗,眨眼时,似有腾空而去之势 。这时,有力不济者 ,旁边一人倏地一下子钻了进去,把那喘着粗气的人换下来,换得韵律流畅,让观者叫好。村子里的人全涌了出来,把龙围得水泄不通 ,大人在欢笑,小孩在钻来挤去,玩得不亦乐乎。锣鼓声喧天,鞭炮声震地,整个村子浮在新年的欢乐气氛中。新年祥和,让人无限的留恋。

初二是女婿给丈母娘家拜年日,外孙未成亲以前,女婿是要携妻带子女来拜年的。这一天,女婿是本房人家的公客,依次到各家去过早。过早曰吃碟子,菜肴全是卤菜,蛋、鸡肉、海带、藕之类。边喝酒边谈古说今,最后来一碗豆皮子。这样吃过几家,中饭也就不必吃了。过了初四,人们说年跑了,历来都这么说。上溯到远古,先人们大概是把年作为动物来看待的。它究竟是凶是吉,不得而知。

村民信巫,这种请神活动已流传上千年,是乡村古老的神文化。村民有了病患,先信巫后信医,当然也有不信巫的。

信巫度神扶乩是乡村新年时的重头戏。每到正月初五之后,各村子先后想起了锣鼓,曰请神鼓,请神保佑村民平安,风调雨顺等,持续十天半月者有之,男女老少挤在神堂里踮脚伸颈地看。神虽然来无影去无踪,但村民无不敬畏,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当代以来,信巫之风渐 淡,虽每年新春仍有敬神活动,但已少了若干年前的虔诚,渐渐地融入了娱乐的意识。有神明附体的马脚(扶乩手),也从大流,你说玩玩,就向神请示,夜里,烧几刀黄表,神人对话,曰可。报告批了,于是就开始玩起来。

敬完了神,就吃元宵节的团子。团子又大又圆,在甑中蒸得玉润,非常好吃,这是荆南地区风味小吃。转眼土地菩萨夫妇的生日,乡人一起凑份子,祭祀他们,祈求五谷丰登,毕,一起吃饭喝酒快乐。三月三,妇女们挎着小篮,去陌上花间,田垄上剐地米菜。这种草茎细长,小圆叶,作浅灰色。回家洗净,和鸡蛋煮。掰开煮熟的鸡蛋壳,蛋白略变色,散发出一种幽香。母亲说,三月三吃了这种蛋,这一年头不疼。我们吃了,似乎头该疼的时候还是疼。到了五月五,龙船又响鼓,家家门前挂一大把艾蒿叶,曰避邪。七月十五,中元节,又曰鬼节。人们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期限是十四日。传说鬼得到钱后便去打节货,到了十五,阴间商铺关门歇业,停止经营,纸钱烧迟了,影响鬼过节日。八月十五吃月饼,普天同庆。但在监利地区的千村万落,太阳快落水时,人们络绎奔赴长江故道边上车镇的护国山真武祖师庙朝拜。民间传说,真武祖师爷年年岁岁在金顶,八月十五护国山。他老人家翻身千里,携武当紫烟,屈驾光临护国山,大施法水,普度众生。机会难得,信徒们都想神人对话,祛灾祈福。这一天一夜,护国山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此习俗自明初至今不衰。更有虔诚者,为求子,请庙中道士做求子文,揣在怀中,千里迢迢上武当金顶朝拜。据说,多有应者。

俩姓好合,天成佳偶,瓜瓞绵绵,乃人伦之大事。而重男轻女,似乎很多地方所共有,亦古人之情结。民间曰女生外相而男传香火。谁家中降生了男孩,人皆贺喜“得了龙子”;添了女孩,人道贺“得了酒坛子有酒喝”。主人勉强地赔笑,言中有失望之意。乡间流行娃娃亲,皆为亲朋好友所牵线。男孩长到十七八岁即在媒人的引领下过门认亲。过门就是见女家父母,认亲还包括女家的至亲人家,“认”必须送礼物,即古时的纳徵,四五样不等。女家是主角,要多送,往往送的多,娶到女孩的保险指数越高。礼物中女孩的礼品计划单列,各色布八到十种,家有老底子的送洋钱几块等,看得女孩心旌起伏 ,也惹得女伴们羡慕。认亲过门选定在端午、中秋、腊月下旬这三个节点之内。认过之后,直到完婚,准女婿必须在这三个节日到来之前送礼,曰送节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乡间小路上,挑着两大箩筐礼品的男孩络绎不绝。每担至少七十斤以上,女家近,还轻松;如远隔二三十里,那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不过,乡里男孩上工早,已炼得结实如小豹子,对付这点活不在话下,何况马上就要见到在水一方的伊人,喜不自胜,无力也有力了。穿过几座村,绕过几道河,到了女家,吃了饭,瞟了几眼妹子,就动身回家。丈母娘照例把送来的食品回赠一小部分,供他打发在路上道喜的熟人。这是礼俗。我们小的时候,常守在本村要道处 ,拦下满脸喜气的大哥哥们,让他们留下买路的食品,坐在路边,大快朵颐。

八十年代以后,几千年大行其道的娃娃亲在大发展时代的背景下,逐渐淡出婚姻的舞台,进入历史陈迹。青年人自由恋,追求美好的一生缘,完婚时,所有礼俗均在这两天一键点击完成,省去了许多繁文缛节。

千百年来,娃娃亲的成功系数极高,双方父母极守诚信,悔婚很少,除非残疾痴呆。女孩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命运一抹黑,完成听天命。解放后,男孩送节礼去女家,女孩羞答答地借故从男孩身边走过去,捕捉一些表面信息,供自己参考判断;婚期前可在嫂子的陪同下跟男孩去街上打衣料,可近距离观察男孩。如对方现了原形,或太差劲等,不想糟蹋自己的青春,便向父母提出悔婚。做父母的一般不同意,无论你怎样哭哭啼啼,总是无济于事,因为悔婚常被人侧目,且悔了婚要退还男家的财礼,而财礼已用于儿子送给了另一家姑娘,为了儿子,也只有牺牲女儿的情感与青春了。女孩不愿这样糊里糊涂地做一世人,且见某要好男子人才俱佳,可望不可即,心中煎熬,一念之差,便多上吊服毒自尽,一朵鲜花雨打风吹去,让人叹息,这是刚烈女子的做派。更多的女子见男孩不中意,虽有怨言,即使偶有糊涂的想法,但看在父母双亲的份上,念及幼小的弟弟,便在心中慢慢掐灭了这苗头,且宽慰自己,“女生菜籽命,落到肥田里一蔸肥菜,落到瘦田里一蔸瘦菜。"把自己赌在明天的命运中。想到此,出嫁时抱着娘亲,哭得花枝乱颤,哭得旁边的亲友心里酸酸的,然后发亲上路,一路上眼红红的,默默不语。这是听天由命的一派。

这样的悲剧,我小时候见过很多,我似乎能怜香惜玉,常常想着她们的不幸,想着她们和这些猥琐的男人怎样痛苦地过一辈子,一朵朵鲜花竟被他们糟蹋了,要是我长大了,不就可以'救"一个吗?后来读了《红楼梦》,才知道贾宝玉也有自己这样的想法。直到今天,我的心底仍然存在着一份这样的情感。在祖先们的生活中,婚姻是严肃的,这个理念传而一统。如今,世风流变,人心巨变,婚姻的神圣渐渐淡化,千百种理由堂而皇之。在情感世界,有一些人已还原成了动物。结婚证,应是一张船票,让时间把我们慢慢送到人生的彼岸,中途最好不要独自下船。

家乡在解放以前有抢婚的习俗。谁家太贫,也就缺少媒妁之言。族中一男子,年过三十尚未有家室。适邻村一寡妇,夫丧而曰坚守。村中人一鼓捣,夜半即明火执仗抬花轿去抢。抢来后,妇人不从,多日嘶声竭力大骂,上吊跳河均未能如愿。一家人十分沮丧,一筹莫展。一日,我族祖崔品英闻言,遂从军中赶来,骑着高头大马,配斜皮带,挎手枪,耍着皮鞭跳下马,命人将妇人绑于树上,嗖嗖几鞭,妇人即叽哩嘎啦求饶:"我再不骂了勒······”,且答应好好过日子。此陋习后绝迹。改革开放以前,因家贫而未娶的男子大有人在;即便娶了,也是步人后尘。那时有力无处使,不像如今,可打工赚钱,领一个外来妹回家。

本地有一条流传多年的谜语: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还可以,一提起,泪四流。谜底:竹篙。写尽了竹子的形象和神韵,更概括了多数女孩的封建包办婚姻下的痛苦与不幸及一份深深的无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45508/

家乡古今的评论 (共 32 条)

  • 歪才(卢凤山)
  • 白墨非墨
  • 胡杨枫渊
  • 永远负了天下也罢
  • 从余东风
  • 心灵深处
  • 襄阳游子
  • 沧海一笑
  • 潇潇
  • 春暖花开
  • 笑^^笑
  • 紫色的云
  • 江南风
  • 雪灵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剑客
    剑客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并推荐阅读!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问好!推荐阅读!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 醉雨轩

    醉雨轩衬着蓝天、原野,是那么的古朴、和谐、悠远。赞!

    赞(0)回复
  • 三角

    三角好之笔!点赞!推荐阅读!

    赞(0)回复
  • 鲁振中

    鲁振中作者才华横溢,阅历丰富,底蕴深厚,文学造诣颇深,有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写景生动形象,鲜活逼真。抒情:简洁明快,幽默风趣。叙事不娇柔,不做作,自然贴切,细腻入微。生活气息浓厚。另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言犹在耳,流连忘返。 文章张驰有度,布局合理,文理透彻。杂而不乱,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最令人惊叹的是作者,遣词造句功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毫不夸张地说:我等平庸之人不及其十分之一。此文乃难得一见的佳作!问好朋友!喜欢欣赏!点赞推荐阅读!

    赞(0)回复
  • 岭中人

    岭中人回复@鲁振中:谢谢过誉。我入网是来向大家学习的。

    赞(0)回复
  • 老渔翁

    老渔翁读了你写的文章,感到特别的亲切。你用流畅深动的笔调,写出了家乡的历史和习俗,仿佛就是我经历和看到的,因为我也是你家乡的人,特为你点个赞!

    赞(0)回复
  • 岭中人

    岭中人回复@老渔翁:谢谢!以后多指教,谁教我们是老乡呢!

    赞(0)回复
  • 猪猪

    猪猪好文章,问好作者!

    赞(0)回复
  • 梧桐向晚

    梧桐向晚赞。

    赞(0)回复
  • 墨妍

    墨妍欣赏!推荐阅读!

    赞(0)回复
  • 梅雨潇

    梅雨潇 纵横开阖,张弛有度;风土人情,娓娓道来!集描写、叙事及抒情与一体,却相融相和,浑然天成。在散文这种文字载体中,也算是长篇巨制了!欣赏!

    赞(0)回复
  • 岭中人

    岭中人回复@梅雨潇:谢谢鼓励!

    赞(0)回复
  • 杨国鹏

    杨国鹏好文笔,佳作迟读.色彩璀璨,形象鲜活,自然美与人情美和生活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感情真挚,动人肺腑,佳作欣赏,荐读!

    赞(0)回复
  • 杨国鹏

    杨国鹏好文笔,佳作迟读.色彩璀璨,形象鲜活,自然美与人情美和生活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感情真挚,动人肺腑,佳作欣赏,荐读!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