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李春雷报告文学(邺城遗址初探)赋诗

2015-11-30 07:53 作者:明山才子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邺城探秘也神奇,遗址盈眸总惹思。

神韵犹存经兴废,大贤开拓感迷痴。

六朝风谁领悟?七子德功今释疑。

报告长篇世人,洞察古今吾赋诗。

注:1、六朝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曾在邺城(今临漳)建都。

2、七子指皋陶、鬼谷子、齐桓公、西门豹、项羽、曹操、苏东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附注:李雷报告文学邺城遗址初探

和曹操一样神秘的邺城,距离我的故乡,虽然只有20公里,但在我儿时的印象里,她和北京一样,竟然那么遥远。

因为那里面,埋藏着太多太多的秘密。种种传说,如迷雾,如谜语。

所有的帝王都远去了,只留下一片土丘,满眼秋风。

其实,时间,就是沉默的、永恒的帝王!

……

应“河北日报”之邀,我上周专程赶往临漳,拜谒邺城,撰写一篇小文。

今天,小文发表。感谢!收藏!

曹操发迹地邺城遗址探秘

如果有可能,应该邀请皋陶、鬼谷子、齐桓公、西门豹、项羽、曹操、苏东坡等先贤大儒,在铜雀台上,共餐一桌。相信,他们都会真诚地出谋划策,振兴邺城。

毕竟,他们都曾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邺城春秋(纪实文学)

李春雷

邺城,距离我的故乡,虽然只有20公里,但在我儿时的印象里,她和北京一样,都是遥远的、神秘的都城。

因为那里面,埋藏着太多太多的秘密。种种传说,如迷雾,如谜语。

历史是坚硬而残酷的记录,表面是文字,最终是数字。

所有的帝王都远去了,只留下一片土丘,满眼秋风。

其实,时间,就是沉默的、永恒的帝王!

曹操发迹地邺城遗址探秘

邺城,是漳河的儿子。

漳河,是黄河的弟弟。

而黄河,则是黄土高原的丈夫。

数千万年之前,蒙古高原以及中亚等浩瀚的干旱沙漠区,每到春季节,西北风盛行,狂飙骤起。粗大的石块,留守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聚成沙漠;而细微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遭遇秦岭和太行山地的阻拦,便飘落下来,积累成一片62万平方公里的深厚黄土。

从巴颜喀拉山脉发源的黄河,曲曲弯弯地流过黄土高原。生命开始发育和繁衍。于是,寄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群,便与这片土地染成一色,融为一体。黄色,便成为这个民族最鲜明的胎记和宿命。

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胎盘!

黄河流出太行山,便进入华北大平原。可是,这块中华民族未来的核心家园,还是一块年轻的土地,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格局。黄河,在寻找着自己的出路。于是,频频寻找,屡屡泛滥。于是,我们远古的先民,便苟活在惊慌的迁徙中。

于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英雄——大禹,登场了。经天纬地,尊重自然,在荒芜中梳理河山,疏通水道,为黄河和诸多河流寻找最畅达的道路。大道低回,各就各位,形成水系,东流入海。

我们的先民,站在水岸高地的家园里,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于是,中原初步稳定了,文明诞生了,国家诞生了,爱情诞生了……

在中华文明史的早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在黄河流域徘徊。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尧、舜、禹、周公、姜尚、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秦始皇、刘邦、项羽、司马迁……

漳河呢,发源于黄土高原东缘的太行山系。

在漫长的历史中,漳河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它和黄河一起,塑造着广袤的华北大平原。

但是,聪慧的漳河,也在自己的流域内培育着自己的文明,创造着自己的辉煌。

足够精彩!

曹操发迹地邺城遗址探秘

据史料记载:秦、赵共祖之始祖女修,与东夷部落首领少昊氏之后代大业,曾居住于此。

大业,即皋陶。

“业”之城邑,是为“邺”。

皋陶,是颛顼的第七个儿子,生活在公元前(大约2280一2170年)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当时在晋南一带的尧、舜、禹等部落,与皋陶所在山东的东夷部落,结成强大的联盟,形成了华诸国的核心。皋陶卓有成效地辅佐着尧、舜、禹三个部落联盟首领。

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尧舜禹时期的重大政治措施,大多由皋陶谋划。他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部活动中所体现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体系,即皋陶文化。

皋陶文化的核心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安邦之道。

皋陶的思想后来被孔子继承和发扬光大,创立了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王朝治国理政的基础理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邺,可谓儒之根。

《姓纂》载:“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

天下苏氏,由此分蘖!

苏姓,真可以说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从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大放光芒。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而其主要依靠,便是大夫苏从。

苏秦和苏武,更是声名显赫。

汉代的苏建,功封平陵侯,其九世孙苏璿、苏琪在邯郸做官,定居于栾城南赵村一带,遂为赵郡苏氏之祖。

赵郡苏氏子孙繁衍,渐成名门望族。唐代苏味道(648-705),位居宰相,后贬眉州刺史,复为益州长史,未行而卒。归葬栾城,留一子居眉州。这,便是“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先祖。

苏洵在《族谱后录》中说:“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

苏轼在为其祖父苏序所作《苏廷(苏序别名)评行状》中写道:“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

而赵郡苏氏的祖祧,便为邺城。

苏东坡,那真是天下第一等的文魁了。那么,古邺的芳草地,该是怎样的一片膏腴之地啊。

邺城,位于太行山东麓,漳河南侧。

这里是河北与中原,山区与平原,水路与陆路的交汇口。所以,自有政治军事始,知兵者必知其险,理政者必理其重。

春秋初期,管仲向齐桓公建议,在此设防,以阻戎狄族沿太行山南下,进而保卫中原。齐桓公遂在邺地筑城,护卫洛阳周天子,以图霸业。《管子·小匡》载:“筑五鹿(今濮阳)、中牟(今汤阴)、邺(今临漳)、盖(今长清)与牡丘(今聊城),以卫诸夏之地”。

公元前439年,魏文侯置邺城为魏国陪都,任命西门豹为邺令。

西门豹,真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啊。不信鬼神,投巫治邺。在当时,竟有如此科学的世界观,真奇人也!

西门豹的另一大功绩,是兴修水利:凿渠十二条,引漳河之水灌溉民田。

但在我看来,西门豹更大的亮点,在于其为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壮士断腕,决意改革,疏导民怨。

据记载,当时漳河跟随黄河,在天津一带入海,水患不断。西门豹兴修十二渠,遇到极大困难。由于国力羸弱,百姓穷困,工程浩大,再加上人们大多只顾眼前利益,“当是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民怨沸腾,不愿行动。但西门豹意志坚定,执意为公。他本是武将出身,脾气暴躁,但此时不急不躁,晓之以理。为了克制自己的情绪,他把牛皮绳系在腰间,时时告诫自己,要像牛皮绳一样柔韧。牛皮绳在古代名“韦”。所以,便有了“佩韦自缓”这个成语。

几年后,工程完成,惠及万民。直到此时,百姓才恍然大悟,感激涕零。于是,民间筹建“西门豹祠”,世代供奉。

邺,当时是一个多么富庶的地方啊。

想当时,麦粟如海,鸡豚遍地,桑果飘香,清水静流,飞翔,鱼飞翔,黄发垂髫,民勤民乐。

西门豹,为政者之千古典范!

鬼谷子,是邺地的一位神秘人物。

虽然云里雾里,神龙见首不见尾,但历史上确有其人。其出生地位于战国时期魏国陪都邺城东北十里许,即现临漳县香菜营乡谷子、盐食村一带。

鬼谷子姓王名诩。他不仅是纵横家的鼻祖,同时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外交家,军事教育家。他创办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军校,培养出了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毛遂等一批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纵横家。

如今,鬼谷子的理论思想已经融入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影响深远。

2010年5月,中国先秦史学会举办了中国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临漳被授予“中国鬼谷子文化之乡”、“鬼谷子故里”和“鬼谷子诞生地”。

2014年7月,“鬼谷子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道之根!

更加为邺地增添豪气和亮色的,是西楚霸王。

公元前208年,项羽在邺城东侧的漳河南岸,破釜沉舟,强渡漳河,勇往直前,一战成名。

漳河岸边的一声怒吼,如崩石凌空,响震天地,气贯长虹,凝聚成了后世中华志士男儿英雄气概的精神高标。

……

西汉和东汉初年,邺城长期为魏郡首府。

它一直在积蓄着,等待着,等待着一个更大辉煌的到来。

曹操发迹地邺城遗址探秘

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东汉朝廷勘察地势,开辟了一条新的黄河水道。

这条河道从今河南濮阳南开始,东流今河南范县,山东阳谷、莘县、茌平、东阿,在利津入海。

从此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大约八百年的相对稳定时期。

邺城的辉煌,由此开始。

东汉末年,各地纷纷讨伐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后,自领冀州牧,据守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大的军事割据势力。

袁绍的驻地,便是邺城。

公元204年,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击败袁绍,攻入邺城。旋即,在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同时,开始大规模修建邺城,以此为大本营,经略天下。

这,便是邺北城。

邺北城东西长7里,南北长5里,北临漳水,外城有7门,内城有4门。

据考古证实,城西墙金明门与东墙建春门之间,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中央为宫殿区,西侧是苑囿,东侧为戚里,是贵族居住区,而南区为一般衙署和居民区,另有南北走向的中轴路。

先规划,后建设,对城市功能进行明确分区,不仅借鉴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格局。城市道路正对城门,把中轴线对称的手法从一般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中轴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的“棋盘状”布局,承前启后,深深影响了中国隋唐的长安城、洛阳城、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以及元明清三代皇城——北京城,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鼻祖。

更为浪漫的是,作为文学家的曹操以城墙为基础,在城西北隅建筑了三座高台,自北而南,分别为冰井、铜雀、金虎。

从此,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王粲、陈琳、阮瑀、刘桢、徐干、应玚、孔融)以及蔡文姬为代表的邺下文人,时时登临,吟诗作赋,很快便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文人集团。

无疑,这是文学史上第一个松散却紧密的“中国作家协会”了。而第一任作协主席,正是曹孟德先生。

建安作家们的才华,长期被摁压在心底。现在,当机会来临时,一下子像是遇到氧气的火星,腾起了又高又亮的火苗。一时间,名篇佳构,层出不穷。

民间的哭声,被他们收录于心,快速发酵,变成幽愤,变成叹息,变成呐喊,金刚怒目,鼻辣眼酸。

漳河的浪花,也被他们打捞上岸,变成诗句,静卧在纸页上,深情地凝视,欣慰地微笑……

的确,在此之前,虽然已经产生了庄子、屈原、司马迁等文学大师,但他们都是个体户,都是独行侠,都是寂寞的,孤独的,没有组织的,并没有把文学当做人生的第一事业。而现在,文学成了知识分子表达自我、实现自我的一个自觉、自省的职业。而曹丕的《典论》,更是第一次肯定了文学的特殊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建安文学,一改西汉、东汉两朝近四百年死板、格式化的文体和以歌颂宫廷生活为中心的体式,转向重点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吟咏战乱时期悲凉的人生,高歌统一国家的理想,讴歌战乱消除给人民带来的安居生活,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而且,在艺术水准上,无论诗歌、辞赋或散文,都取得了极大进步。尤其是诗歌,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不仅文体创新,而且形式多样,辞藻华美,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了一代全新的艺术风格。后人谓之“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从邺城走来,爆发出中国文学开天辟地的绝响!

……

毕竟,任何人都不是时间的对手,曾经呼风唤雨、横槊赋诗的曹操,终于老了。

公元220年3月,曹操躺在洛阳的病床上,目光瞄向邺城方面。他告诉儿子们,葬自己于邺城以西,不封不树,不随葬金银器物。

曹孟德的遗冢,到底在哪里?一个永久的谜!

而寻觅这个谜底的人们,依然年轻,永远年轻!

曹操发迹地邺城遗址探秘

曹魏之后,邺城仍然在发生着精彩蝶变!

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王朝,陆续在这里建都。

这几个朝代,都曾对以铜雀台为中心的建筑群进行修复和扩建,使其更加雄伟壮观。

特别是东魏天平二年,决定在邺北城南侧,另建邺南城,并将洛阳40万户居民全部迁入。

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较之邺北城规模更大。城内增修了许多奢华建筑,如太极殿、昭阳殿、仙都苑等。

不啻说,此时的邺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最为富庶、繁盛的大都市。

兴建邺南城的同时,佛教大兴。

东汉末期,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诸家传统思想、文化发生了碰撞与融合,逐渐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邺城作为后赵、东魏、北齐都城的优势地位,佛教得到了空前繁荣。

《续高僧传》记载:“属高齐之盛,佛教中兴。(邺)都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讲席相距二百有余,在众常听,出过一万。故寓内英杰,咸归厥邦。”

此时的邺城,成为中国北方地区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佛教大运动。

佛都。

佛之根。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之根,均可在邺城寻踪觅迹。

邺城,不能不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

一面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城头变幻大王旗;一面是幻想长治久安,求佛护佑。

四千座寺庙,钟罄声声;八万个僧尼,佛香缭绕。香雾缭绕中,是迷乱的中国,竟然以佛治国,在佛经里寻找出路。

是的,中华民族一直在寻找出路。

漫漫长路,何时是正途。

……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攻克邺都。

周武帝惊叹于邺都建制的壮丽,下令拆毁邺城宫殿建筑。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尉迟炯拥兵邺城反叛。杨坚派军镇压后,将邺城付之一炬,下令全城居民南迁18公里,以安阳为相州治所。

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当年威武雄壮的古邺城,和巍峨壮丽的铜雀三台,顿时沦为一座废都。

隋代开凿永济渠后,漳河作为南运河的支流,开始纳入海河水系。

金章宗明昌 5 年( 公元 年 ),黄河再次改道,直冲东南方向,夺淮河,入黄海。直到明代后期,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现今河道,回归渤海。而漳河,也于此间彻底与黄河分手,汇合卫河,通过海河入海。

由于黄河在华北平原遗留难以计数的高出地面的故道,加之漳河本身含沙量大。几百年来,漳河在寻找与卫河最佳汇合口的过程中,多方寻找,屡屡泛滥。直到1942年,才最终确定馆陶县徐万仓入口,形成现今漳卫河合流的态势。

冀南有谚:“临漳小县,漳河串遍”。

邺城,湮没于黄沙之中,逐渐在地面上消失了……

曹操发迹地邺城遗址探秘

消失的是容颜,不变的是神韵;失意的是形制,不落的是风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日本访华团拜会邓小平时,屡屡提及魂牵绕的东方古都邺城。那份特殊的向往和虔敬,使邺城再次走进决策者的视野。

198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邺城考古队正式成立。30多年来,专家们风餐露宿,常驻邺城,对邺南城、邺北城约20平方公里的遗址进行了详细勘查,逐步揭开消失千年古城的面纱。

一项项重大发现震惊世界:邺城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三十六处大遗址之一;皇家佛寺塔基被评为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2年出土的2895件(块)佛造像,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品相之美,举世罕见;精美绝伦的铜雀台遗物“螭首”,参加日本大三国志文物展……

这,只是冰山一角。邺城的诸多未知,还深埋地下!

历史是遥远的,远不可及,但又近在咫尺。据考证,邺城遗址,除了露出地面的金凤台和铜雀台之外,均淹没于地下五米左右,部分城墙距地表仅50公分。

遗址之上,散布着15个村庄。

日子黑黑白白,季节青青黄黄。

……

公元2015年11月上旬的一个下午,我专程拜谒邺城。

黄叶蝶舞,白草萋萋,秋风萧瑟,夕阳惨淡。一位农家妇女,正在收获白菜。她耕种的田地,正是曹操的铜雀台遗址。一颗颗白菜滚圆饱满,煞是喜人,可见地力之肥壮。她却深深地叹一口气,说,今年白菜太便宜,一斤只卖一角钱。满脸落寞的样子。

我向她打问曹魏旧事。她笑一笑,茫然无知。

沧海桑田,漳河干枯了。往昔的洪水滔天,哪儿去了?

站在金凤台上,西侧是“京港澳高速”的飞快,东侧是“京广高铁”的震撼。而夹在其中的这一片凄凄荒草和废墟,显得格外孤独和忧戚。昔日辉煌的邺城,何时才能与现代文明握手,重现精彩。

邺城文化开发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沉睡的邺城,是一个难得的宝藏,国家格外重视。现在,京港澳高速专门开通了“邺城口”, 临漳县委、政府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开发规划,打造“邺城-县城-新城”三城互动,七八个文化项目,已经上马……

是的,如果有可能,我们真的应该邀请皋陶、鬼谷子、齐桓公、西门豹、项羽、曹操、苏东坡等先贤大儒,在铜雀台上,共餐一桌,商议如何复兴邺城、再现繁华。相信,他们都会真诚地出谋划策。毕竟,他们都曾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开发邺城,不仅仅是与昨天握手、对话,更重要的是思考今天和明天。

我们曾经怎样走过来?我们还将怎样走下去?怎样更好地走下去!

邺城,期待着……

邺城梦,河北梦,中国梦!

注:李春雷,河北省成安县人,国家一级作家,1987年和1989年先后毕业于邯郸师专英语系和河北大学作家班,曾任邯郸晚报社文体部负责人,邯郸日报社总编室主任,《邯郸文学》杂志社社长、邯郸市文联副主席、邯郸学院历史系书记、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系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现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00462/

读李春雷报告文学(邺城遗址初探)赋诗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