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杨修之死,过在修也

2016-02-14 23:42 作者:茶海之心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杨修之死,过在修也

傅伯勇

重读《杨修之死》,有些感悟,仔细思之,才彻底明白,杨修之死,非操之过,实在杨修自身罢了。

杨修之过,在于“犯忌”,而且是“数犯”。一犯,恃才傲物,锋芒毕现。曹操在门内添“活”,他便知曹操嫌门“阔”,命人擅自改之。曹操知道后是什么反应?是“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曹操手书“一合酥”,他便知曹操是叫人分而食之。曹操知道后是什么反应?“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曹操本是多疑之人,岂容他人通晓自己的心意?对于曹操,这毕竟是心腹之患。有如此的“忌”和“恶”,杨修还能够混下去么?二犯,放荡不羁,不知进退。曹操“中杀人”,本来就是瞒天过海,掩人耳目。曹操杀人后,“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已经达到效果;但是他却偏偏要把这层窗户纸戳破,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对于曹操的障眼法,他一览无遗,一语道破,弄得曹操好尴尬。如果说,前两桩事只是文字游戏,玩弄点小聪明,而这桩事已经上升到曹操的威信与人格了。曹操知道后是什么反应?是“操闻而愈恶之”。杨修作茧自缚,已经如履薄冰。三犯,祸福不知,大事糊涂。从表面上看,杨修聪明伶俐;但是,从根本上看,杨修却是大事糊涂。立世子之事,本是曹魏政权的大事,一个小小的秘书杨修你去瞎掺和干啥?在这件事上,杨修做了三桩蠢事:一是向曹操密告曹丕,曹操命人搜查,却一无所获,杨修让自己陷于“谮害曹丕”的嫌疑之中,曹操“愈恶之”。二是曹操欲试曹丕和曹植之才干,得知曹植“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的能力背后,是杨修在支招,“操大怒”。三是弄虚作假,“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原来竟是“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四犯,越俎代庖,惑乱军心。“鸡肋”之事,的确是曹操心中忧虑而随口说出,在曹操还没有最终敲定前,杨修却“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即使不是曹操,遇到其他人,杨修这样做,可能也会受到处罚,更何况是曹操?更何况有前数犯?曹操当然会以“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对于杨修之死,《三国演义》叹曰:“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在一定程度上说到了点子上;但是,在本人看来,更是缺乏大智慧、大谋略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是不懂保身的自掘坟墓、咎由自取。

“到哪匹山唱哪首歌”,人处在世间,尤其是在中国的行政部门当下属,更要善于明哲保身。有时候,可以退避三舍,惹不起躲得起;有时候,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时候,可以哼哼哈哈,唯唯诺诺;有时候,可以装聋作哑,装疯卖傻;有时候,可以转移视线,顾左右而言他;有时候,可以隐匿藏形,不显山不露水;有时候,可以作壁上观,置身事外;有时候,可以三缄其口,群处守口;有时候,可以深居简出,独善其身;有时候,可以......为了大局,为了长远,为了大事,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情况下,保住自己,存活下去,才是明智之举,才是成就自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大智如愚,大巧若拙。杨修之死,是一个大大的悲剧,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我们当谨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原文: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侯惇入帐,禀请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蔼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蔼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蔼问其故。蔼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操第三子曹植,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 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后人有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5934/

杨修之死,过在修也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