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0柳暗花不明-读《毛泽东与林彪》

2016-03-08 15:43 作者:朝闻道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本来打算看的是毛泽东与彭德怀的书目,一时不凑手,就用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由叶健君、程波和王龙彪合著的《毛泽东与林彪》临时代替。选择这个题材还有一个原因,近期的阅读量有些欠账,每当这种时候,我都是选择一些题材相对熟悉的来快读凑数,而我涉猎近现代史已有段时间积累些基础,每到读书计划卡顿就搬兵于此,这样渐成一个良性循环,甚至很多事件的时间节点都已能摆脱度娘,可历史真的很吊诡,对一段事情的把握往往并不与掌握的材料成正比,搜集很多材料后发现与确信相比更多时候我们只能从一些细节上的矛盾来证疑我们已知的或许并不是真相,可真相究竟是什么仍不得而知,历史的魅力大概也源于此,《毛泽东与林彪》三天的阅读体验就是这样一个感觉。

毛泽东和林彪两人之间的关系算是中国现代史上众多耐人寻味的充满神秘色彩话题中的一个,作者围绕这一主线从他们的相识起点的井冈山开始写起,全书共34.4万字,分井冈相识、初露分歧、黄土情深、重大抉择、山欲来、风雷滚滚、走向巅峰、庐山摊牌、彻底决裂等九个章节,记述了他们从革命战友到分道扬镳的历程。

据说,这是一本多次报中央相关部门历经两年有余审批才获准出版的书,但我不得不说里面绝大多数的内容散见于目前公开可以查阅的资料,只是在这里作者把它们拼接在一起,把这个接受的过程梳理更流畅,但其中对一些材料的取舍以及事件的交代带上了说书般的编造感,没有借鉴现下最新的文献发现成果,使其作为一本专著应有的价值大打折扣。

首先,成王败寇的正朔秋笔法是本书的硬伤。所谓“春秋笔法”,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其中“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即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这种文以载道的写法用在历史记事上就让史料失去了原生态的写实,这可谓“历史是当代人的历史”的有记载的最早范例,据此后世也称之为微言大义。正朔,即正统的意思,原义是某朝历法的第一天,由于汉及其前朝代更迭时,每更正朔以示新呈天命,因而在后来延伸成为我国古代的天命理论,大一统思想,以及华夷之辨等政治概念,象征着一个王朝统治、代表中国的合法性与唯一性,同时期并列的其它政权,则被称为是“番”、“虏”、“夷”、“贼”等。本书作者继承了这种写作风格,书中从林彪出逃盖棺开始前推至入黄埔林彪政治生涯的开启,都以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后见之明针砭林彪当时的动摇与投机。关于毛林二人关系书中引用林彪自己的师生定位,其实就作者的描写来看用《西游记》里的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来定义更到位,书中的林彪在毛泽东面前就如毛泽东曾斥责的“你是个娃娃”,毛泽东则神话成如来佛般的先知先觉,我们只能说这不可能是他们50年私交公谊真实的写照。

其次,作者很多时候以一种爆料哗众的角度在历史大事件背景下切入一些历史细节描写,因为对大背景把握失准,披露的细节也失去依托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同时作者也没有注出相关细节的出处,一些立论也就流为一种虚实难辨的历史可能。第二章《初露分歧》中的5小节《林彪首次与毛泽东公开发生冲突》讲会理会议前林彪致信张闻天要求以彭德怀代替毛泽东负责军事,其中一段“自遵义会议后,红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声东击西、避实就虚,与敌人兜圈子,以图甩掉敌人的围追堵截。林彪率一军团按照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指示,不是渡河,就是爬山,险山恶水,接踵而来。林彪走在行军队伍里,都有点苦不堪言。”太过想当然,这里的描写还不如王树增的战争小说《长征》里交代的客观,而致信这件事对理解毛泽东、林彪和彭德怀三人的恩怨算是一个关键的结点之一,也是延安整风中毛彭冲突的底火。另外关于平型关大捷、朝鲜战争关于出兵决定、中苏珍宝岛冲突相关史实随着档案的公开和研究的深入,即使是官方出版物也已放弃了书中这种中学历史教科书式的书写,尤其朝鲜战争中国有关决策的描述严重背离历史事实,这都让原本可能真实的后续描写也成了娱乐圈的八卦谈资,而书中设计的多段有关林彪与叶群的私密谈话进一步彻底坐实戏说的椅子。

如此讲下来,问题来了,这本书真的就是一本戏说的剧本吗?其实真不是,只是作者这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材料拼凑太多容易导致疑心生暗鬼。历史叙事无论多么宏大最终都是由一个个有着七情六欲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来完成的,在这里作者正是通过自己对相关史料的把握将本来孤立的一个个时间断面前后顺序对齐摆正,理出一部倍感穿越的太子上位记。例如,我一直对党史上一份重要文件《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主持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林彪何以与江青扯在一起迷惑不解,第七章《走向巅峰》中的3小节《江青与叶群的“君子协定”》彻底揭开其中疑窦,还有罗瑞卿的打倒、天才论、林副主席第一号令、是否设国家主席之争等作者都给出了比较可信的表述,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史料把握和推理的逻辑,当然如果能再严谨些就更好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局限性,就像我们不能企图制造完美的新人类一般,我们不能奢望于一本著作中没有疑点,历史的魅力就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当然只有尽可能多的占有史料,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去编排,以史为鉴也才有意义,就此而言,这本《毛泽东与林彪》不算合格,但就整理串讲这段敏感复杂并正塑造着当下社会的历史而言,拘于现有研究环境这种解读又是成功的,因为它在引起读者好奇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曾为历史风流人物光环下凡人的一面,从而让这段历史变得具象而可触摸,虽然没到柳暗花明的地步,但一旦开始思考为什么一个人竟然可以拥有无尽的权力来支配他人,历史瑰丽的一面已在前方。

二〇一六年三月七日

作者简介:

叶健君,男,1964年2月出生,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与写作,曾策划主持编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年度焦点》(3本)、《聚集红都》系列从书(四本)、《聚集红墙》(4本)等20多部书籍,撰写《湘籍共产党人的精神》《毛泽东与王明》(中央文献出版社)等个人著作4部,发表了《刘少奇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剖析王明明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等30多篇论文,参编各类书籍30多部,曾获省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21527/

10柳暗花不明-读《毛泽东与林彪》的评论 (共 7 条)

  • 雨袂独舞
  • 迟迟
  • 春暖花开
  • 荷塘月色
  • 白云飞
  • 草木白雪(李淑芳)
    草木白雪(李淑芳)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 襄阳游子
    襄阳游子 推荐阅读并说 林总之仍是个悬案,现在的真相是政治的产物.没人敢说真话。。。。天朝的悲哀....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