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化和艺术的坚守,须要有自己的态度

2016-05-16 20:33 作者:何忠华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文/何子诚

看完吴天明导演的文艺片《百朝凤》,对比当前民族技艺和传统艺术的逐渐衰落与消逝,感触很深,感慨良多。从剧本到电影,随处可见对文化和艺术的用心,不仅故事本身感人,故事之外也反映出我们的文化危机:江山已老,后继无人。而当我、我们感觉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文化和艺术失去信心,对西方艺术的吸取已经过度痴迷并走向极端的时候,对待民族文化和艺术,就必须拿出自己应有的态度。

当我和朋友看完电影,被电影的情节感动,讨论它的优点和可取之处的时候,有青年对我们说:这部电影就是靠悲情炒作来提高票房而已......说了好多话,言下之意,就是我们看这部电影,觉得它好,是受了别人宣传的影响,不自觉地进入到别人的宣传中而替别人的电影冲票房了。其实,这个青年要表达的,不是宣传,而是炒作。

片方是否炒作,我们不得而知,我不会也不敢靠自己的直觉和对这部电影的情感打保票。但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部电影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吴天明是何人,对于他的个人信息也是看了电影之后才去了解的。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这部电影好,完全没有受到片方宣传的影响,仅仅是根据电影本身而言。

我们的影视相比于西方而言,技术上是处于劣势的,投入也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尤其是以好莱坞的美国大片为代表的影片更是如此。这是我们的短板,我们固然需要弥补这方面的缺失,但是舍弃我们的优点、优势,拿自己的劣势来和别人的长处比拼,那么很显然,我们在战略和战术上就已经失败了。因为我们的经济原因,想要弥补这一不足,是一个艰难的任务,短期以内是无法实现的。如果我们一味的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比拼,那一定会遭遇滑铁卢。而我们自己的也有自己的优势,但我们却往往不去开发,甚至被摈弃。一个五千年文明大国(有人说我们的历史是三千七百年,但是对于影视来说,完全可以开发到五千年的历史中去),曾经的文明和辉煌就是我们无形的优势,加之多民族的融合和各自文化的特点与差异,就能开发出许多优秀的题材和元素,这是西方国家所无可比拟的。以美国为例,他们的历史相比我们而言非常的短,在历史题材的挖掘中自然没有我们有优势。我们曾在这些方面取得过成功,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就是一个代表,连插曲(《牧羊曲》)都是那么用心,但是可惜,我们后来在这方面的挖掘就比较少了,成功的则更少。

既然历史不够挖掘,那就靠想象,于是美国人把想象的开发做到极致,没有的东西,就想出来,想的好,也能让人看得拍手叫好。好莱坞从来都不缺乏想象,也不缺乏技术和投入,《终结者》、《蜘蛛侠》、《钢铁侠》、《变形金刚》、《侏罗纪公园》、《X战警》以及《阿凡达》等等都是这方面典型的代表作,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甚至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影响力远在影片的利益之外,是一种文化和思想传播的成功典范。他们的这些优点,我们可以学,而且要提高和改进,但如果沉迷于此,顾此失彼,因噎废食,那么就显得有些幼稚了。很多电影,为了赶时髦,滥用别人的手法,重复用,堆着用,可惜的是因为技术不到位,显得有些不三不四。低劣的特效技术,一会儿倒叙,一会儿插叙,甚至故意去表现这些手法,以至于该火爆的不温不火,该悬念的提头知尾,讲故事的不清不楚。更有甚者,别人的好电影以性作为调节剂,他们却以此作为主题和重点、亮点,堆叠的黄色笑话,无聊而又不堪入目的场面,枯燥乏味的台词,真是应了那句话:别人笑起来很好看,你是看起来很好笑。虽然说选择什么影片是观众的事,但是作为制片方和拍摄者,把观众带入低俗,你们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我们是无法要求绝大多数观众具有很高的文化、道德和知识素养的,他们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但还不能做出真正的选择。我们当然也会偶有成功者,但是太少,总体而言还是邯郸学步,失败太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说历史、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是我们的优势,可我们总是糟蹋、抛弃他们。美国人拍历史剧也拍得不错,《珍珠港》的惨烈至今仍在回响,而其他二战题材的电影也拍得很好,诸如《纳粹集中营》等等。而我们拍历史剧,总是喜欢搞得不伦不类,抗日剧里雷剧不断,台词颠三倒四,讲历史的时候稀里糊涂,从知识上误导观众,这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亵渎。

诸如手撕鬼子,元稹居然跑到武则天当皇后的时代(至于是哪部剧,你懂得)等等场面真是搞笑至极,至于那些古代的铁塔电杆、信号接收塔、朝代服饰错乱、文学和诗词错乱等等更是不可胜数,这些疏忽,甚至是不可原谅的错误,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很多电影有技术顾问、武术指导以及音乐指导,而在历史剧和文化片中更重要的应该有文学顾问和历史顾问,避免汉人穿唐装、宋人吟清诗以及辽金军队用火炮攻城等种种让人忍俊不禁的笑话。这些都是很容易就能得到改善的,现在做得差,只能说是不用心,缺乏对观众和文化传播的责任感

我们在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艺术和文化的多样性,就实际情况而言,扬长避短是更好的选择。就像韩国善于拍情感戏,他们就把自己的长处最大的发挥出来,让人一次次的感动,这就是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取得的成功。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没有挖掘,那么别人也会来挖掘,《功夫熊猫》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代表。很多东西,直到别人成功后,我们才会回过头来反思,但每每又总是只是短暂的反思,不彻底,也很易再次遗忘。

现在的影视,很多人醉心于技术和新式手法的运用,而丢掉了本质的东西,脱离了故事和文学的本质。这些技术和手法当然可以运用,但应该用之有度。

中国电影之所以一片混乱,根本原因在于本质上的衰弱:电影剧本的失败。一个好剧本、好故事,是一部好电影首先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而我们的电影恰好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至少绝大多数是这样的。先说喜剧,要笑点没有笑点,或者是通过一些低俗的手段,诸如用黄段子来强搞笑,一些台词东拼西凑,生拉硬拽地填塞进剧情中,老套子和老套路不断重复,拉低艺术水准。而武侠片也是停留在过去的阶段,甚至相比过去还呈现出倒退的趋势。剧情过于简单,无非就是江湖地位的争斗、武功秘籍的争夺,大家学武功争财宝,或是为了维护中华武术而和外国人拼打至死。这些东西,是武侠电影常用的元素和素材,用它们是正常的,但以此为主题和主线就过于简单化了,因为这样的套路我们在以前就取得过成功,甚至达到顶峰,而在如今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之下还是如此则显得非常落后。至于文艺片,剧情简单、缺少情怀就会成为致命的弱点,故事才开始,就能预知尚未发生的剧情,对于观众来说未免会有些无聊。

看过《百鸟朝凤》后,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好故事,叙述清楚明白,主题突出,就这样简简单单的长镜头下,没有什么特效特技,也没有什么倒叙插叙,从一而终的讲下去,每个人都看得明白,所谓大巧不工,即是如此。电影中人物的塑造也很成功,个性鲜明,这当然得益于演员高超的演技,但最本质的还是取决于剧本的优秀:小说对我们题材的成功挖掘,这首先是小说的成功。剧本的成功,意味着即使换一批演员和制作团队,电影也能拍得很好,当然,这不能以票房作为衡量。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因为剧本很好,飞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们拍了一遍又一遍,也看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有些拍得不好,但经久不衰就证明了剧本的价值。如果是剧本不好,拍了一次,没有人会去再拍第二次了。

我们的很多电影,故事讲得很好,很有情怀,不仅仅是简单的塑造人物和讲故事,在故事的背后还能让人体会到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也能看出在这个变迁中我们的问题和反思。从《那山那人那狗》,到《山楂树之恋》,再到如今的《百鸟朝凤》,其中还有一些优秀的影片,取材于现实生活,例如《启功》等,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展现了艺术及其艺术背后的魅力。我说它们好,自然不可避免的会带上个人主观的审美色彩,多少会有失偏颇,但整体而言确实不错。

现在我们的艺术和文化,丢失了自信,盲目的崇外,盲目跟风的现象极其严重。这已经不仅仅是在影视界,几乎是整个艺术界和文化界共同的现象了。现在的文化界和艺术界存在一股极其恶劣的风气,盲目的崇尚独特的个性,迫不及待的想要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甚至不惜以牺牲节操为代价。

曾有一个学生,在大学中段的时候放弃学业,他说因为他要去当作家。很多人都劝不住,最后他走了,像民国时代的落拓不羁的文人墨客一样漂泊流浪,很多年过去了,作家是没当成,后悔是没有用的,混得,请让我用“混”这个词语,混得有些悲惨,这种结局让人既悲悯又无语。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是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每个人的天赋和能力千差万别,有人放弃学业成为世界首富,而绝大多数人放弃,又没有明确计划和目标的跟风,则只能称为别人的教训。况且,对于中文专业的人来说,要当作家和在学校写作可是没有什么冲突的。

有些学生在选课时问他们的学长学姐,打听这个老师怎么样,那个老师怎么样,作为过来人的学长学姐们给他们解答和推荐自己认为不错的老师。可是,出乎预料的是,他们关心的不是老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或者人格魅力,而是关心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他们会问,听说某个老师的生活很奇怪,行为不太一样;听说某老师讲话的方式很怪,觉得这样的课堂超级好玩;听说某个男老师的头发很长,酷酷的,太有个性了......真是无力又无语。于是在学生群体中突出个性便像一股妖风一样蔓延开来,奇怪的发型、刺青,奇怪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甚至是奇怪的生活方式,碰不得也问不得,稍有不合就会被他们打成落后派、保守派或者迂腐派。如果他们的能力与创作力和他们耍酷的能力一样高,也倒罢了,问题就是这些年轻的人,除了搞独特、耍酷(或许其实根本不酷)和所谓的个性外,能力非常一般,这个一般不是指平均水平,而是最低水平。

问题更在于,这不仅仅是年轻人的问题,甚至是更高层面的问题。崇尚西化,媚外,失去了应有的坚守。部分高校领导,满目崇拜外教,请了一大批外国人来充面子,开出的薪酬比本土教师高了好几个档次。问题不在于请外教,如果外教有水平,能教一些我们没有或者他们处于领先水准的东西,自然是应该请的,高薪也不是问题,问题是那些外教水平和本土教师没有差别,甚至不如本土教师,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其用心了。试想,请一个外国人来教学生弹吉他、打手鼓,很多甚至不会说中文,还要给他们配翻译,给他们评教授职称和高待遇,尸位素餐,请问这样请外教的意义在哪里?!上行下效,学生跟风就成为自然,不跟随西方就仿佛落后成为一种潜意识。满目的崇外,把自己好的东西抛弃了,靠这些人来振兴文化,怎么可行呢。

作为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应该有自己的态度,《百鸟朝凤》里,只有唢呐匠焦三爷和游天鸣有这样的坚持和态度。如果是为了金钱,那么唢呐可以放弃,甚至换成西洋乐器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金钱之外,唢呐和唢呐匠为当地保留的文化:对艺人的尊重,对死者的哀悼,尤其是对德高望重者的认可与尊崇,其实是在维护一种礼乐,这就是西洋乐器或者说外来形式无法取代的。为艺术,不是为利益,或者说不是单纯为利益,是一种责任,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这是要准备好牺牲的,是为继绝学也。而作为引领者,在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时候,尤其要有为文化和艺术坚守的态度,不是那种冥顽不化的守旧者,而是在选择时,应该有一种责任感,无关金钱利益,是一种让人在文化中能受教的担当。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39170/

文化和艺术的坚守,须要有自己的态度的评论 (共 11 条)

  • 心静如水
  • 雨袂独舞
  • 潇潇
  • 风残炫舞
  • 从余东风
  • 襄阳游子
  • 白云深处
    白云深处 推荐阅读并说 “而作为引领者,在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时候,尤其要有为文化和艺术坚守的态度,不是那种冥顽不化的守旧者,而是在选择时,应该有一种责任感,无关金钱利益,是一种让人在文化中能受教的担当。”点赞。问好作者!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作为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应该有自己的态度......
  • 歪才(卢凤山)
    歪才(卢凤山)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
  • 白草诗人
    白草诗人 推荐阅读并说 细细品过,留下回味,欢迎回踩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