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施故里古越风情

2016-04-28 15:55 作者:万山红遍  | 3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989年,时任芜湖县文化局长吴广生率局、馆考察组前往浙江省诸暨市文化馆参观考察,并与该馆签约结为友好馆。此后,我们两馆多次派员互访,相互交流学习。应他们邀请,我曾两次与局、馆有关同志前往参观学习,获益匪浅。

1990年10月,我和时任县文化局副局长徐玮、本馆专业干部程石、朱凯克首次赴诸暨市文化馆考察学习,顺便参观了新扩建刚落成开放的西施殿及其景区。

浙中内陆、浦阳江畔,秋日随薄雾飘然而至,如诗如画,浓情而热烈。诸暨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不仅有浓郁的如画山水,更有著名的名景名园、越地人文风情。踏上这块土地,淳朴的民俗民风扑面而至。

诸暨是西施的故乡,西施姓施,名夷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天生丽质,秋末年越国人,约于公元前506年,出生于诸暨苎萝山麓苎萝村。父亲砍柴卖柴,母亲浣纱织布。古时苎萝村施姓有东西两村,夷光家住西村,所以被称为西施。那个东施效颦的东施就住东村。西施的美人计助越王勾践完成复国大计,后与范蠡(陶朱公)泛舟五湖,隐居江湖。有关其传说,很具神秘感。西施,美的化身,自古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名句,可见世人对其评价之高。西施的无数美丽传说,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沧桑,依然浓重而热烈地绽放在这古越大地。而诸暨,这方养育了绝代佳人的山水胜地,更因毛主席的一句“诸暨是个出名人的地方,美女西施和画家王冕都出在这里”,让人有了无限神往的遐想。

此次诸暨之行,除参观西施殿,我们更看到了一些山水、美女之外的东西。据导游介绍,原西施殿始建于唐朝,至明代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日本侵华时飞机频炸诸暨城,西施殿亦未能幸免。现在的西施殿于1986年奠基,1990年10月7日落成,位于诸暨市城南半公里许浣沙溪畔,也就是西施当年住过的地方,叫苎萝村,其中新建了西施碑廊和古苎萝村。据考证,苎萝山下是西施的出生地,早在唐朝,苎萝山就有了纪念西施的浣纱庙。如今,登上高近16米、三重檐的苎萝亭,可以清晰看到传说中西施曾浣过纱的那块石头,上面王羲之濒江勒石的“浣纱”二字清晰可见。苎萝亭下,顺着山势有一条百余米的西施长廊,陈列腊像人物、资料图片,叙述西施一生的传说故事和越地相关的古迹,制作水平不俗。下了苎萝山之后,有一处开阔地带,一弯绿水绕着两间茅舍,这里就是西施的诞生地古苎萝村了。

新西施殿景区比原来足足扩大了4倍,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其中西施殿为三开间大殿,大殿宛如古越民间建筑艺术博物馆。景点门楼像座牌坊,四根一组的青石圆柱中间是三扇朱红油漆拱形大门,给人以古朴凝重的第一感觉。走进门楼,只见池水环绕、花木掩映,曲径回廊,亭榭相间,错落有致,典雅古朴,让人觉得好像在人文史迹之中漫步,仿佛又置身于江南园林。殿内塑有一尊端庄美丽、神态娴雅的西施像,像高约2.8米,凝坐于0.8米高的浣石上,她风姿绰约,后妃装束,但又不失越女村姑的风采。看她那表情,凝重端庄,目视前方,似阅尽人间沧桑。看着眼前的西施,我不知道她是愁苦,是欣慰,还是忧伤,而在民间的传说中,她是那样的美好和神奇。人们把她想像成了一个为越国复兴奉献和牺牲自己青春的英雄。“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祗合铸娇姿”,这就是后人对她尊崇的写照。这里的人们还把西施当作神来景仰,许多游人进门的第一件事,是给她烧香,并称其为西施娘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殿外,四周环以双廊,大殿结构层次丰富,重檐飞翘,雕梁画栋,气势巍峨,宏伟壮丽。与浣纱溪畔的西施亭、浣纱石等景观融为一体,成为人们凭吊绝代佳人西施的观光胜地。据介绍,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曾从民间征集了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经过设计者的精心搭配、合理利用,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浓厚的地方特色,几乎成了明清两代的民间艺术博物馆,真可谓匠心独具。郑旦亭与西施殿相对,为八角重檐,上层为三叠檐圆顶。内置巨钟,撞之訇然。整座亭角精巧别致,昭示着浣纱郑旦女一如既往地默默相伴着西施。过郑旦亭,进入盘山碑廊,依山势缓步登高,透过右侧壁上有关西施事迹的图片、诗文陈列,便可知西施由越人吴留下的众多遗迹,管窥这位绝代佳人以身赴国难的生平。

走出西施殿,便见江岸立一飞詹亭阁,称浣纱亭,亦谓西施亭。沿游步道而下到江边,矗着一块古朴苍褐的巨型方石,上镌“浣纱石”。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曾是当年西施与范蠡互赠信物,订下百年之好的地方。故浣纱石又名“结发石”。据说,凡到过结发石的情侣,他们的情分外美满。历代文士对浣纱石多有吟诵。近旁坡上,嵌着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西施浣纱处”镌刻石碑。此外修筑的游步道和栈桥,盘曲错落,使西施亭和浣纱石融成一处完美的景点。

转过西施殿,右侧为依山而筑的古越台,正对门楼有“古越台”三字,进入其内,给人以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上面中间供奉有越王勾践,文种、范蠡两大臣分立两侧,上悬“卧薪尝胆”匾额。尽显励精图治、灭吴耻之志。造像高大魁梧,系樟木雕刻。说到越王,必然联想到吴王,这位俘虏了越王而使勾践因卧薪尝胆名垂青史的人物,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英雄,是各诸侯的霸主之一,在当时的中国也是声威显赫,但他和勾践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过眼云烟,人们早已忘却了他是谁,被历史记住的是卧薪尝胆这种励志精神,它激励了往今世人创造历史,使世界奔腾向前。

前面的夷光阁,是以西施的名字命名的仿古建筑走廊,基部有正方形须弥座台基,周围石栏,台座正中,立有十六根石柱,分左右两组,承抬整座阁楼,阁顶用传统重檐造型,中置牌坊连接,整座楼阁,犹如浮在空中,气势十分宏伟。牌坊正中“夷光阁”三字,是辑书圣工羲之书法制作,笔势飘逸洒脱,神彩飞扬,若不明说,定视王羲之亲题无异。从夷光阁顺石阶而下,向右便是西施短廊。短廊以大幅绘画灯箱,解说了吴国灭亡后西施归宿的种种说法。

走过玲珑小桥,到了荷花池,只见池中荷花映日,碧叶生辉。相传西施生活的年代,湖泽中遍生荷花,因而西施在民间传说中,被封为六月荷花神。我不知道这沉鱼落雁的“沉鱼”传说是否源于此,现在水里没有鱼,西施在这里浣纱的时候,还是青春美丽的少女,还没有涉及时世纷争。当她离开的时候,世事沧桑,江山换颜。处于旋涡中的西施推动演义了这沧海桑田的变迁。

整个西施殿景区,曲径回廊,亭榭相间,池水环绕、花木掩映,使人在回味人文史迹之中,仿佛又置身于江南园林,却又胜于一般的园林设计布局,因其坐落于古苎萝山上,景点高低错落所形成的立体感,显现了自然的本来面目。游人可于山水亭阁、参天古木间品位古越文化。我们徜徉西施殿景区,如痴如醉。西施故里的秋色在浦阳江的碧波里层层荡漾开来,山水相依间满城桂花香;小桥流水中残荷依然坚守,冷藏着美丽与新生,宁静安详。天高云淡白墙黛瓦更加靓丽,漫步江边木栈道,秋风已抚摸着每一片树叶,金黄的树叶就像可爱的黄蝴蝶慢慢地飘落,柳叶匆匆告别树枝,开始了新的旅程,褐色的柳丝风骨依旧;嫣红的枫树、黄色的菊花一路芬芳岸堤,顿觉阳光和煦。

离开诸暨的途中,大家还在议论西施的归宿。关于西施的归宿,历史上有多种传说,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施在越灭吴后,随范蠡,乘扁舟,游五湖,隐逸民间。但民间却有多种言传,不过认为最有依据的一种归宿,是西施因其美,被勾践夫人沉到水里活活淹死了。我说匿踪才是最完美的结局,也是人们对她怀念和接受的缘由。纷繁的活剧早已成为历史,正如南唐刘长卿诗中所说:••••••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车在马路上奔驰,历史也将随着时光远去••••••(万汝滨)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34857/

西施故里古越风情的评论 (共 3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