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村探幽

2015-12-17 12:24 作者:沉默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早上走出酒店,天仍然是灰蒙蒙的,街上到处是积水和枯枝黄叶的狼藉。据预报,婺源今日上午有雾,担心高速路的封堵,无心逗留,即刻打的离开婺源,直奔黄山市而去。在黄山市(屯溪)又换乘了当地的汽车。去往景区的路是在山脚下绕山而且蜿蜒的,有些路段坑坑洼洼,满是泥水,很颠簸。但沿途后的青山翠竹、重峦叠嶂,让我忘记了这些艰辛,也好像是前世有约,又好像故地重游,很顺利的就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就看见立在景区门前的一块浅黄色景观大石头,上面镌刻着两个斗大的红字——呈坎,上面还有五个黄色的“A”字。

呈坎村是座落在黄山脚下深山腹地之中的一个古村落,现为呈坎镇政府所在地。呈坎古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据当地《罗氏族谱》记载,豫章(今南昌)柏林罗氏兄弟于唐末迁居此地,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来选址、布局、建设,并改“龙溪”为“呈坎”。呈坎四面环山,“众川”河绕村而过,“枕山、环水、面屏”, 从地理选址到人文建设巧妙的构成了内外八卦的格局,使呈坎成为中国古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也许是“风水”的关系,呈坎历史上科甲不断、英才辈出,先后涌现出一大批高官、巨贾、诗人、学者等。苏东坡在《罗氏族谱》题辞中有“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的评说;曾因罗氏家族名人辈出,朱熹来呈坎后曾写诗赞誉说“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目前,呈坎是全国独一无二保存完好的明代古村落,还有宋、元、明、清历代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群。这里汇集了徽派不同风格的建筑,尤其那些巧夺天工的石雕、砖雕、木雕,不仅彰显了徽派建筑的特点,也把徽派建筑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被中外专家和游人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呈坎的古建筑群和村中罗东舒祠均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村两国宝”,全国罕见。

中国绘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作家毕淑敏也感叹过,认为“中国最应该去的地方就是呈坎!”美誉实在是不少……

我们下车的时候,天空灰蒙蒙的,空气潮潮的地面湿湿的。一雨妆扮了这座古村,花草树木的枝叶上都还挂着晶莹的水珠,在微风中颤动;周围山的顶部都已隐没在云雾之中,还有一缕很长的云雾像一条白练在山腰飘动。有一个很大的清水池塘横卧在村前,这里人叫做“水口”,这是景区的进口处。一个向南方向的石拱桥连着一条青砖甬路,将池塘分割成东西两片。东面的池塘是个圆形,从东边又有一座石拱桥并连接一块不大的绿地,再经一座石板桥从西南面出来,像一条弧线,把这片湖水勾画成一个“阴阳鱼”八卦的图案。处处体现着八卦的特点。池塘本是荷花池,因现在才刚刚进入四月,水面只有一些干枯的荷杆和绿色的水藻,岸边生长着旺盛的蒲草,岸上还有一些金黄色的油菜花没有凋落。围绕池塘的东南面是很俊秀的徽式古老的房舍建筑,粉白的墙壁布满了或黄色或褐色的瘢痕,墙角处还长着绿绿的苔藓。一种古老而沧桑感让人油然而生。紧挨着池塘还建有雨廊、水磨、舂米碾坊、亭阁;在池塘边一堵高墙上,攀爬着一片紫藤花,正开得热闹。这里是景区一个典型景点,景色很秀美,搭配也很简洁、别致,不仅展示了徽式建筑的浓郁特色,也显现了“杏花、春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诗情画意。粉墙黛瓦的房舍建筑因经春雨的浸润,有一种浓墨淡彩般的深沉、厚重感,并清晰地倒映在池塘中,加之池塘的绿水、岸边的粉红杏花、繁花缀满枝头的紫藤、拱形而古老的小桥和灰白色的天空,简直就是一副田园写意水墨画。

呈坎景区开发的比较晚,来这里的游人很少,也没有像有些景区那种浓重的商业味道,民风很淳朴。尤其是座落山中,远离闹市,宁静是这里最大的特色。正在美景中流连时,天空又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马上躲进池塘边的亭阁中,站在阁中欣赏这雨中的图画,又有一种别样的韵味。那种美的景色、那种美的心情,只有身临其境才可以体会得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待雨小了一些,我撑着雨伞,走进了村子,静静地去寻找这古老村落的千年风韵。这里不愧为八卦村,无论是街还是巷都是曲曲折折、拐来绕去的,就像迷宫一样。这里的街巷也比较特别,长的少短的多、宽的少窄的多,窄的小巷只容两人并行。巷子两边都是高深的灰面斑驳的围墙,路面基本都是用花岗条石铺筑,条石已经被岁月的脚步踏磨得凹凸不平,但很平滑。小巷的石板路大多在一侧开有窄窄的沟渠,还有清水流淌,这些水都是引众川河的河水。沟渠沿住宅房舍开凿,星罗棋布,布满了村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街巷水系。这种设计充分体现“阴阳”和“以山为本、以水为魂”的风水理论,而且这水可以泄洪、排水、消防,还可以滋润这个古老的村落。一个人撑着伞,在潇潇的春雨中,走在这样的古巷中,似乎有些寂寥孤独、阴森之感,好像走在很遥远的的从前……

稍宽一些街巷的两面是民居,鳞次栉比、纵横相接、排列有序,高高的马头墙高低错落、黑白相间,粉墙黛瓦、淡雅清秀。峭立高耸的门楼上方还有突出墙体的黑色飞檐浮雕,更增添了房舍的古朴。据说呈坎因为开发较晚,至今还处于原始的状态,这里的古民居,除了一些国家保护文物,明清的房子也有人随意的住着。人们在这里淡淡然然的生活、殷殷勤勤的劳作,流淌着一种久违的随意、闲适和寂寞,这里似乎永远也没有过热闹和激情。这里的原住村民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用具,依然保持着徽州先民的摸样,他们对于自己居住的老宅,充满了自豪和敬畏,不愿做轻易的改动,哪怕有些许风雨剥蚀的痕迹,他们也会维持原貌。也正是得益于对古宅的敬畏感,呈坎的古民居才能保持着原滋原味,才能鲜活地呈现在今人面前。因为今天是雨天,街巷中更是很少行人,各家的门都是关着的。偶尔有开着门的,可以窥见民宅一斑。民宅基本也是两层格局,进门都是厅堂,穿厅而过是自家的院落。房舍内的摆设基本都很陈旧、古朴,主人大多是一些老年人,穿着也很朴素,与房舍一样,显得很沧桑;有的在拾掇杂物,有的坐在小竹凳上喝着茶水。一切都是那样的平常、安宁、淡然,并透着一种久违了的寂寥、随意。与如今的城市相比,犹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秦人”,似乎“乃不知有汉”一样,似如隔世。

村子的南面是众川河。可能是上游下雨造成的,河水很混黄,水势很大。这与原来照片上那种河水清浅、卵石可见、鸭鹅嬉水的画面已不可同日而语。对面是田地,一直连接到山脚下,几头黄牛正在田中吃草,青绿色的田野点缀着零星的油菜花,显现着充满韵味的田园风光。在远处青绿色的山坡还有隐隐的村落显现。在面对村子中心位置的河上,建有一座“三孔”石桥,名为“环秀桥”,桥上有亭、亭中有条凳。环秀桥为溪东街和前后街的主要通道。这是一座建于元代的五孔石桥,历经百年沧桑,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然而2013年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却将古桥冲垮,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的修复,才恢复成如今模样。虽然已恢复,也仅剩下三孔,而且也少了些往日的那份古朴感,这对世人来说不能不算作是件遗憾的事情。

呈坎的古民居与宏村、西递不同,虽然都是徽式建筑,但西递和宏村以徽商住宅居多,呈坎则以官家宅见长。这里的官宅、祠堂不仅多,还因地位的不同,各具特色。官宅的前后进之间有院落,院里花木疏朗,石径分明。特别是规模宏大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简称罗东舒祠)。据介绍,“罗东舒祠”是罗氏家族的祠堂,在设计和建筑上集古、雅、美于一体,是徽派建筑的典范,罗东舒祠被誉为“民间故宫”、“国之瑰宝”、“江南第一祠”。罗东舒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三十五年续建,到万历三十九年完工,前后耗时八十七年、花费白银逾四万五千两。“罗东舒祠”是为纪念呈坎村前罗氏宗族十三世祖罗东舒的,建筑设计基本是按文庙和孔庙的格局兴建的,是典型的徽州明代祠堂。整个祠堂建筑分为四进,层层升高,气势恢宏。走进祠堂给我的感觉是规模宏大,结构完整,风格独特。高大粗壮的梁柱、精细华美的隔窗、栩栩如生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宽大的匾额、彩画都记述着昔日的繁华,令人感叹先人的智慧和技艺。祠中的“宝纶阁”为祠堂后寝,用于珍藏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的诰命、诏书等恩旨纶音,是整个建筑的主体,高近十四米,面阔十一开间,进深十米,仅比北京故宫太和殿少两个开间。宝纶阁还是安徽省迄今保留明代彩画及祠堂最完整的一组家庙建筑。虽说祠堂处处都展示着规模的恢弘、构造的华美、工艺的精湛,但那些斑驳的墙壁、褪色的漆柱和彩画、积满灰尘而又空荡荡的厅堂,就像一位穿着破旧的朝服、手里拄着拐杖、满身灰垢的老人,满脸刻录着岁月的沧桑。让人深深地感觉到“逝者如斯夫”。只有那株长在庭院已有400多年树龄的桂花树,还郁郁葱葱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豪宅虽破旧仍在,其主人焉在?其修祠者焉在?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我们出了祠堂,向住处走去。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4662/

古村探幽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