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名师”修炼的文化土壤

2016-03-21 21:15 作者:夏晓秋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名师”修炼的文化土壤

晓秋——浅论名师

如何打造名师的课题,是紧抓教师团队建设,促近师资水平综合素质稳健提升的一项根本要务,也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亟需辨析的一项根本问题。

什么是“名师”?

如果没有人觉得自己在教育上有着比孔子还要杰出的历史贡献和育贤能力的话。在此,以孔圣佐例一下:

孔子被世人尊称为“万世之师”,他的为“师”之“名”,来自他有教无类,三千弟子适才而教,不以出身定君子(其收弟子不问出身,只问天赋、人品和才能),不以金钱论英雄(不看谁给的钱多钱少就说谁好谁不好),“德”在“师”先的“人品修为”和“老骥伏枥”周游列国,不耻下问思学不怠,寻老子求学自省不足的进取精神。(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由此,我们发现“名师”之“名”,不是“闻名”,亦不是简简单单的意识层面上的让众人所熟知,更不是那些因为:

丢掉了进取,拾起了骄纵,觉得自己是权威,只知分数育人,将学生奴性对待,通过地狱式训练培养出一大批“有知识没文化”、“高分低能小傻子”的“伪名师”;

以及那些丢掉了崇高,拾起了贪婪,罔顾职业的道德,只知道过节收礼、上课不教下课办补习班、一切不看学生天赋能力、审美培养,只凭经济说话的“恶名师”。

从古至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师”,都是一个倍受人尊重和崇尚的职业,他们无私的传授给学生自己的宝贵知识和毕生经验。因他们导人向善使人明辨真理、哲思渊薮而又志高身洁的高贵品质,“生”敬其“师”而称其“父”。这才叫做名师,他们因思想品德的高贵而伟大,因德行合一而彰显着崇高。

“名师”之名,重在让众人从执教者的“人品修为”、“学识境界”和“执教艺术”、“科研能力”上认可他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从而获得众人的尊重尊崇。

“名师”之名,体现的不只是“教”(只是灌输式的传递知识)的职教水平,更是“育”(育养心智、灵性、关注人文价值、道德修养)的情怀,它是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执教能力、心智成长、思想境界,顺应时代发展之要务。

“教育”,是传檄文化、引领国家精神文明发展襟怀高度的事业命脉;“名师”,则以立德树人、特色塑造创新思维凝聚生本文化滋养教育。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不思进取、不懂学习、自满恣意、自骄自傲的故步自封;不讲化育、不讲人文、不讲道德、不修道义的功利浮躁。不但对不起名师之“名”,更是对教育职业、高尚事业的一种灵魂的“亵渎”。

名师的作用,无可替代。不但德慧大智,给学生做着“人生导师”,为学生化育人文,培养匡国济世的能力和胸怀,也为其他的执教者树立着“职业榜样”。时代在发展:要求“名师”高擎进取之精神,强健智慧,在思想上每时每秒都要给自己打补丁,有进步、有更新,还要有创新;要求“名师”擘画仁师之道德,启明场域、砥砺名节、高贵精神、匡正风气。让名师实至而“名”归,让“生命”凝聚菁华,让“理念精神”伟丽宏渊,要有负责任的“教”,要有充满的“育”。

“名师”从哪里来?

名师培养工程的进程,是在教师中铸就骨干,在骨干中孕育“名师”,在“名师”的风格带动中形成长远的谋划与特色发展的布局。

“骨干”是指在某一些方面能够起到支柱性作用的,十分重要的核心式人物。它不但需要集思广益、海纳百川夯实托举生命的基石,更要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形成特色创新的风格。它要求教师思想维度要比别人转的更快;视野襟怀要比别人看的更远;思维意识要比别人理性深邃;精神意志要比别人强大果毅。

骨干的“骨”:

在“人格魅力”上,不是力求外形的“骨感”,而是内蕴气质的“风骨”;(懂得人品的自我修养和着装的卓荦大气)

在“精神思想”上,不是暮气沉沉的“骸骨”,而是创新思维的“灵骨”;(骸骨摆在那随人动,而灵骨创新灵动的带动人。)

在“执教修为”上,不是不可一世的“傲骨”(人可以有傲骨,但傲骨往往使人不谦虚的自以为是),而是化育人文“脊骨”(立德树人化育人文才应该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教师应当担负起这责任)。

有了“风骨”,则“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魏征

有了“灵骨”,则“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有了“脊骨”,则 “金声玉振,寥亮于区寓。” 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

“骨干”,不是千篇一律的简单复制中诞生的,而是从特色发展的风格中、匡正固本的人性光彩中累结不朽气象的。

名师的培养,要依循规律: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道”之准则,是时空转换中发展的秩序,它影响着世间一切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总体进程。孟子在《万章下》曾有言:“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规律,是有始有终顺序发展有条不紊的生命秩序。

“依循规律,有始有终,有本有末。知其始,明其终,究其本,穷其末,方能从头至尾,大彻大悟,有往有利”成就智慧大成的名师之道。

名师的培养,要创新思维:

“创新”是将知识融合经验,通过智慧的创生,而提升的拥有自我灵魂标签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它是思想智慧,在扬弃旧义中创立的新知;它是管理智慧,在体制僵化中谋求的再生;它是逻辑智慧,在客观存在中探索的本真。

“创新”是人在自然价值、生命价值、社会价值的呐喊中发出的理性探讨和深沉思考的“智慧宣言”。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名师辈出的土壤: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精神与物质上的奖励,激发人心理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人持久进步的方法模式,通过科学规范及人文引导而设置的,保障管理合乎人发展秩序的奖惩法式和规则体系,是管理文化的创设中无可替代的核心机理。它所打造的,是执教者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工作能力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战略要求;只有承担更多的责任和目标,通过自身持续不断地高绩效产出才能获得相应的待遇和发展空间的文化氛围。其内涵内蕴的人文理念和管理哲学的系统法式体系是否科学完善;其对个人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否有着一种统一而又科学的系统评价;其对付出与收获的价值判定是否有着公平公开与公正的人文思考;往往直接影响到执教者的积极性和进取心,更甚至辐射着整个团队的士气蹈向。

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执教者:

在理念思想上高扩胸臆凝聚信仰,奏响未来灵魂赞歌的智慧力;

(用自我智慧在理论上创新思维)

在个人修养上宏阔襟怀匡扶人性,树立尚德价值取向的审美力;

(顺乎职业道德,树立仁师表方的形象)

在课题研究上追脪义理激发潜能,谱写革故鼎新华章的探索力;

(增加自我知识基础和体系,探微求精去开拓进取新的方向)

在执教能力上沉宏底顶峰新发轫,特色筑本启贤厚生的进取力。

(创造适应学生特色发展的教育方法模式)

而不完善的激励机制,往往会使教师在缺失公正的对待中失去奋斗的热忱,迷惘消极而不思进取;使教育环境的发展在无尽泥沼中沉沦,而失去明责感恩的方向引领。只有完善激励机制才能够使个人明阔道路,知晓前行的理路,使教育点燃生命,打通发展的脉络。

现在的一些学校,重人情,讲人“财”,却往往忽视了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更多的是“人才”,而不是“人财”,因为名师,很大一部分,就是从这些“人才”中培育而来的。

“人才”,即是有才干的人。他不是曹操三发《求贤令》中拥有一技之长、不计品行就能用的那些所谓的“英雄好汉”,而应该是拥有一种戡落流俗的审美能力和固基远行的德之能力。

人才的最初,是砥砺志趣、善思笃行、精进修为的境界,人才的目标,是作圣化育、殷忧启圣的负重扛梁。

名师的培养将眼光放向过去,是为了在历史传承的文脉与精神中汲取生命所必须的养分;将眼光放在现在,是为了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通中吸纳生长所必要的元素;将眼光放向未来,是为了在特色发展的创新与创造中生发影响世界的话语权;为学生的发展澄明理路,开一扇晴窗,守一缕花香。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24850/

“名师”修炼的文化土壤的评论 (共 11 条)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 雨袂独舞
  • 成飞烟
  • 艾葭儿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江南风
    江南风 推荐阅读并说 tuijian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名师的培养将眼光放向过去,是为了在历史传承的文脉与精神中汲取生命所必须的养分......
  • 长江之水
    长江之水 推荐阅读并说 问好!
  • 草根阶层

    草根阶层点赞!精彩佳作!观点、见解独到,论述洋洋洒洒。学习!

    赞(1)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