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新闻发布工作容“错”点赞

2016-04-14 20:01 作者:行者无疆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近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与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学员座谈时指出,新闻发布是现场直播、即席发言,很难保证发言人的每一句话都完美无缺,有时说错一两句话在所难免。我们经常讲改革要有容错机制,新闻发布工作也需要容错机制。要给新闻发言人创造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敢于说话、愿意说话。只要大原则不错,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没关系,就是说错几句天也塌不下来,及时纠正就可以了。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这样的肚量,媒体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4月11日中国文明网)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新闻发言人第一次真正走进公众视野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新闻发言人制度自建立以来在满足公众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推进党务政务公开等各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地震的伤亡数字第二天就开始向全国和国际社会进行了披露,为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新闻发言制度取得到了不小的推进。特别是经过“非典事件”等几起大事件的洗礼,多数政府部门都建立了新闻发言制度,向媒体公开信息已经成了常态。据相关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我国就举办了1000多场新闻发布会,这么大的工作量,出现几句错话也无可厚非。正如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与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学员座谈时指出,新闻发布是现场直播、即席发言,很难保证发言人的每一句话都完美无缺,有时说错一两句话在所难免。

在不犯原则性、方向性及政策性错误的前提下,客观地看小的失误的存在,反而体现了新闻发言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这就好比一堂事先经过反复演练的公开教学课,教师和学生的表现几近完美,课堂教学按照预设的教案机械地执行,看不到课堂生成,变得毫无生命气息,更谈不上高效了。在以往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的情景不断地在重演,记者们问着事先提交的问题,新闻发言者则按照事先拟定好的答复,照本宣科。这样的新闻发布会同样缺乏的是生机。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多一些容错思维,用宽容的心态,看待新闻发言人的错话,才能让他们放下包袱,敢说话,愿说话,不会出现“不说无罪,说错追责”的发言怪圈,从而从源头上扼杀“无可奉告”。 新闻发布工作建立“容错机制”, 对说错话抱以善意的宽容,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穿小鞋,这也是社会的文明进步所在。

当然,包容不是鼓励错误,而是理性、平和和冷静地看待错误,对新闻发言人多一份宽容,更是对新闻发言人的一种鞭策和激励。新闻发言人不应把“容错机制”当作“免死金牌”,以为有了此一容错机制,就可以不作准备、信口开河、任性而为。事实上,他人与社会的宽容,恰恰应当成为被宽容者严格自我要求的动力。进一步增强自己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提升自己的政策水平,强化自己的语言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做到讲政治、懂政策、知情况、会说话、敢担当。唯有如此,才能让新闻发言人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以更高的标准完成党和国家给与的使命。

另一方面,微博、微信、自媒体等网络与新媒体的崛起,颠覆了传统媒介格局的同时,也改变了传媒的生态,每个人都可以借助媒体的强大功能发声。新媒体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可以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正能量,也可能成为具有破坏力的负能量。一个断章取义的标题,一张照片,都有可能使得舆论向完全颠倒事实的方向失控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的媒体记者及社会大众首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在不明事情真相的前提下,不随意散发、转发言论,更不应主观臆测,妄加评论。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网络上盛传“埋车头是掩盖证据,掩盖事实”的谣言,与新闻发布会现场媒体的强烈反应不能说毫无关系。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评论一件事,首先要言之有据,其次也应出言度。建立新闻发布工作“容错机制”就是要引导我们更客观、理性地看待新闻发布工作。如果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被认为是没有能力和水平,甚至被推上舆论的风尖浪口,这不仅是一种偏见,也是对新闻发言人的一种伤害。熟悉网络舆论和舆情发酵的人都知道,“发言人是高危职业”绝不是职业矫情。2011年“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生26个小时后,铁道部召开“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首次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通报了事故情况,并回答了部分记者的提问。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中,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几句话:“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还有“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在随后几日,被网友们在网上无数次地引用。王勇平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舆论炮轰的对象。此后,他告别新闻发言人生涯,远走波兰,成为铁路合作组织中方代表。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他评价王勇平在7月24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中的表现欠妥,语态太强势,语调过于高亢,神态也不合适,更不该说“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之类的话。时隔多年之后,我们回过头客观、冷静地看待这件事。王勇平的发言的确有欠妥的地方,这一点是勿庸质疑的。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发生这么重大的事故,舆情沸腾,非常危急甚至有些混乱的情况下,王勇平作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站出来,而且自己没有说假话和违心的话,本身就需要非常巨大的勇气和对责任的担当精神。事后,王勇平自己也对当时对事件影响的预估不够,发言的不足有所反思。他说,24日晚的发布会确实很急迫。当时,如果能有更多更确切的救人抢险的信息,就能更好地满足大家的信息需求。面对各路媒体的关注和批评,他坦承,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尊重别人对我的各种看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认为好的新闻发言人应该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忠实说,迅速说,首先说”。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寻求部门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制造社会共识,而不是引发官民对立。“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发布会时距离事故发生只有26小时,事故的原因还在调查。谁也不知道事故的真实原因是什么。王勇平连事故现场都没来得及去,只能公布一些当时能够掌握到的事故发生概况,这就是事实。在中国现行的信息发布体制下,很多地方新闻发言人并不是掌握最多信息的人,即便是掌握了所有信息,而官方对他们的授权又相当有限,领导只是希望他们充当官方的“传声筒”。而另一方面媒体和民众对新闻发言人则有着太高的期待,期待他们能给出一个满足公众知情渴求的答案。这种角色期待的冲突,使得新闻发言人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和刁钻问题时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两边不是人”的发言人承受着巨大压力。新闻发言人作为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桥梁和使者,理应得到官方和舆论的善待和善用。建立“容错”的机制,就是允许他们有时可以说错话,更应该允许他们说真话。只有这样才不会异化为《人民日报》所说的“无可奉告型”、“大包大揽型”、“照本宣科型”、“自我辩护型”、“报喜不报忧型”、“恼羞成怒型”、“感情错位型”等七种类型的新闻发言人。(黄山祁门胥岭学校 孙祁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31161/

为新闻发布工作容“错”点赞的评论 (共 8 条)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张照准临商银行
  • 潇潇
  • 歪才(卢凤山)
  • 折腾
    折腾 审核通过并说 不错,多交流 我的公号 paya2016 ,私人V号taomao17 关注送小礼~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