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爨底下村行/摄影配文包国卿

2016-03-21 09:49 作者:科尔沁漠枫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三月,正是北京花红柳绿时节,从足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开班第三天,学校组织学员现场教学观摩,我们乘上三台巴士,两台轿车,浩浩荡荡驶进明清时期赫赫有名,京城古代连接边关重要军事通道,去中国文化名村爨底下村参观的难忘旅程。

一路上,许多学员都还是第一次去北京郊游,尤其是去看古代村落更是第一次,大家心情都格外的兴奋。车发动起来,车厢内就没有一时消停过,唧唧喳喳开了锅。我是一个十分珍视旅行的人,注意车内人们的共鸣,即收听这些来自各地文人的感受言词,又关注车厢外面的世界,记录着一站一地,就叫兼收并蓄吧,为写游记前做取材准备。

车快速行进在古道上,我专注地附在窗口望着车窗外,用视觉感受车离开京城的高楼大厦进入燕山之中情形。司机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常年跑外的老司机。并不因为我们的感受调整快慢,按统一规定时间往目的地赶,别的就不再考虑了,在他看来只有按时、按点、安全到达目的地,这就是他的本分。每一个人都怀着对外界的好奇,强压不安分的心,焦急地看着车窗外面的缤纷世界。那个不想多看看京边的燕山于北京城是如何衔接的,可是随着车快速前进的速度,高耸的燕山如同一架快门与相速不相符的老旧机子拍出的相片,七零八碎,飞快的被剪接丢弃两边,模糊不清。这不但分毫没有分散车内人对外界的冲动,反而朦胧的窗外越发牵引人们的视线,让人浮想联翩,非想看个究竟。仿佛古人、赴边关将士正与我们擦肩而过或并肩前行,耳边分明听得到他们的叫喊声、朗笑声。不知不觉间,车已经来到爨底下村口,一块一人多高的黄色花岗岩赫然入目,一个巨大的篆书“爨”字书写其上。司机随意一句哪个晓得这个字么,给了大家当头一棒,笑煞了号称作家的一帮大文豪们。村上负责接待的导游小姐乜斜着眼神看着,以一种试探亦或复杂的眼神看着大家,意思哪个能认识?!我回头看了一眼同行的人们面面相觑,那样子无疑在说,我不知道!。导游小姐一边搭话,一边作着搪塞。先给大家拆一下这个字吧:“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大家还是一头雾水,只好说出谜底就是现在用的“川”字真笔字!大家摇摇头,苦笑一下,感叹中国老祖宗创造的汉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啊!。走近巨石看后面的注解, “爨”本是灶的意思。“爨底下村”是因为处在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故得此名。接待我们的女导游又给做了另外一种解释:此村的居民全部是明初山西“韩”姓移民的后代,因韩与寒同音(寒者,乃贫穷之态),韩姓祖先为使本族能发迹、富足,看村后的大崖头似一大灶,便给这个村子起名叫“爨底下”。

爨底下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有5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着70余套、500余间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民居。当年还是古道上的一处繁荣的商品交易场所,是昔日商旅休息和货物转运的地方那。又把我们的思绪带到500年前商贾云聚,商贸兴隆的岁月。抬眼间,眼前古宅几乎家家门前都挂有四核客栈、爨之源客栈、佳佳荣客栈等五花八门的牌匾,竟管历经百年风沧桑,依旧原来古旧的样子,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似乎那戴着瓜皮帽、卡鼻眼镜的客栈老板,还在那里吆喝着那。商铺前那些被古人踏成坑坑洼洼的青石路面人潮传动,熙熙洋洋,往来穿梭,仿佛依旧听到那鞋子的踩踏声,人们的朗笑声,几百年后还能让人感觉到昔日商贸发达那撩人的热浪。穿街过巷,一个一个古时山民百姓的房屋翘角飞檐,雕梁画栋工艺精巧,结构如此考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富丽堂皇,集市如此发达,如今静寂了百年才有那时的样子,与当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之,不觉让今天的人们叹为观止,心生猜疑。我们的人类究竟是在前进还是在倒退呢!

爨底下村坐北朝南,随古道东西北走向,站在横贯村南的古道上仰望全村,村庄背靠着著名的老龙头山的龙头,以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依山而建,层层升高,呈扇面形展于两侧颇为气派。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环绕,三条通道惯穿上下。据说古人是为了防洪、防匪才如此良苦用心,这种独具匠心的建制也为世界建筑史上写下爨底下村浓墨重彩的灿烂一笔。

进村颇费一番气力,其实就是爬山。据导游讲,村子建在海拔600米之上,你历时会想,那时的古人把房子建在山顶上该有多么厉害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拾级而上,依山而建,依势而就的房屋全部采用的是青砖灰瓦,家家户户砖砌的垂花门门楼,古树相傍,门楣之上灯笼高挂,古旧的板门上坠着铜狮子,鼻子上抠着铜环的门把手,古色古香,仿佛打开门的一瞬间,让人一步走进古时人家。宅门更显得古朴,让人顿生想回家的念头。宅门下有门墩,上有门簪,旁边有供门神的神龛,墙上是“福寿禄”的壁画,脚下铺着青紫两色石(取“平步青云、紫气东来”之意)。再看依山而建的四合院,大都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也有明代风格,虽然受地形和空间的限制,但该按规矩走的绝不苟简,讲究的院子大都分为前后两座,左侧有小通道相连,正房多大,厢房多大,东西厢房向院中央缩进,房屋紧凑,降低占地面积;二进院中,内宅与外宅的中轴线上,不建垂花门,而建三间五檩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穿堂屋东侧开二门,大门开在前院东南角,雨水从大门左侧地洞排出。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为四梁八柱,厢房为三梁六柱。墙体四角硬,房顶双坡硬山清水脊,房脊两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房内设土炕、地炉,方砖铺地,条砖墙裙。门及其窗的窗棂多富于变化:工字锦、灯笼锦、慷慨格、龟背锦、满天星、一马三箭、及其斜插棂字等。

地基四周全用条石砌成,房两侧墙腿下有迎风盖板,其石雕花纹繁多而不雷同,有慷慨格、斜方格、水波纹或花卉吉语等。各家的正房东山墙均有泰山柱支撑,取东边为长为大之意。前院正房住长子,左右两侧房住庶子。后院正房住老太爷,侧房为小姐闺房。不同的房间主人,连窗棂的图案都各不相同。整个院落主次分明,长幼有序。这一点,很体现爨底下的文化,即使僻居深山,也决不失了体面,乱了规矩。

徘徊于户户门楼,家家都有的雕砖镶嵌的影壁前,环顾墙壁上刻满的花样,从清朝时期望子成龙、阖家欢乐、喜鹊登枝等象征,吉祥富贵的壁画,还有红色年代的领袖语录,让你感觉从古到今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脉络在延续,脑子里会闪现古人今人一节一节的走来,清晰可见。你也会为一代一代山民承袭古代,迈向现代,不破坏一砖一瓦由衷的高兴与敬佩,你会发自心底一句肺腑之言,爨底下村人,中国最有文化的村民,最伟大的村民啊!因为你们的坚守,让现在的人们看到500年前的古村落,也因你让我们见识了爨底下村人的风采,看到一个村子从古代到现代500年成长的历程。

在村里我曾结识一位韩姓长者,他介绍自己就是500年前从山西来爨底下先民的儿孙,握着他的手我仿佛把手伸过岁月的长河、伸到明朝,分明已经感觉到500年不息生命的脉络与体温。

爨底下村啊,你就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一棵生生不息生长在燕山里的村庄树,我多么希望喜欢转基因、喜欢嫁接、喜欢破旧立新、喜欢我行我素的人们,切莫动他一根毫毛,伤他一根筋骨,那样一棵长了500年村之神树就没有了元气,没有了精气神,那样我们的国家就缺了灵气、神气、瑞气!。

我还想赘言,那500年生生不息的韩氏宗族啊,感谢你的同时,多么希望你们担当起保护好祖先留下爨底下村这无价珍宝的重任啊,子承父业,代代不息把这中华民族留下的家业守住、守好啊!其实你也就守住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守住了爨底下村的精气神,守住了祖先的圣火、守住了中国人的骄傲。

爨底下村,你就是中国龙的宫殿, 生生不息伟大的中国不正从“爨里安口”醒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24533/

爨底下村行/摄影配文包国卿的评论 (共 8 条)

  • 芊思婉语
  • 襄阳游子
  • 淡了红颜
  • 雨袂独舞
  • 荷塘月色
  • 雪灵
    雪灵 推荐阅读并说 爨底下村啊,你就是一段凝固的历史......
  • 歪才

    歪才很欣赏你的文章,这是其一。其二,我曾经也是一名军人。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