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

2016-05-30 08:02 作者:早岁那知世事艰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完淳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诗人、抗清义士。夏完淳是松江华亭人,他生于1631年,卒于1647年。完淳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他的父亲江南名士夏允彝,他的老师是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 在夏完淳成长的周围,有一个极其良好的环境,上至先人遗风、父母教诲,下至姐妹以及亲戚朋友的影响,这一切都成就了他的才华与品格。他的父亲夏允彝从他懂事时起就教他四书五经、天下诗文,而且在讲授诗文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完淳进行国主义的教育。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的名字和他们的《正气歌》、 《满江红》一起深深地铭刻在小完淳的心中,而父亲及其朋友们为匡救天下,恢复优秀儒家传统和阉党进行斗争的情景更是给了他现实的教育。可以说夏完淳受到的是中国正统的儒家教育,历代仁人志士的事迹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夏允彝的正妻——完淳的嫡母盛氏的教育与爱护也是小完淳成长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说夏完淳是一株挺立的青松,毫无疑问,是那些大大小小的根茎供给了他养分,支持了他每一点每一滴的成长。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完淳与同县友人杜登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在这一年,夏完淳敏锐地觉察到大明江山已经岌岌可危,他填了一首《婆罗门引•春尽》: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辞却江南三月,何处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崇祯十七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南方四十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不平常的时代,造就出不平常的人物。国家民族的危难带给夏完淳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促使早熟的完淳,提前进入社会,投入波澜壮阔的反民族压迫的斗争洪流。

崇祯十八年(1645年)夏天,清兵南下江淮。南明的当权者朱由崧和马士英、阮大鋮之流,不顾国家安危,忙于享乐营私,扬州陷落了,史可法壮烈殉国,不久,弘光政府便迅速土崩瓦解了,清兵兵不血刃便占领了南京、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

江南的人民,从农民、工匠、书生,到商人、地主、绅士,都纷纷自发地举起义旗,拿起武器,保卫乡土,反对残暴的民族掠夺和压迫。夏允彝、陈子龙、侯峒曾、阎应元等人,是这场斗争的主要领导人。这个时候,太湖沿岸,苏南、浙东各地,义师并起。允彝等商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发动江南副总兵,威虏伯吴志葵的水师,直取苏州,然后由浙东义师攻克杭州,由苏南义师恢复南京和吴淞,一举将清兵赶出江南,并乘其半渡伏击时再全部歼灭。允彝和吴志葵有师生旧谊,他作书召吴进兵,并亲至军中制定进军方案。这时,十五岁的完淳,刚刚草草完婚,也和父亲一起投笔从戎了。可惜的是,由于部分义军首领在关键时刻怯战自保,这个宏大的计划功败垂成。

战役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夏完淳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久,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侥幸泅水脱险。但他的复明意志则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他在文章结尾这样写到:呜呼!余生于烈皇之年,长于圣安之世,佐威虏以于征,从长兴而再起;追怀故君,何臧何否。言念相臣,何功何罪。或旰食而宵衣,或坠簪而遗珥,或麦饭以自尝,或肉糜之勘耻。推本先朝,追原祸始,神祖之垂拱不朝,熹庙之委裘而理,罪莫甚于赵高,害莫深夫褒姒,惟屈氂下之狱,舆朱浮之赐死,虽大臣之无刑,非圣人之得已。至于五世伦宗,三朝旧事,指触瑟为良规,斥采芝为佞轨。使腥秽之北风,陷泥涂于南纪,殷深源之方略空空,王夷甫之风流尔尔。若乃威虏偏裨,长兴文吏,原非将帅之才,未有公侯之器,兴怀鸿鹄之形,颇见龙蛇之志,日日胡床之卧,夜夜钧天之醉,既一战之未申,渝九死而靡悔。黄土一抔,丹青万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余草木门庭,旗常家世,家淑人黄鹄之悲,先文忠白虹之气,非无德曜之妻,尚有文姬之姊,衣冠连于杜曲,姓氏通夫槐里。寄食无乡,望尘有地,范丹之甑长寒,卞彬之虱未弃,达士穷途之悲,壮夫歧路之泪。载念簪缨,言怀邦国,恨欲言而声已吞,愁将诉而泪沾臆,何必雍门之琴,无假武陵之笛。日月如驰,亲朋不识,独剑空囊,三江浪迹。人容鼓吏之狂,世笑愚公之癖,混缁羽之高贤,结屠箫之豪客 ,三桑生再浴之期,一饭有千金之值,望旧乡而云影苍苍,吊故垒而风声恻恻。蒋诩之径不开,王猷之舟时出。秋水迢遥,寒林萧瑟,野兽暮号,群鸦晚集,鹤唳霜惊,鸥眠月直,过耳伤神,仰天呔息。山气兮江光,春阳兮秋色。嫖姚空旧筑之坛,郎将有先陪之戟,蛟龙非遇之期,鲲鹏无御风之力,韩王孙之城下,知已谁人;宋如意之堂前,伤心何极。下江但见夫绿林,圯桥未逢夫黄石。此孤臣所以辍食而拊心,枕戈而于邑者也。

这篇《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之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有人拿它与庾信的《哀江南赋》作为比较,关于谁高谁低,一直有争论。不过庾信胜在老到,完淳胜在气节,则还是被大家所公认的。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让其赴舟山呈与鲁王朝廷。谢尧文在漴阙等候船只的时候,被清兵拿获,谢尧文被解送到提督吴胜兆处下狱。此时,由于吴胜兆不受清廷的信任,他正欲反水抗清。后来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到了夏完淳所书的谢表等物,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陈子龙对夏完淳而言,具备多重身份,既是老师,又为其父的挚友,还是共抱抗清大志的同道。完淳作《细林夜哭》一诗,以表对陈子龙的哀悼。全诗是这样的:细林山上夜乌啼,细林山下秋草齐。有客扁舟不系缆,乘风直下松江西。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去年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天地局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阊阖生悲风。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船经过吴江时,夏完淳又作《吴江野哭》诗,以悼念义军领袖吴易。在吴江野哭中,夏完淳写道:“江南三月莺花娇,东风系缆垂虹桥。”大明江山是无限美好的,但“美人意气埋尘雾,门前枯柳风萧萧”,这是因为清军的铁蹄正践踏着锦绣河山!江南的士农工商怀念故国“江上非无吊屈人,座中犹是悲田客。”然而,在清军铁蹄蹂躏下的人们,又有多少敢直抒胸臆呢?作者本人也是“感激当年授命时,哭公清夜畏人知”。但作者既然已经下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只求“将相洒泪衔黄土,筑公虚冢青松路”,自己将沿着这条抗清之路继续前进,直至生命结束。

在途中,夏完淳还作了《别云间》一首:“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到南京后,夏完淳被羁押在皇城中一所原先属于太监的宅院中。在这里,他写下《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寄内》、《寄荆隐女兄兼武功侯甥》、《柬半邨先生》、《自叙》、《感怀》等和血含泪、掷地有声的篇章。

我们今天读到“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别云间》),“一片银铛影,还同剑佩看”(《被羁待鞫在皇城故内珰宅》),“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柬半邨先生》)这样的词句,还禁不住热泪挥洒、热血沸腾呢!

主持军务的明朝降将范承畴听说夏完淳被抓,就立刻下令送到他的营帐,准备劝夏完淳投降清军。范承畴一见夏完淳是一位年方弱冠的英俊少年,便诱惑他说:“你小小年纪便跟着人造反,一定是有人误导了你。只要你愿意归顺大清,我保你日后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何必在此做阶下囚呢?”夏完淳明知道堂上坐着的人就是投降清廷的汉奸范承畴,却装作不认识,就说:“我经常听说亨九先生是本朝的俊杰(范承畴字亨九),在松山至杏山一战中,他英勇神武,血溅章渠。我曾经发誓要像他一样奋不顾身去杀敌报国,宁死不降!”范承畴听罢面红耳赤、羞愧难当。旁边有人小声告诉夏完淳,上面坐的就是范承畴,他已归顺大清。夏完淳冷笑了几下,故意大声地说:“亨九先生之死,天下无人不晓,当时设祭,先帝崇祯皇帝亲临哀悼,皇帝泪流满面,众位大臣都痛苦不已。你是何方的贼子,竟敢冒充忠臣的英名,实在是太卑鄙无耻了!”随后便冲着洪承畴大骂不止。“死而复生”的洪承畴面对一个少年的斥责,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但他又无法反驳。洪承畴感觉颜面尽失,很是恼火,于是就下令严刑拷打夏完淳,并把他投入大牢。夏完淳丝毫没有把生死放在心上,他依旧坦然自若、谈笑风生。在清军的大狱里,夏完淳慷慨激昂地发出誓言:“今生已矣!来世为朝,万岁千秋,不销义魂。九天人表,永历英魂。”当年秋天,夏完淳和岳父等三十多人在南京刑场同时被处死。当刽子手令年仅十七岁的夏完淳跪下时,他始终没有弯腰屈膝。夏完淳求仁得仁,为反清复明大业献出了自己年仅十七岁的生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夏完淳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孟子的名言

夏完淳的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他的遗腹子出世后不久便不幸夭折了。夏完淳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十七岁,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他的英雄事迹永远被后人缅怀。夏完淳死后,有人把夏完淳的诗作收集整理,编成《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现代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在青年时期读了夏完淳的诗歌后,敬慕不已,写下“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学者闻亦博在《明代模范学生夏完淳传记》中说:“他的一生,始终不肯休息,不肯妥协,燃烧着似火一般的民族思想,在诗句中发生伟大的力量,比之于普通抒情的作品,描写春花秋月的文章,不知要充实多少倍了”。 夏允彝和夏完淳父子的合葬墓今存于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到:近年来有人妄言,说抗击金国的岳飞、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以及抗击清军的史可法等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英雄。他们的理由是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蒙古族和满族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所以说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民族英雄,充其量是汉族的民族英雄。照他们的说法,夏完淳也不能算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英雄了。那么,我想问问这些人,是不是秦桧、张邦昌、范承畴之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英雄呢?

我们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人物,绝对不能脱离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对夏完淳也理应如此。清军入关时,一遇抵抗,必“焚其庐舍”,“杀其人,取其物,令士卒各满所欲”。皇太极时三次深入畿辅、山东等地的屠杀抢掠在许多方志中有明确记载,皇太极掠济南,城中积尸十三万,运河之水变红!其手段之残忍、屠杀之野蛮、破坏之惨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顺治二年四月清军南下开始,满清即以民族征服者自居,杀戮立威,演出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屠城悲剧。民族英雄史可法等在这一刻站立起来,民族的脊梁英勇反抗着外族侵略者和汉奸的联合攻杀。殊死搏斗后,于是其后就有了著名的“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这些史实因为有专书记载为人们所熟知。不被史书记载的大屠杀不知道又有多少? 那么,江南人士起兵抗击清军野蛮屠杀的行动自然是完全正当和正义的!我们不能因为后来满清政府统一了全国而对他们当初在统一过程中的所做过的血腥屠杀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夏完淳,一位为抗击残暴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少年英雄,作为中华民族全民族的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2016/5/19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42180/

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的评论 (共 9 条)

  • 雨袂独舞
  • 春暖花开
  • 歪才(卢凤山)
  • 潇潇
  • 白云飞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夏完淳,一位为抗击残暴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少年英雄......
  • 心静如水
    心静如水 推荐阅读并说 赞
  • 明轩丝语

    明轩丝语历史的特定时空给了主人公伟大,原本活着就有活着的价值,就在于自己的心性了!问好!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