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原创】玄奘法师(郭华)

2016-05-27 23:43 作者:郭华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他是大唐星空中的一颗佛星,心如珍珠,璀璨夺目,为天下而生,为众生而奔走一世;他是佛主座下一朵青莲,长在莲池,风滋润,佛主教诲,然后择日而开,花香满天下,花蕊醉人心。

他就是玄奘法师,似乎从小有佛缘,深知佛家真义,许多佛学经典他都是一看就懂。他读经书,日观佛语,秋知佛语,感轮回,他一心立志普度众生,还天下清净,六世无恼,再无苦难。他不辞辛苦,在一个没有星星的夜晚,辞别故乡,辞别家人,一匹马,一禅衣,一禅丈,一木鱼,一袋山泉水,就是他的所有,但他已经很满足孤独一人,携着影子准备离开长安,只为求取真理。他以风为伴,以马为友,以月为知己,以佛理为信念,前往天竺。他没想到要十七年秋冬,漂泊千里,五万里孤独路,会取回梵文大小乘经纶律657部。历经百余个国家,风餐露宿,看着在慈恩寺的经书,即使孤灯相随,花费19年时间,译经书75部,无怨无悔。名声传于万世,光辉照耀大唐内外,英明也传遍大江南北。

玄奘法师(602年-664年),生于隋朝仁寿二年,唐代最著名的高僧,他是法相宗创始人,特别厉害,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从小学《经》,跟着父亲学习,品德优良,孝心满天下。十一岁在长捷入寺学《法华经》、《维摩经》,他天资聪慧,心藏慧根,一学就懂。他的俗家姓名“陈祎(yī)”,好像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名声远扬,传于后世。“玄奘”是他的法名,后来他还被天下尊称为“三藏法师”,也有人俗称他为“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对中国佛学贡献极大,倍受人们尊重,弟子满天下,佛理渡人心。

人生得意,年少有悟。玄奘法师13岁便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归于佛门,与香灯为伴,青莲为友,白天跟景法师学《涅槃经》,夜间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六年时光,虔诚于佛前,守孤屋,观经书,击木鱼,心境淡然。后来由于国家战乱,不得不与兄长捷离开洛阳赴四川,居然在空、景(慧景,摄论学者)两法师处学到了精华,懂了许多道理。次年,他又到成都听宝暹讲《摄论》,跟道基学“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论》,接着在道振处学习《发智论》,终日不倦,悟性极强,倍受启发。

居蜀四五年,春秋几度,玄奘法师师从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胸中有佛,渐为人钦慕,纷纷评论。但是,他真的不满足于现实生活,必须得再学习,接触更多佛法。五年后,终于有了机会,他又随其兄入汉川,北至益州,巧遇空、景二法师,又因此接触高僧大德云集,获得成都学习机会,从之受学,接受佛理,如饮甘露,陶冶身心。三载时光,玄奘法师终于在成都受具足戒,心归佛门,披上袈裟,心间喜悦,然后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看过很多佛学经典,比如“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均有了甚深的见地,闻名于蜀中。但他并没有得到满足,在武德七年到当时摄论学的中心相州,跟着慧休学《杂心论》,虽有感悟,还是觉得差了些什么。当他到赵州后,一切才发生变化,先随道深学《成实论》,然后又回长安从道岳听受《俱舍论》,并向武德年间来华的中印度波罗颇迦罗密多罗咨询佛法,每有顿悟,便欣然忘食,思绪万千,难以停止。

研究佛法,感悟人生。很久以前,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到玄奘法师时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颇有见解。但玄奘法师通过学习后,找出很多问题,深感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难以理解,没有人能给他解答。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这让他很苦恼,百思不得其解,真想深知其中的原因。在玄奘法师之前,已经有一个高僧去过印度,并且回来后感悟颇深,于是玄奘法师特别羡慕,于是就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但一直没有机会,盘缠不够,也没有太多人支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终于熬到了贞观三年,唐王朝发生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开国不久,人民愚昧,国家混乱,后来突厥又入侵,朝廷又实行禁令,不准商客外出,更不让僧侣出行。当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达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深受启发,特别羡慕,于是发愿西行求法,准备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无奈支持他的人并不多,他结侣陈表,呈于圣上,请求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还被强行拒绝,弄得失意而居,不知所措。但玄奘法师决心已定,一定要出行,前往印度,一看究竟。于是于贞观二年,二十九岁的玄奘法师以“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开始西行,以求取佛法真经,来还佛学本意。

玄奘法师的出行路很遥远,漫漫无边,不知道路在何方。海洋不能走,因为没钱,一个和尚哪来的积蓄呢?并且还充满风险,那时候海上交通不方便;直线不能走,体力不支,精力不足,因为要翻越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无奈他只得计划沿着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一路向西,经长安,凉州,敦煌,高昌,再经库车,中亚,南亚,中亚,希望最终到达天竺印度。这一非凡壮举,本身就为他的视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很多人不敢想象。玄奘法师私自出行,遭到朝廷反对,但他毫不惧怕。即使多次被官兵抓到,他依然恒心不变,佛志坚定。有一次真的被士兵抓住,还好抓住他的官兵是懂佛法的,心怀慈悲,授之衣物,他又得以继续西行,挑战一切未知的路段。

穿越冰山,越过平原,又踏过沙漠,潜行隔壁,处处寸草不生,时时不见希望,眼前更是荒无人烟,都不见一只。但他心中有佛,佛主与他存在,每当累了,他就坐下来打坐,念经,膜拜,祈祷,一切苦恼都会烟消云散。后来他还在一个地方收了一个徒弟,本可以一起西行。没想到,徒弟背叛,要杀玄奘法师,最终下不了手,飘然离去,留玄奘法师一个人在沙漠里行走。不料有一天,他在沙漠里走着走着,突然天气变化恶劣,白天温度极高,当时天气又干旱,又遇大风,他仅有的水风被吹翻,玄奘法师差点被卷走,他追呀追,还是于事无补,水还是一点不剩,让他一筹莫展。一个星期没水喝,食物又吃完了,他没有失望,坚持一步步走着,虽然面容憔悴,他依然艰难的往西走着,最后差点在沙漠里死掉,归于佛国。沙漠上,温度高,玄奘法师没有水,昏倒过去,但他是笑着的,因为佛在他心中,但哪里他都不怕。还好他的马将他拖着走,跑了一个下午,终于找到水源,找到户人救了玄奘法师。这段经历,多年以后,他还经常给他弟子们提到过,大家倍受启发,记录于《大唐西域记》。

十七年时光,玄奘法师已经不再害怕自然挑战。靠他的信念,他的努力,他的坚韧,他的虔诚,终于到达迎湿弥罗国,在那里,他学习梵文经典,从头开始,一点点积累,后又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很受礼待,从不休息。31岁那年,玄奘法师边学边行,始进入中印度。此后,他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他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欢迎,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学婆罗门教经典、各类梵书,认真解读。在贞观十年才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十多个地区求学参佛,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当时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法师著《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他在印度学习刻苦,非常谦虚,辩论没有人比得过他,可以看到玄奘法师学识过人,智慧非凡,非等闲之辈。

学富五车,准备回国。玄奘法师离家已久,他想静下来,也想回家了。他的随行有几百人,浩浩汤汤,气场很大。他取得真经,心里激动,拜别观音,普贤菩萨东归图,开始回归长安,那时的明月为他照亮,那时的星星为他闪耀,那时的佛主为他骄傲。

玄奘法师回国,受到唐太宗礼遇,举国欢迎,名声大震。他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回真经。前后花费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他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内容丰富,包容万千,弥补佛经的不足。

公元648年夏,玄奘将译好的《瑜伽师地论》呈给太宗,并请太宗作序。太宗花一个多月时间通览这部长达百卷的佛教经典后,亲自撰写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盛赞“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仙露明珠,讵(jù,意为“岂”)能方其朗润”,对玄奘评价极高,大为赞赏。四年后,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书,他亲自监督建造,用心良苦。十几年时间,译书1330卷,《大般若经》、《咒五首》、他还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全书记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等,使得中国佛学传出国外。

千百年后,时光如,玄奘法师已经西去,恰如佛前的青莲,永远沉睡。他的晚年,垂垂老矣,也深感身心日衰,力不从心,终于在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病倒,后来圆寂,归于佛主。也许人们已经把他忘记,早已不知道他的贡献,但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永远被人们赞扬,闻名万世,是佛界的典范。

作者:

郭华,男,布衣族,贵州省纳雍县化作乡野鸡落村郭家寨组的一个农民家庭,现就读于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中文系。90后文学爱好者,黔风文学社社员,贵州民族大学布依青年研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威宁诗刊》,贵州民族大学校报等,喜欢读书,热衷于写散文诗歌小说和摄影。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41897/

【原创】玄奘法师(郭华)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