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永忆江湖访凉山

2016-01-16 16:30 作者:白鸟群群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独立》诗刊创刊16年,年前发星发来短信,希望我说几句,对于《独立》我有许多话,一时又唏嘘不知从何说起。

在六年前《独立》创刊十周年纪念时,我曾写过《永忆江湖话“独立”》一篇,纪念了我与《独立》的缘分感情,以及我所观察的《独立》走过的风途程,筚路蓝缕,后又写过一篇《“驾着这小舟一叶”》的谈关于《独立》及诗歌创造的文章。说实话,我是从《独立》和《零点》(亦非创办)上知道大西南的版图上,还有普格这个隐秘地方的,并由此在“大地访诗人”之途的2001年到达普格和黔南的独山,应该说,自2001年我在北京与梦亦非办《诗前沿》后,我与《独立》的联系更多,《独立》也极大地支持了《诗前沿》这本艰苦的“北漂”途中的诗刊,但《诗前沿》只坚持了四期就被迫终刊。从办民刊的角度看,(也许连“五四”时期都算上),自办的刊物都是短命的,少则几月,多则几年,哪有一办一二十年的?从这里说,发星创办的《独立》是一个“神话”,我们当代见证的、身边发生的的“神话“、一个特例。

2012年,我第二次到达大凉山与发星会见,这次考察了更多关于《独立》诗刊的情况,以及大凉山周边的特殊历史人文脉络,《独立》所以能在这个金沙江流经的这个小县城里发展,生存,并取得全国性的诗歌与文学影响,与这里的温暖气候,独有物产,甚至独有的凉山南部的性格,民族分布,民风等等,在在都是分不开的,关于此,可参见我写于网上的《一个神秘大凉山腹地的诗人》的图文特写,以及《大地访诗人》第二卷中对于发星的采访。我的“大地访诗人”第一、第二卷中,重复采访一个诗人是没有的,而采访发星是一个例外,原因是我第一次采访由于录音设备发生问题,记录片段及不全面,另,在时隔十年后发星与他的《独立》又发生了许多文学事件,故事,有许多深入的创造引深,引起我的兴趣。

第二次去我还给发星拍到了一张很有特点的诗人肖像:一个粗壮的大胡子诗人正在金黄的玉米地里劳动。那一次,我与发星就诗歌、及与劳动的关系,诗歌是一种生活,生活是为了快乐写作乃为了快乐等问题,进行了很多有意思有趣味的谈话,对我也很富有启发。我认为发星首先是一个民间编辑家,是一个居于西南的国内民间诗歌资料整理者,是一个西南的、彝凉泛地域的诗歌及文化工作者(只差领没领证,这无关系),更是一个体力的、文化的劳动者,他惊人的工作量常常令我吃惊,这里有天然的过人体力,坚韧的凉山性格意志,山区所赋予他的特有禀赋等,也和他与过分拥挤的浩大城镇常年保持着“鸡犬相闻”有关,可能,这些加起来总和,最终成就了坚持办了十六年的《独立》。……

《独立 》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地域的、国内的、隐于大地深处的)诗人、评论家,散文家,以我的记忆(因多次搬迁手边资料不足)曾刊登了哑默、吴若海、张嘉谚、周伦佑、孙文、梦亦非、阿翔、黄礼孩、陶、胡应鹏、海上、杨远宏等民间诗歌、评论界名人作品;曾数刊登过打工诗人的作品,如张守刚、郑小琼、阿尤(彝族)、许岚、许强、柳冬妩等,(有力地呼吁鼓舞了打工诗歌与精神);曾多次刊登了民间(以贵州、四川为主)历史散佚诗歌资料的整理;刊登了对堙没半遮蔽民间诗人的聚焦;特别是多次推出本地域彝族现代优秀诗人专辑,记忆深的如阿黑约夫、克惹晓夫、吉狄兆林、阿彝、阿库乌雾、玛查德清、沙马、吉木狼格、阿索拉毅、阿苏越尔、霁虹、牧沙斯加、等,记不全,很多忘记了。推出的优秀女诗人,如湄子、鲁娟等(有的《零点》亦刊过);特别曾由“发星工作室”的名义,编辑出版新时期第一部重要的现代凉山当代诗歌集成《当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1980——2000》,这部书直接启迪了后来由80后诗人阿索拉毅主编的《中国彝族现代诗全集:1980——2012》,在那里集结了更多新生一代。

其间,由《独立》颁发过“独立——首届中国民间诗歌奖”为周伦佑、海上、黄礼孩、安琪、阿翔、郑小琼、张联等颁奖,这是民间界(如果有这个“界”的话)一件盛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独立》上,我曾阅读过许多令我振奋的诗歌、随笔,评论等,如胡应鹏的现代诗、长诗谣曲,梦亦非的评论及长诗,哑默的优美散文随笔回忆录,湄子的地域女性诗歌,发星的“在大凉山呼吸的99个词”,以及许多文化资料,梦亦非、西域的评论等,发星的“眉批”、导语与“后记”是许多期的《独立》我愿意读到的,经常有所启示,引深阅读。

谈到国内办民间刊物的好编辑,我的有限视野里,发星是一个,(多年前办《放弃》的鬼叔中也是一个),发星很善于与作者约稿,能够启发你的思路,或催促你不要懒惰写出点什么。

我在北京时期,发星数次发短信告诉我应从哪个方向写我熟悉的,擅长的,读者需要的,他虽然比我小十几岁,我开玩笑说“我在北京当编辑,发星在山里给我当编辑”,此真话。北京心乱,山里心静,古人说“在山水清,出山水浊“,发星有这个自知之明,我第二次见面他曾在访谈中说,如离开大山,他会“可怜地死在山外”(大意)。我曾赞美《独立》的上溯“跨代关怀“,《独立》做过20世纪四十年代诗人的专辑,也做过20世纪“50年代出生诗人群像”,这在以“代”自封,什么代年轻时髦就热捧什么代的风潮面前,尤显意义深远,目光独具。

我曾在“诗人肖像”的系列随笔里,赞美过70年代末吉林新时期开路诗人编辑曲有源(为原《长春》文学月刊编辑),说他“胸中一副别才,眉下一双别眼”(金圣叹),大力推举当年的拓路诗人、无名诗人的贡献。我心底对发星其实也有这个赞誉。在他的约稿下(其实我个人“很懒”,没人追索也不愿动笔,更少投稿,还有我对一般刊物看了头疼不感冒),我写过回忆“北漂”文化生活与思想历程的回忆录《回答发星七个问题》、《鲜为人知的东北首家民间诗刊》等一批诗歌与文化随笔,刊登于《独立》,都是《独立》的催促约稿。

顺便说一句,《独立》刊发的诗歌文本以外的诗人随笔、散文、回忆录、日记体等,是《独立》编辑作风格里所特有的,其他刊物所无的(主流、非主流),这里有深的文化训练,及编者的深沉思想与时代文化的敏锐目光。有的人以为诗人么只是写分行的东西就行了,是因为阅读量不够,文化视野过窄,他们不知道历史里世界诗人都写些什么东西,不知道“诗歌是作家的入门卷,散文诗是作家的身份证”。当代主流里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评论,特别是文艺批评,没有生存的大环境,所以,真正的散文随笔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定意义上承担起这个任务。

真正的散文乃一种文化批评批判,是饱涵精神能量的,当然它是在写作中附带完成的。散文指向自由写作,它为自由书写开路,这个核与诗歌内核非常接近。——这里也是民间精神的灯火深处所在。

说到这里,我还忘记提及《独立》对于“地域诗歌“的提倡(最初是与《零点》共同提出),这个提倡后来因梦亦非到广东,由发星编者独自践行走的很远,可以说后来变得其概念已经“辽阔与与泛远”,远涉出本地域这个概念,旁涉及国内许多地域文学、诗歌、文化资料,并渐行拓深演化为一种文学尺度与观念,对国内影响亦广。关于《独立》办刊理念一事,我与发星曾进行过比较深入探讨,记述在我发表于网上的《大凉山采访日记》中。

2013年秋,《独立》僻出专辑,出一期《“大地访诗人”专号》(《独立》第21期),编者在封面加了重点的“拾荒诗人”“洗脚房诗人”(这两类型在历史上都是没有的)“”农民诗人”“大凉山隐秘诗人”“东北诗人群”“哈尼族诗人群”“打工诗人”系列,内容除了诗人访谈外,还有采访日记、随笔、回忆录、诗人特写等形式,考察了自2001年——2010年间10年中的国内底层诗歌若干剖面情状,问题,矛盾,这一期内容由我提供,发星编辑规整,是我的“大地访诗人”访谈过程中,一个很有意义的纪念,在此言谢。

《独立》有很多办理民刊的经验,一是一个人办刊(好处是意见不纷纭,容易办长,坏处是孤独寂寞),二是找准方向攒足好稿再出一期刊,不是为了出刊而出刊,当然这里办刊人的牺牲贡献自不待言,个中滋味,难与外人道出。

第二次到普格,我曾与发星到他常邮寄刊物的邮局去看,那里暂时还能邮寄印刷品,而许多大中城市,邮局已经懒得给你邮寄不赚钱的什么书刊,你去找快递吧,邮费大增。在手机、互联网时代,办一本刊物之难只有亲历亲为你才能确切知晓。但发星总是鼓舞起勇气来干(他的热情、勇气、鼓舞大家是出名的)。

他近年在本地域已经培养带动起诸如胡应鹏、阿索拉毅、阿尤这样年轻的70、80后诗人,和一群紧密围绕着《独立》的国内各省诗人、作家,我知道的,如西部乡村诗人波眠、打工诗人许仲、农民诗人王德席等等,都是新“加盟”《独立》的写稿作者。《独立》作者群供稿群的广大,有时使我吃惊,由此我明白,一本刊物,不在于你是什么主流,民间等等,或办在北上广、南京武汉等,待遇优渥或恶劣,关键在于你认真办,从始至终没迷失方向,从始至终有好的编辑(对于刊物来说,编辑就是一切、灵魂),什么是编刊呢?编辑刊物就是不断地深入挖掘、永不停息……

《独立》还有很多我了解的事迹,故事,在此只说了一部分。

缺点没说,不是我不知道,是不忍说,艰苦的10年开创、艰苦的坚忍的16年开创与坚守,我个人曾于70末、90末两次参与办理民刊,都是“兔子尾巴”,也都是办了4期就停刊,(莫非因缘),前者是因了气与候,后者因了经与济,这些据我了解发星都经历和挺过来了,所以呀,“奇迹”归于他不奇怪。

我的“大地访诗人”采访计划,其中,有若干优秀国内的诗人就从《独立》所发现,这个功劳应归于《独立》和编者,不在我;——在这里我阅尽90年代以来民间风云,诗歌战阵,惊讶于“猛士尽东来,挥剑决浮云”的激烈……它们常常冲击我做点什么。

引我的拙著《大地谈诗》一书中涉及《独立》民刊句:“……(民间)打通了许多现代诗的“内在关节”,以反遮蔽的争夺,及另行开辟话语权等形式,重新广天覆盖,淹没旧田。可说在表现形式、美学等方面悄悄进行了一场“半地下”的诗歌革命。特别重要的是已经将使命贯注进决定命运攸关的——现代文化命题”

“尽管民间也有争论、错误千千万,但当有一天全部消失,我们会怀念,十年过江之鲫(指90年代民刊)百分之九十以上业已消失,而再过20年,烽燧长望中我们会惊叹于青春在每一个年代从不停顿,它的不安分,它的创举,它的栩栩生动,冲入历史!……”

(2006,北京)

(2014,1,31 ,东北,春城市,二稿)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11430/

永忆江湖访凉山的评论 (共 8 条)

  • 老夫子(熊自洲)
  • 雪灵
  • 雨袂独舞
  • 淡了红颜
  • 荷塘月色
  • 雪
  • 诗心云卿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