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柔软的比较

2016-01-21 16:53 作者:老茂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有相轻的习惯。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班固看不起傅毅,认为傅毅因为能写文章而做了兰台令史,但文笔拖沓散漫,而自己的文章一片锦绣。刘文典看不起沈从文,认为沈从文的学问没有自己的高深,并在课堂上说,沈从文居然也评教授了,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值一块钱,我刘文典值一角钱,沈从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钱。而文人相轻,多被认为是文人的毛病。

其实我倒觉得,这并不是文人的毛病,而是文人的一个好习惯,至少,并不是一个坏习惯。

作为文人而能够相轻的,那一定是影响和名气不相上下的。如鲁迅先生和笔者之间,是怎么也相轻不起来的。对鲁迅,我惟有顶礼膜拜,做他一个忠实的粉丝,一边读着先生的文字,一边击节叫好。假如先生活到现在,看了我写的狗屁文章,也不仅不会责骂我污染文字,反而会说几句鼓励的话,以显先生对后辈的褒扬。假如我要出个集子,请先生做序,说不定也会概然应允。原因是,我和他不在一个层次上,也就没有相轻的必要。如果鲁迅先生要生出文人相轻的典故来,只有可能和胡适、周作人、林语堂等文化界要人们之间发生。只有影响和名气不相上下的文人,互相之间不服气,才会生出相轻来。且文人的相轻,大多是看不起对方的文章和学问。拿自己的文章学问和别人的比,总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好,对方的文章写得臭;自己学富五车,对方孤陋寡闻。并一二三四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班固和傅毅、刘文典和沈从文、还有张耒和苏轼,都属此类。当今文坛上,那些互相之间看不顺眼的,大抵如此。而文名不相上下之间的文人相轻,嘴上虽然互不服气,内心里却总是有一股要从风头上盖过你的气概,从而更加卖命地读书写作。在这种气概之下,说不定能够产生更多有影响的作品甚至经典来。别的不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在这种气概的支撑之下,写出的一部当代经典。

名气不相上下的文人之间互相看对方不顺眼,然后在我叫你输个服气的心态下潜心读书写作,写出更高质量的作品来,做出更有创造性的研究来。这种相轻,其实正是促使文学学问攀上更高的高峰的一种途径。

更重要的是,文人的相轻,只是在一种柔性的对比中,求得自己心理的安慰,无伤大雅。就如儿子是自己的好一样,“文章是自己的好。”至于到底是自己的好还是别人的好,听由其他的人评判。这种柔性的对比,不涉及金钱、房屋、社会地位,也不涉及仇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站在文化高度上的高贵的比较。而且,正因为高贵,所以永远也没有个结果。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指的这种比较吧?唐代诗人中,到底是李白排第一还是杜甫排第一,至今还是一桩公案。从这个角度来看文人相轻的话,我们甚至可以说,文人相轻,其实是一种非常温暖的比较了。我们这个社会中,有多如牛毛的冰冷如铁一般的比较,有比金钱的,有比地位的,买个车,要比品牌、比排量;买个衣服,要比品牌,比质地。“人比人,气死人。”这种种其它的比较,往往让人与人之间生出龃龉、甚至生出仇恨来。比如说金钱罢,有钱人与无钱人之间的对立,那是怎样想办法消弥也没有多少作用的。这种冷冰冰的对比,刺伤了多少人的内心!惟有文人们之间的这种比较,没有明确的结果,也就没有什么“梁子”。把它当作趣闻轶事来看亦可,把它当作文坛掌故来看亦可。我们看了之后,除了觉得温暖,除了看出文人的率性而会心一笑之外,并没有半点不舒服之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人相轻,其实正是文坛的一道绚丽的风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当然,因为相轻,进而演绎成人身攻击者除外。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2402/

柔软的比较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